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考古学视野下的汉服运动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考古学汉服爱好者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一、公众考古学的目的

在国外,考古学者自20世纪开始就十分注重向公众介绍考古学知识和成果。近些年来,我国学者也逐步意识到考古学向公众开放的重要性。苏秉琦先生曾经说过“学科越走向成熟,越需要普及”[1]。张忠培先生也说“大众考古的追求,是以考古启迪大众之智,应实行提高前提下的普及,‘提高’是源,‘普及’是流,源不竭,流长流。”[2]也就是说,考古学对公众有着引导与科普的义务,让公众可以通过考古学来了解过去,通过物质遗物和遗存让公众对古代的人类生产情况有理性的认识,而不是某些影视剧或者小说那样夸张的失真演绎。

公众考古学的理念,不仅要把发现的珍贵遗迹告诉公众,把经过科学研究后得到的关于历史的科研结果告诉公众,同时还需向公众科普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并且引导公众了解考古学的众多学科常识。由于考古学是理论更新与成果研究速度非常快的一门学科,还要经常向公众及时汇报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宣传已有的学术成果。一般的社会公众由于缺乏考古学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背景,往往对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存在误解和盲区。所以,为了能拉近考古学与公众的距离,在公众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考古学科普不失为一个简单又高效的方式。比如,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所、复旦大学科技考古中心的袁靖教授,近年来会在每年的新年来临之际,科普即将当来的年份中的生肖动物的考古学发现。考古学的研究方向虽然主要由学科自身发展现状决定,但是社会的大众需求往往也会鼓励考古学者面向热点领域展开独特的学科研究。面向公众热点,用科学的考古学知识向社会公众科普是一个可取地向公众介绍考古学成果的方式。

以当下火热的汉服运动为例,汉服运动中提到的汉服源自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公众对汉服的关注势必会激发对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兴趣。考古相关工作者恰好因为自身职能,接触到真正的古代服饰文物并且履行保管义务。考古部门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物证据研究我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也有职责向公众展示这些服饰文物以及对于我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成果。这样既能够让公众了解汉服背后蕴藏的传统服饰文化,同时从考古学的视野观察汉服运动的发展现状,可以对汉服运动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建议,指导其更合理的发展。

二、汉服运动与汉服

(一)汉服概念的出现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2002年,一篇名为《失落的文明—汉民族服饰》的帖子出现在新浪网的论坛上得到众多关注。2003年,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一位名叫王乐天的男子穿着汉服走在郑州市的街头,汉服开始进入国内民众视野。而后互联网社交的兴起,对汉服存在共同兴趣的人就开始组建汉服团体,并且开始构件理论,组成团体,参加活动,向外传播。经过十多年的讨论,汉服爱好者对于汉服的定义为从上古的华夏文明形成以来至明末清初时,汉民族穿着的,与其他民族有明显区别的服饰。之后的汉人身穿的清式长袍马褂和民国的中山装以及现代的T恤、衬衫、牛仔裤不包括在内。汉服爱好者认为历代服饰虽然在细节上各种不同,但是总体上存在几个特点:上衣下裳、宽袍大袖、交领右衽、绳带系节。[3]

(二)汉服运动的发展现状与目标

汉服爱好者的主要实践方式就是个人身着自己的汉服外出,并且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爱好者进行交流。除了有汉服团体发起活动组织大批的社员穿着汉服进行集会外,越来越多的个人爱好者开始穿着汉服个人出行。商家运作汉服主题活动聚集汉服团体、个人爱好者、与汉服商家。现在地方的机关单位举办某种复古仪式也可能会采用汉服。

经过十多年的发酵与传播,汉服运动蓬勃发展。如今,汉服社团众多,我国的许多高校都成立了汉服主题的社团,不同省份、城市之间地域性的汉服协会和汉服爱好社日益增多。互联网上百度贴吧,QQ群,微信群,豆瓣小组等线上社交平台上都成立汉服小组。会定期举办汉服活动,既有固定区域的地方汉服小组举办的地方活动,也有各地联合的主题性汉服活动。[4]

在众多汉服爱好者的努力与坚持推广下,一些由官方机构举办的特殊场合把汉服开始作为规定的服饰。比如一些地方上举行祭孔仪式时,规定参加祭孔的中小学生统一穿上汉服。

这些汉服爱好者以及实践者认为,通过穿着汉服,可以使华夏衣冠重现当今的中国,使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服饰,而穿着汉民族自己的传统服饰,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乃至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必经之路。[5]

(三)汉服运动的性质与特点

汉服运动源自民间自发兴起,对汉服的呼吁最早来自我国的互联网网民,是一场由慢慢地民间自发活动而被官方所报道,并得到更多民间的关注与支持,使之不断扩大的民间活动。自发性和传播性是汉服运动的主要特点。

三、评价汉服运动:值得推广、需要改进

在汉服爱好者眼中,汉服运动是一场通过重拾汉民族传统服饰最终实现复兴汉文化的复古运动。然而从考古学的视野透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汉服运动发展现状与这些爱好者的描述有些许差异。首先汉服运动中的汉服是爱好者创造出的新概念,这些汉服爱好者对汉服的定义限制得明确且严苛,这种严苛界限并非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一种民族情感为导向的排斥性行为。其次,目前的汉服运动以复兴汉文化为口号,在部分实践者言行中,充斥着民族主义思潮。[6]第三,汉服运动实践者把身穿汉服作为复兴汉文化的必要措施。其实践者身穿的汉服,并非完全遵循我国古代传统服饰的原则,且许多汉服成衣上都有创新和现代化服饰加工的特点。

笔者认为汉服运动如果引导得当,可以成为一项卓越的国家文化科普成果,前提是准确把握汉服这一概念的文化内涵,表达清楚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再摒弃目前宣传口号中的不正之处。

四、公众考古视野下对汉服运动的建议

(一)理性看待汉服与其他少数民族服饰

汉服运动的兴起过程可能是偶然的,然而民众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视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21世纪初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面发展,人民对国家的自我认同使得我们开始寻找能够展现我们中国人身份的事物,而古代服饰因为有详细的资料、实物的证据以及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就成为文化爱好者的推崇对象,认为在特定场合身着汉服更具有身份代表性。但是汉服的地位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那种服饰文化更优越之说。况且汉服的发展历史有一部分就有向其他民族的服饰不断学习的历史,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便是最好的证明,学习匈奴的服饰特点让士兵骑马作战更加方便。

(二)开展科普活动

民众对于汉服的兴趣源自我国古代传统服饰的兴趣,文物部门可以乘此机会,利用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举办服饰专题展览,展示出服饰文物,并做好科普介绍。让公众能够了解我国的传统服饰,它们的种类,发展和各自特点以及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比如山东博物馆即将开展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展,将展出大量的精美明代服饰文物,而明代的服饰非常受汉服爱好者欢迎的。相信这次展览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古代服饰之美。并且汉服爱好者与其他对古代服饰和汉服感兴趣的观众可以观察到真实的明代服饰与现代“汉服”商品(明代服饰款式)的异同。

(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了解事物必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背后的内涵。应该看到,所谓汉服背后,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应该看到各种服饰形制上代表了我们祖先的服饰审美、纺织手工业发展甚至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但是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等级制度在服饰上的体现,尤其是秦汉之后的大一统时代,对服饰的规矩愈加明确,反映了尊卑等级观念的强化。

由于汉服运动的许多宣传诞生在互联网的讨论之中,往往伴随着非理性网友的情绪宣泄,存在一些偏颇之处。面对汉服运动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民族主义,需要警惕和及时的引导。考古学首先应该用真实的证据去驳斥汉服运动自身理论中一些不合理的部分,比如汉服运动的某些宣传中刻意强调的汉人与汉服概念的纯粹性,是显然不正确且非理性的,更加科学的宣传是应该突出汉服是一种源远流长、特点鲜明同时兼收并蓄,吸收其他地区的比如许多北方游牧民族的独特服饰。需要让汉服运动支持者了解,自古以来,我国的服饰发展体现了我们国家文化的发展,在不断地与周围地区融合与互相学习。不断去学习和进步,才是我们应该从先辈传统文化中应该汲取的能量,而绝不是让一群孩子摆个大阵仗,穿着不合身的衣服,摇头晃脑地背古文这样流于表面的形式。让我们的国人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需要辩证批判的。

(四)向海外展示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1978年至今,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国内可以通过与外国博物馆合作或者与城市官方合作的,向海外展示汉服来宣传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用汉服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体现中国这一古老民族的伟大智慧,用汉服的样式繁多和造型各异展现中国人的善于学习和不断进取。改变世界上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比如海外的孔子学院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展示汉服,让海外的学生老师了解中国的独特服饰。

向海外展示汉服,还可以连接中国与海外华人。让在海外的华人了解中国的传统之美。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祖先的过去,拉近与海外华人的文化纽带。

(五)作为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即文化创意产品。因其含有的文化内涵而得到消费者的追求。目前,国内的文创产品市场处于持续扩大的上升期。我国博物馆内有不少服装类的文创产品,但大多数款式都是T恤或者运动卫衣,还很少有把汉服作为文创商品在博物馆文创商店内进行售卖。某种角度上看,汉服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创产品。其实可以把汉服作为一种高端文创商品进行售卖,市场上一整套汉服的售价约在800~3000元左右,而博物馆内文创商店内商品的价格范围很广,上至上万元的玉石珠宝,下至个位数价格的文具和贴纸。因此汉服的售价可以被博物馆文创商店接受。而“汉服”以制作精美和款式华丽而闻名,不仅可以展示我国高超的制作技术,有些甚至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科普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能为博物馆带来收入。

五、结语

考古学因为自身独特的专业性和考古从业者的忽视,导致考古学在我国很长时间内都不被公众所了解,而因为《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等文学以及相关衍生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对考古学的许多层面上产生了误解。

服装是公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服运动从互联网上网友的发帖呼吁发展成现实社会中的潮流时尚,汉服运动被更多的国人所了解和接受。

汉服运动的兴起,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使得人民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都快速提高,服饰作为一种承载着丰富精神内涵的物质条件,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生活必需品,中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看重想通过外在的事物来表现,汉服成了他们的首要选择之一。

公众在感受到汉服表面的华丽之外,也应该了解汉服背后蕴含的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考古学者有义务为社会群众科普古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日常,科普传统服饰。对我国传统服饰的介绍,不仅能够让群众更加了解传统服饰,激发爱国热情;同样也是对考古学对公众开放的重要尝试,让外界了解到,考古学并不只是拿着锄头在田地里挖土,发现与解密古代人类的生活才是考古学的重要任务。通过社会热点出传播考古学知识,让考古学不再是令外界生畏的冷门知识。让考古学更好地服务大众!

猜你喜欢

考古学汉服爱好者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汉服新“江湖”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上台说汉服
直播答题爱好者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