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探究
2020-07-12雷媛洁
雷媛洁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写作教学一直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在英语写作方面,学生能就一般性题材,在30 分钟内写出 80~100 字的命题作文,并且能填写和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如简历、表格、单据、通知、信函等。但是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常常与《基本要求》相差甚远,例如在历年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中,作文满分为15 分,而学生的平均得分一直徘徊在 4 分~7 分之间, 低于及格水平。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1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师对写作不够重视,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
长期以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主要重视掌握语法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后来受到交际法等教学思想的影响,开始强调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写作教学也处于英语教学中的边缘地位。 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都没有专设英语写作课, 而是把写作纳入基础英语课程中。而在极其有限的英语教学课时中,分配给英语写作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 系统性的写作能力培养无法实现,写作教学往往沦为应试前的突击强化写作训练。
因此, 学生也将写作学习视为应试准备的一环,只是在考前生硬地背诵一些所谓的“万能模板”“万能句型”,考试时生搬硬套、东拼西凑,考试结束后则将英语写作抛在脑后。 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完全无法对写作产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得到分数而写作,写作过程也毫无乐趣可言,不利于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和提升写作的能力。
1.2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基础较差
20 世纪40 年代以来,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方法都有所发展, 比较常用的写作教学法有过程教学法、结果教学法等,以及多种教学法的结合和变体,如体裁过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 但是在实际的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盛行的依然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1]。这是由于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对写作教学理论和方法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对各种前沿的教学方法不知如何选择、如何实施,再加上英语写作不受重视、教学课时极其有限、应试压力大等现状,写作教学改革难以推行,因循守旧则成为安全之策。
另外,近年来由于扩招等因素,高职高专院校生源水平不如从前,高考生入校时英语成绩较差,中职生源的学生英语基础更为薄弱。而英语写作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是对单词、语法、句式、思维方式等的综合运用。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使用汉语思维进行构思,大多使用最基础最熟悉的单词,忽略语法和句式,将单词按照中文顺序堆叠在一起,篇章缺乏中心和衔接。学生的英语基础会影响到写作能力培养的效果,如何补齐学生的英语基础到合格写作能力的英语要求之间的差距,成为英语写作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 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旨在解决我国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效率低下”的弊端[3]。相较于其他的英语写作教学法,产出导向法更加适合我国国情,对于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中的课时有限、学生基础薄弱、写作兴趣不高等问题具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2.1 教学理念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学习中心说”跳出了“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之争,“是否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成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形式的唯一标准。“学用一体说”主张将输入性学习和产出性运用相结合, 这对于写作这种输出性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每一个学习材料和教学活动都应为输出奠定基础,以用促学。“全人教育说”要求兼顾外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写作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要解决学生思路狭隘、内容空洞等问题,需要教师将人文教育、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2.2 教学假设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输出驱动”,打破了英语教学“先输入、后输出”的常规顺序,主张输出既是语言学习的目标,又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提出“先输出、后输入、再输出”的教学顺序。“输入促成”则肯定了输入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适时和适当的输入,才能促成所需要的输出,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支架,弥补学生能力和产出要求之间的差距[5]。“选择性学习”,要求根据产出的需要,从输入材料中选取最有针对性的部分进行学习和练习,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3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设计
本文以《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1》中第三单元的写作主题”Invitation”为例,探讨“产出导向法”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3.1 驱动环节设计
在“产出导向法”中,产出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产出任务既是教学的目标,更是教学的起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教师首先呈现学生较为熟悉的交际场景或者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场景, 以场景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该场景的任务又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场景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此单元中,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内容为GEC 公司即将迎来成立三十周年, 该公司总经理意图组织一个庆祝晚宴,需要邀请一些长期合作的公司代表参加晚宴,要求秘书完成晚宴邀请函。之后,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人扮演秘书,完成邀请函的写作,并交给另一人,另一人作为客户,对邀请函进行回复。 在学生尝试完成该任务后,询问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2 促成环节设计
促成环节,即由输入来促成输出,因此输入材料的选择和巩固练习的设计将直接影响产出任务完成的效果。 在此单元中,教师将从内容、语言表达、篇章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促成[2]。
内容促成,难度相对较低,可以由学生分小组讨论邀请函以及回复函中所需要包含的内容和组成要素,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语言表达促成,则需要为学生提供邀请函和回复函中所需的常用英文表达,并提供多种练习形式。 例如: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尝试产出练习中使用的表达方式;教师提供常用的表达和句型,并要求学生进行填空、改错、复述等练习;教师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邀请函及回复函的表达,并要求学生进行分类和搭配,使学生意识到不同正式程度的信函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的区别。 篇章形式促成,主要针对的是正式邀请函的特殊格式,教师提供多份不同类型的正式邀请函(晚宴邀请函、婚礼邀请函、毕业典礼邀请函、退休欢送会邀请函等),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对比,并总结出正式邀请函的格式特征。
经过以上三方面的促成,学生已经掌握了邀请函及回复函的内容、语言表达和格式特征,已经具备了完成产出内容的能力,要求学生再次两人一组,完成产出任务,并交换角色,即每人都必须完成邀请函的写作并且回复对方的邀请函。
3.3 评价环节设计
“产出导向法”主张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将即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既要对课堂上学生在促成环节,选择性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又要对课后学生完成产出任务的成果进行评价[4]。当然,在评价过程中,可以依托网络平台的数据和作文批改软件,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并且加快评价和反馈的速度。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应引入生生互评,通过向学生提供具体的评分表格,引导学生从促成的三个方面(内容、语言表达、格式特征)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写下评语,表达从读者和信息接收方的视角,对对方文本的评价。
4 结语
本文阐述了“产出导向法”的理论基础和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设计实施,“学用一体说”和“输出驱动”突出了高职英语教育“实用为主”的特点,“学习中心说”和“输入促成”符合了高职英语教育“够用为度”的特征,“全人教育说”和“多元评价”强调了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目标和评价方式的多维性。因此,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 有助于提高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