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与探索
——以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部为例

2020-07-12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部主任4210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双一流共同体育人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部主任 421000)

一、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

实践育人共同体是指实践形式在育人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是以政府、学校、社会和学生为构成要素,以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目标,以实践为载体,按照“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共嬴”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培育平台。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可以使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促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实践育人中来。

2.特征

(1)目标共同

实践育人共同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方要向着共同目标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创设有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好环境。

(2)价值共识

实践育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这是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基于这种共识,共同体各方都将对多元化经济社会带来的各种价值冲突所带来的价值偏差力争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达成价值共识。

(3)资源共享

政府、学校、社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如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保障、税收减免、服务购买;企业事业单位、社区、村镇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服务项目;学校为企业、材镇、社区等提供人才、技术、文化、思想支撑。

(4)多方共嬴

在实践活动中,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政府着力推动思政学科逐步提升、逐步优化,学校不断创新探索实践教学改革,较好地解决了思政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的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和实效性的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切实有效地增强了对思政课的喜爱感、获得感,社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二、湖南财工职院思想政治课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与探索

1.建立基地,打下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基础

一是明确领导机制。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部和茶山坳镇堰头村共同成立领导小组,双方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共同制定专门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解决共同体建设相关问题。

二是签署实践育人共同体合作协议。共同体双方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学校实践育人需求、村委服务需求,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任务、职责与权利;

三是建立共赢机制。双方根据协议开通信息互通渠道,建立堰头村服务岗位资源与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务项目资源的对接机制,充分发挥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专业优势和堰头村的服务平台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实现校村共赢。

2.搭建平台,充实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内容

“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育人共同体立足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于堰头村,开展群众服务需求调研,根据我校社会实践教学需求和堰头村的资源优势,设置相关的服务项目,做好服务前期的组织培训工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同时,通过平台的打造,学生充分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如电子信息系、经济贸易系专业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指导村民进行“互联网+农业”的指导,“行知”社团的学生向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团委的艺术团为当地艺术节献上一两台文艺节目,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等。

3.多元发展,增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效果

通过多元合作,开展模块化的“五位一体”的实践育人项目。

(1)思想教育模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对话“梨园守望者”

学生在堰头村与堰头村党支部书记贺光权、村主任邓洪涛等人座谈交流,了解堰头村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堰头村基层共产党员党支部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担当,进而深刻理解“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②走进“道德讲堂”

邀请堰头村的村干部、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到学校进行讲座,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充分发挥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让学生在讲堂中受到道德的熏陶。

③宣讲“好声音讲坛·讲话精神进农村”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代表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九大精神以及与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等向村民进行宣讲,引导村民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感受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为实现建设富饶美丽幸福的新堰头村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④参与堰头村村民自治

学生分批参与堰头村举行的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旁听及与村民交流,了解堰头村村务公开制度和基层民主建设情况,感受基层民主在保障村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学生们亲身感受到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发展,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2)生产劳动模块——“劳动光荣·奉献快乐”

①徜徉梨园,做护花使者

每年三月,在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堰头村的梨花节上,学生宣传文明赏花,对不文明的赏花行为进行劝导,感受乡村的美丽,爱护美丽的乡村,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结合生产,做劳动新人

依托堰头村的梨园、蔬菜基地,大学生和村民一起耕地、施肥、除草、采摘果实、植树等。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劳动意识,知道劳动的艰辛、懂得尊重、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大学生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主动投入到劳动的队伍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3)生态文明模块——“美丽乡村·环保先行”

以“美丽乡村·环保先行”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参与堰头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堰头村宣传环保知识,将建设绿色生活的理念引入普通百姓生活中;二是每年的3月、7月堰头村举行梨花节及翠冠梨采摘活动时,环保志愿者引导游客爱护环境,做好“美丽乡村”环保劝导员。

(4)关爱他人模块——“爱幼尊老·心手相牵”

①“同在蓝天下成长”关爱留守儿童项目

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由我院学生志愿者组建服务团队定期赴堰头村小学开展阳光伙伴、义务支教、文化辅导、心理辅导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温暖他们的心灵。在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爱驻夕阳·关爱老人”项目

大学生定期走进养老院,全面融入到老人们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整理床铺、陪老人做游戏、聊天等,给老人带去温暖,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中学会尊老敬老,锻炼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学生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

(5)素质拓展模块——“金甲水师气如虹”

依托金甲水师拓展中心,大学生社团开展团队竞赛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公平竞争、永不放弃等品质,磨练他们的意志,增强团结和合作意识,培育积极、向上、健康的阳光心态,增强自信心。

以上五个项目通过以下三个路径实施,一是“走出去”:分期分批选取派学生代表到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拍摄相关照片和视频,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园媒体进行展示和传播,达到点面结合,代表学生部分参与,大家整体受益,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扩大社会实践的辐射影响覆盖范围;二是“请进来”:邀请村干部、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到学校进行“道德讲堂”,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并将部分质量较好的讲座内容制作成视频材料利用校园网、电子展示屏进行传播,基本做到全覆盖;三是“容得下”:将实践育人成果作为教学个案或者教学资料融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中,通过构建特色教学体系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充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总之,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做好每一个模块,落实每一次活动,不断加强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沟通和联系,以新锐的视角打量思政课教学实效,一定能在更广的领域开辟出新的渠道,让思政课为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双一流共同体育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