APP下载

东营市交通指示类语言景观调查分析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指示牌专名路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

不同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景观,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除了对城市语言景观本身进行分析,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城市文化形象也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内容。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黄河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石油文化、古齐文化、吕剧文化、移民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地交汇融合,构成东营市独特的城市文化。语言景观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一个城市的语言景观与其城市文化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1]。

本文基于城市语言景观角度考察东营市交通指示类语言景观的特征,依据国家和地方语言文字政策相关法规调查其规范性,同时分析语言景观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语言景观如何更好地彰显城市文化以及服务于城市文化构建,以期对推动东营市城市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山东省东营市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在中心城区内,有南二路、南一路、黄河路、北一路、济南路、淄博路、北二路、西一路、西二路、西三路、西四路、西五路、庐山路、德州路、太行山路、云门山路、天目山路等17条城市主干道路。东营区作为市辖区是东营市的中心区,主要由东城与西城两部分组成,人口多,交通流量大。

因此,本次调查范围以东营区为主,采用实地拍照图片与参照电子地图等方式,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城区内交通指示牌与路标两个种类的交通指示类语言景观,并在语言景观视域下分析其特征,进一步探析其蕴含的城市文化内涵[2]。

一、交通指示类语言景观的语音分析

基于搜集到的语料,主要从音节、声调与节奏方面来分析交通指示类语言景观(交通指示牌和路标)的语音特点。

1.音节特点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听觉上能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与音节之间具有明显可感知的界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人们说话往往连续发出一连串的音节,即“语流”,在语流中,音节与音节(或是音素与音素之间)之间通常互相影响,产生一些变化,此类现象叫作音变。常见的音变现象有儿化、轻声、语气词“啊”的音变等。其中,儿化是指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儿化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由两个汉字书写,例如“老头儿”的拼音应为“lǎo tóur”。

在对东营区主干道路交通指示牌与路标调查中,并未发现儿化等音变现象,汉字均与音节一一对应。

道路名称的音节构成则呈现出多元性特点。街道名称的构成方式是“专名+通名”,通名常见的有街、路、胡同、里、巷等类型,一个或两个音节。专名的音节则以两个或三个为主,例如“淄博路”“太行山路”。双音节的专名区别性比较强,更易避免重名。一个音节的专名区别作用更小,在使用过程中的局限性较大。从韵律学角度考虑,两个音节也是汉语的标准音步[3]。三音节专名的区别性比两音节的更强一些,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记忆的负担,所以四音节以上的街名数量逐渐减少。

因此,道路的名称应兼具区别度与记忆度,既要做到清晰表意,又要方便民众记忆,三、四音节应该是其音节的最佳长度[4]。在南二路、南一路、黄河路、北一路、济南路、淄博路、北二路、西一路、西二路、西三路、西四路、西五路、庐山路、德州路、太行山路、云门山路、天目山路这17条城市主干道路中,三音节的有14个,占比82.35%;四音节的有3个,占比17.65%。

2.声调与节奏特点

现代汉语在语音层面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有声调,声调是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在普通话中,音节只有400个左右,声调在区别意义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时,声调还具有区别词性以及产生韵律美等作用。

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为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为仄声。

通过分析上述17条道路名称的声调形式,受通名影响,均以“路(lù)”收尾,都是仄声收尾。但在专名部分呈现出平仄变化,两音节专名中,平平相连的有7个,占比50%;平仄相间的有6个,占比42.86%,其中平仄相连的有4个,仄平相连的有2个;仄仄相连的有1个,占比7.14%。三音节专名中,平平平相连的有1个,占比 33.33%;平仄相间的2个,占比66.67%。同时,3个四音节街名的组合模式均为“3+1”式,富有节奏感。

总之,东营区主干道路名称的音节构成特点简洁明晰,声调高低起伏,节奏较明快,体现出语音层面上的韵律美。

二、交通指示类语言景观的语法分析

在选取的17条街道名称中,通名都是“路”,起到定类的作用。专名用于定位,更加凸显指向性功能,起到表义的作用。

通过分析专名部分的语法特点,其构成语法性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由“方位词+数词”组成,如“北一”;二是由名词性词语构成,如“淄博”。对名词性词语进行语义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山东省内其他城市名称,如“济南”;二是事物名称,如“黄河”,明确了道路名称的指向性。

三、交通指示类语言景观的拼写规范化分析

交通指示牌和路标除了具备指称以及定位功能,还能展示城市形象和反映城市文化,因此此类语言景观不仅要美观,也要力求规范化,包括命名的规范性、拼写的规范性等。本文主要对其拼写的规范化情况进行探析。

在对东营区主要街道进行实地调查过程中,相关标牌符合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在拼写方面,地名的拼写应严格遵循《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等相关规定。交通指示类语言景观中,很多文字属于地名范畴,也应依据相关规定[5]。在本次调查中,东营区的交通指示牌和路标拼写基本达到了规范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路标配注不统一

在本次调查范围内,路标都使用汉字,并用拼音加以配注,如“南二路”标注为“NAN’ER LU”。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a、o、e”开头的音节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若音节的界限不明确,应用隔音符号“’”隔开。因此拼写形式“NAN’ER LU”准确使用了隔音符号,表达效果比“NANER LU”更佳,不易混淆。

但是,除了标准的拼音配注,还有部分配注并不一致,例如将“南二路”注为“NAN 2 LU”所示,将数词“二”用阿拉伯数字“2”表示,二者并不一致。

2.交通指示牌配注不统一

在本次调查范围内,交通指示牌同样都使用汉字,并用英语或拼音加以配注。其标注方式不规范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种情况是大小写不一致。一部分专名和通名都是首字母大写,如“东二路”注为“Donger Road”;有一部分专名和通名则全部是大写,如“南一路”注为“NAN YI ROAD”。

第二个方面是英语翻译既有完整形式,也有缩写形式。例如“Dong 2ndRd”中,“路”译为“Rd”,即“Road”的缩写。

第三种是数字翻译缩写错误。部分指示牌中,序数词“一、二、三”都译为“阿拉数字+th”。序数词“一”应译为“first”,缩写形式为“1st”;“二”应译为“second”,缩写形式为“2nd”;“三”应译为“third”,缩写形式为“3rd”。

第四是指示牌中的地点名称有的是用拼音标注,有的是英语翻译,指示地点及方向、距离等均为英文配注。

在同一标牌中,也存在拼音与英文配注并存的现象,例如“火车南站”是拼音标注,其他的道路名称则是英文翻译。

第五是分词连写不够规范。例如,部分“南二路”的配注是“Naner Road”,未采用隔音符号,部分标注为“Nan er Road”,也没用隔音符号,中间空了一个字符。

上述拼写不规范的问题会造成路标与交通指示牌不一致,二者无法对应,可能会影响民众的交通便利程度,建议进一步加强配注形式与内容的规范性以及统一性[6]。

通过从语音、语法以及拼写规范化三个方面分析东营市交通指示类语言景观,可发现主干道路交通指示牌与路标在语音层面呈现出音节简洁、平仄相间、节奏鲜明等特点;语法特点为以名词性成分为主;汉字使用规范,未出现繁体字、异体字等误用情况,总体上符合规范化要求。但有一部分标牌拼写存在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的问题,对城市文化面貌产生影响,还需进一步促进语言景观规范化建设,改正已有问题,发挥语言景观作为城市文化构建基础载体的作用。

本文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受调查范围所限,调查的语言景观种类较少,只选取了交通指示类语言景观,且每收集语料数量有限,只对代表性较强的语言景观进行分析,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检验。但即便仅就此类语言景观而言,本次调查与结论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因为这可以为特定区域内的语言景观规范化建设提供一个有效的个案。

猜你喜欢

指示牌专名路标
指示牌上信息多
名义摹状词理论及其反驳与辩护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路标
路标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嘻哈动物帮
If You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Start off by Making Your Bed
路标中的学问
看清医改最要紧的两个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