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柳如是》:千古才女的影像艺术呈现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钱谦益气节家国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的一句词,如是之名便出于此。提起古代的才女,很多人都不免会想到柳如是,提起柳如是,大家又通常将她与陈子龙、钱谦益等文人联系在一起。在电影《柳如是》中,这些交集也多少有所涉及。对于这部电影,有的人觉得是一部不错的文人电影,有的人则认为它的剧情过于平淡。笔者看来,这部电影在视听、叙事、线索结构、表演等艺术手段的共同作用下,塑造出了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本文将从画面之美、影片配乐、演员表演、影片叙事、情节线索、人物形象、文化内蕴等七个角度来浅析电影《柳如是》。

一、画面之美:古典气息下的江南情调

观看电影首先看到的是电影的画面。总体而言,个人认为《柳如是》这部电影无论是画面色彩还是构图都恰到好处。色调典雅,有古典的气息,搭配影片剧情的时代背景不会有违和感。除此之外,在整部影片中,江南的美韵几乎无处不在,搭配典雅的色彩,古色古香的江南情调让人沉醉不已。具体来看,首先看影片中的建筑,白墙黑瓦尽显风雅,水色与假山相映成趣,花草树木亭亭玉立、枝繁叶茂,好一番江南园林风光。再看影片的取景,烟雨画舫,雾气氤氲,树影斑驳,珊珊可爱,既体现文人之风雅,又极富江南风光的美韵。比如柳如是与董小宛、寇白门的聚会,场景在一片竹林之中,日光透过缭绕的雾气照到竹林中,竹林挺拔,雾气与日光夹杂,再添几匹骏马,好一幅竹林骏马图。

二、影片配乐:恰到好处的音乐穿插

《柳如是》这部影片的配乐可谓恰到好处、余音袅袅。首先,影片背景音乐的演奏运用了笛子、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非常符合影片中蕴含的古典气息。其次,这些背景音乐的插入也恰到好处,比如陈子龙中科举后与杨影怜(柳如是)相会,陈子龙并不想带她去赴任,当杨影怜(柳如是)说出“我脱籍从良了”这句话时,背景音乐骤起。这是陈子龙计划之外的事情,幽幽的音乐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了陈子龙内心的慌乱与不安。除此之外,影片中还穿插了昆曲《牡丹亭》的唱段。“作曲家选择昆曲《牡丹亭》作为自己音乐动机的来源,既符合人物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昆曲中的女主人公与电影中的柳如是在性格上又有相似之处”[1]。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为爱情勇敢地与礼法秩序抗争,而在《柳如是》中,柳如是在感叹董小宛只能在夜晚出嫁时,便可见其对传统礼法的愤愤不平之情,于她自己而言,柳如是宁愿忍受世人的指指点点也要以“匹嫡之礼”嫁给钱谦益,这又何尝不是对封建传统礼法的一种挑战。由此看来,杜丽娘和柳如是都是具有反叛精神、抗争精神的女性。除此之外,在《牡丹亭》中奇幻与现实交织,有现实世界和阴间世界两个世界。而在《柳如是》中,影片的最后有一个穿越的片段,也为《柳如是》披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

三、演员表演:来自演员的精心雕琢

对于影片来讲,有了精彩的视觉与听觉的呈现,再加演员精彩绝伦的表演便更是锦上添花。笔者看来,演员万茜把柳如是这个角色诠释得很好。比如在影片中,有一个柳如是少年、青年、老年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的背影的画面,每个阶段的背影都走在同一个走廊里。青年时代的柳如是作为秦淮八艳之一,身姿婀娜,步履盈盈,一举一动间满是多情。老年柳如是一步一步走得非常坚定,身体笔直,仿佛在向观众诉说:虽经历沧桑,但自己的气节与坚守不会改变。这两个背影演员表演得非常符合两个不同人生阶段的柳如是的形象,使人深受感动。除主演外,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通过精湛的演技向观众传递出了多样的风采。董小宛出嫁时,柳如是等人将董小宛送到花轿,寇白门摇摇晃晃地走到董小宛的身旁,还掀起了董小宛的盖头,甚是不讲规矩,一举一动间满是随意与风情。而此时来迎娶董小宛的冒辟疆则规矩多了,柳如是邀请他一齐放烟花时,他也婉言拒绝,言谈举止间尽是文人的气质。此处情节,不拘小节、随意风流的风尘女子姿态与守礼的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立显。

四、影片叙事:家国情怀下的儿女情长

影片的主要剧情是:秦淮名妓柳如是救了被官兵追赶的陈子龙,与陈子龙定情。当陈子龙中了科举要去浙江绍兴府赴任时却因怕遭人非议而不愿带柳如是同去。两人的感情就此了断。后柳如是遇到了一代文宗钱谦益。两人相恋,在柳如是的坚持下,钱谦益以“匹嫡之礼”迎娶柳如是。两人同样关心国家命运又在平日里诗歌唱和,实乃神仙眷侣。可惜好景不长,国家的命运牵动着人物的命运。面对国家将亡的境遇,两人意见出现了分歧。柳如是主张以死殉国而钱谦益则为保百姓性命与文化传承愿向清军献城。钱谦益选择了做清朝廷的官员,柳如是心灰意冷,离开了钱谦益。后钱谦益归来,开始帮助反清复明的志士。柳如是也回来了。钱谦益因帮助反清复明被清军逮捕入狱,柳如是为他四处奔波,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下,陈子龙担下了所有,救出了钱谦益,陈子龙跳河而死。最后,柳如是和钱谦益在红豆山庄过着非常平淡、宁静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些地方会穿插柳如是的画外音,结合影片叙事,将柳如是的一生经历大致地向观众交代得非常清楚。

五、情节线索:双重线索下的脉络结构

《柳如是》这部电影以柳如是的一生为框架,详略得当地将柳如是的一生娓娓道来。影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爱情历程,一条是山河飘零之际柳如是与钱谦益不同的选择与作为。这两条线索,可以从电影中不止一次提到的“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这句诗中来窥探一二。“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这句诗。第一次出现是在柳如是和钱谦益互相还不熟悉的时候。柳如是在岳武穆祠堂闻一小厮哭诉,小厮言道其主人作为一名文官情急之下带兵并已为国捐躯,柳如是心中感慨,提笔而作“当年宫馆连胡骑,此夜苍茫接戍楼。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钱谦益见此诗非常欣赏。之后,柳如是与钱谦益在别处相见,钱谦益方得知此句的作者竟是柳如是这样一位女子。两人因诗结缘又同样关心时局,惺惺相惜,走到了一起。这句诗再次出现是在钱谦益选择了向清军献城之后,黄宗羲向钱谦益辞别,黄宗羲表示若钱谦益愿效仿田横,他愿追随,但钱谦益没有答应,黄宗羲选择了反清复明而离开了。在面临选择时,柳如是、黄宗羲等人选择了效仿田横,反清复明保全气节,钱谦益的态度与他们出现了分歧,选择了保护全城百姓与文化传承而向清军献城并做了贰臣。这个分歧不仅是剧情的转折,也是钱谦益和柳如是二人感情的转折。两人因诗结缘,又因是否效仿田横这一分歧而分别。之后钱谦益开始帮助反清复明,两人方又重新走到了一起。围绕这句诗可以看到,钱谦益与柳如是因共同的家国情怀走到了一起,又因在面对山河破碎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分开。由此可见两条线索联系之密切。

六、人物形象:家国飘零中的文人情怀

电影中有很多文人,比如钱谦益、陈子龙、黄宗羲。他们中有的文人投身于反清复明,最后失败殉国而死,比如陈子龙。有的文人愿为满城百姓性命向清军献城背负千古骂名,后又投身于反清复明,比如钱谦益。还有的文人即使身为文官,在面临山河破碎之际也愿带兵奔赴战场,为国捐躯。在这部影片中,笔者看到了在国家走到穷途末路之时,许多文人的坚守与气节,这些文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除此之外,在明末之际,女子也毫不逊色,柳如是虽出身青楼,也有自己的才情与气节。她秀外慧中,才德兼备。国家飘零之际,她心系家国天下,牵挂国家命运,在国家要亡之时更是愿以身殉国。她不仅才艺双绝,面对封建传统的禁锢,她敢于反抗,具有抗争精神,面对山河破碎,她愿舍生取义,以全其气节。这部电影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虽沦落风尘却才艺双绝、敢于反抗、心系国家且敢爱敢恨的柳如是的形象。

七、文化内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

影片在诸多方面都透露出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自不必说,其他比如影片中出现的《牡丹亭》中《游园惊梦》的唱段,再比如小厮去岳武穆祠堂求岳老爷保佑其主人黄泉路上走好。在文化内蕴这一方面本文主要想谈的一点是影片中透露出来的儒家传统的家国情怀与气节。“电影以恰到好处的方式呈现、点染了在柳如是等人的意识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儒家思想道德,在不损害影片戏剧性的前提下,又使得人物行为合乎史料及情理,也为电影赋予了一定的文化意蕴”[2]。在国家将亡之际,无数文人志士舍身赴死,为国捐躯。比如扬州陷落、史可法殉国。无数英勇之士不与敌人同流,高举反清复明大旗愿拼死为国抗争,比如陈子龙、郑成功。柳如是虽为一介女流也愿效仿梁红玉上战场与敌人抗争,在国家将倾之际愿以死明志,以全气节。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传统的“忠”于社稷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再说钱谦益,他虽然选择了献城,但他提出了条件“一不能伤害无辜百姓让生灵涂炭,二尽快恢复科举考试让文脉延续”,一字一句一举一动都显现着民本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有的人选择了舍生取义,保全气节;有的人选择了为民为传承,忍受骂名。虽然做法不同,但都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

八、小结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以柳如是的一生为故事框架,辅以典雅的色调、恰到好处的音乐以及演员惟妙惟肖的演技,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看到了许多文人的家国情怀与一腔热忱。而作为主人公的柳如是这一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作为一名歌姬,她才貌双绝,有自己的坚持和自尊;作为一名才女,她有自己的操守和气节。面对不幸,她勇敢地坚持自己,努力生活;面对爱情,她大胆地追求,坚持自尊;面对家国危难,她愿舍生取义,保全气节。通过影片《柳如是》,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柳如是作为小女子的风姿绰绰,还可以看到她作为才女的风度翩翩。红颜君子,风度当如是。

猜你喜欢

钱谦益气节家国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竹外疏花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钱谦益墓志铭初探
关于“气节”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