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观物取象”看汉字的生命之“动”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观物书法作品古人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一、观物取象——中国古人的观察与创造之法

“观物取象”的思想主要表现于《易传·系辞传》中的两段话:

《易传·系辞传》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句话为我们讲述了中国人的先祖伏羲氏用“观物取象”的方法来创作八卦的场景:伏羲氏通过观察天上的气象星象、地上的山川河流、飞鸟走兽的行迹、各种地理现象,就近则参照自己的亲身经历,就远则选取众多观察到的事物,从而根据这些对事物的观察,创作而成八卦,以此用来向世人传告神明的旨意,用来揣摩类推万物的情理。

《易传·系辞传》中又提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观察天下众多杂乱无章的事物的本质规律与性质内涵,通过比喻来明白深奥的道理,用象征的方式来理解事物的义理,这就叫作卦象。

《系辞传》中所提出的“观物取象”,是我们认识万事万物的观察之法,这种认识,不仅仅限于对万事万物表象的认识,更是包括对纷繁复杂的万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进行认识与理解。这在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的创造之法,圣人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创作了八卦,并且用阴爻阳爻的符号来形容具体的事物,用简化而成的八卦来诉说天下的一切变化与规律。“观”即是指对万事万物的“仰观俯察”,“取”即是在“观”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领悟、创造。“象”指自然中的物象,也是指圣人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而创造出来的概括之象,是对于宇宙万物的一种再现。这种再现,并不是看重对自然物外形的摹仿与再现,而且着重于表现出宇宙万事万物内在的原理与特性。“观物取象”被认为是中国人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与方法,也同时是国人对艺术的观察与创作之法。“师法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都是强调了学习自然、从自然中获得养分的重要性,也是艺术的创造之法。自然一如艺术创造的源泉活水,中国古人善于与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进行精神对话,并不断地在其中获得创造的灵感。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有很大的不同,这即是因为这两种艺术在根源上的不同。西方艺术来源于古希腊对数学逻辑的重视,因而他们对形式、比例十分的看重与强调。东方艺术被要求表现着自然万物生命力的流动与气韵。这即是源于中国古人对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的仰观俯察、观物取象,所以中国不仅追求对自然形象的描摹和仿照,也在同时表现着万事万物的情态,表现出生命力的流动。所以这也就是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中为什么要留白的原因所在。[1]只有留下空白,才有了“虚”,气息才能流动进来,作品也才有了生命流动的气韵。中国古人对师法自然的重视也表现在中国的哲学观上,老子曰“道法自然”,又曰“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确定了中国的美学是以“自然”为审美旨趣的哲学体系。而“负阴抱阳”的提出,也寓意着万物都在不断“负阴抱阳”的过程中,经历阴阳转化,生生不息。

作为汉字书写的法则,书法艺术,也遵循着“观物取象”这一法则,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提道:“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往若来……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即是认为书法写作要摹仿人及万物的姿态动作,要善于从万事万物中吸取养分。[2]孙过庭在《书谱》中将书法作品比作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泉注、山安等,也是说明书法作品不仅在形态上要和自然物相似,且在同时应当表现出自然物灵动多变的内在生命之感。

二、汉字起源:依类象形

汉字亦称中文字,广义的汉字指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汉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是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创造了汉字。《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即是代表着这种说法。《吕氏春秋》也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说文解字·序》中也描写了仓颉造字时的情景:“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沆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介绍了仓颉创造文字所用的方法——“依类象形”:“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当然了,汉字绝不是一个人的或者一个时期的产物,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孕育、创造并发展起来的智慧结晶,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演变。中国古人在劳动与生活中观察着天上星宿的分布状况、地上山川脉络的走势、鸟兽鱼虫地奔走痕迹、草木器物的形状,从而提炼、创造出种种代表意义不同的符号,这也即是汉字的雏形。不过这段话为我们说明了古人用来创造文字的方式,汉字创作伊始,是“依类象形”的,即是依照事物的种类和样子模画外形,而后根据这些“物象之本”,不断发展出更多的汉字。而“依类象形”也即是体现着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创造法则,“见鸟兽蹄沆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即是这一创造法则的具体体现。“观物取象”要求所创造出的事物必须体现着宇宙万物的内在特点,那么取法于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所创造而出的汉字,也自然有着世间万物生动灵活的特质。

三、汉字书写:生命之动

最早的中国汉字是以石具刻在龟背上的象形符号与甲骨文,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陆续出现了铸造的铭文与简牍文字。随着中国社会与汉字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书法——这种汉字的书写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书法艺术是“线的艺术”,认为书法是一种“净化了的线条”,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并且,这样的线条是“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是可以“自由的开展”的。与此同时,他认为书法的线条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李泽厚看来,一般的形式之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的,这样的艺术表现是毫无灵动和张力的,是“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活生生的、流动的”一种美感,这样的美必须要“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3]即,这种“有生命力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区别于“一般形式”的地方,这样一种拥有生命暗示与生命力量的美,也即是书法的美之所在。

唐代书法家李阳冰在论古篆书的创作时,认为要想写出一副好的书法作品,要“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还要“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然后才可以在书法写作时,做到“随手万变,任心所成”,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够“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这即是认为书法创作要表现出草木云霞的“滋蔓之容”,飞鸟鱼虫的“屈伸飞动”、齿牙角骨的“摆拉咀嚼”等等这些,即是要表现出万事万物生动灵活的特点。

苏轼在《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即是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应当像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拥有生命的活力与气象,缺少这其中的任何一点,就不是一篇完整的书法作品了。康有为也认为:“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更是将书作比为了人,认为书法作品应当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样有万千姿态,才能称得上是美。这些都体现了生命之“动”在汉字书写中的重要性,缺少了生命之“动”,也就缺少了宇宙万物流动的、不休不竭的生命气韵,这样的书法作品,也就失去了“自由的开展”,变成了“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的一般形式,从而失去了作为书法的美之所在。

中国书法讲求“气韵生动”,讲求“力量美”“节奏感”,认为书法创作要“如奔雷”“如惊鸿”“如坠石”,归根到底,是在追求书法作品的生命之“动”,这种生命之“动”来源于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仰观俯察”:大自然的生机万物,都蕴藏着一种动势,这种生命的动势之美正是中国汉字之美的关键所在。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永不停歇。自然中的万物也都是生机盎然的生命体:一枝梅花虽然花朵凋谢了,但是它的外形依然有着一种韵律,有一种“生的冲动”。[4]这种“动”的潜力,努力生长、拥抱阳光、生生不息,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生命的精神和活力之美。中国古人在“仰观俯察”中,将这些生命之“动”赋予到汉字的创造和书写当中,使得汉字的书写也同样拥有这样生生不息的流动与自由,能拥有“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四、结语

“观物取象”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同于西方的创造之法,它孕育了中国“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也确定了中国美学是以“自然”为审美的旨趣。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中国古人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仰观俯察中,模仿万事万物的形状和意态,创造、发展了汉字,也在同时赋予了汉字以生命之“动”,赋予了汉字以流动的、自由的美。这也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字的特殊之处与美之所在。也正是因为中国汉字拥有这样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动”,才使得中国的汉字书写可以有着万千气象,有着多样且流动的自由之美。

猜你喜欢

观物书法作品古人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书法作品选登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观物取意2018“正艺术”油画作品展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