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思政视域下儒家文化与高校思政的结合

2020-07-12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30068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思儒家文化儒家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30068)

儒家文化在中华文明五千年长河中熠熠生辉,对中国社会的构建与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在大思政格局的不断发展建设过程中,将儒家文化的精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方式。习总书记提到,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因此,儒家文化与高校思政的结合,对大思政全面育人,立德树人的格局建立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大思政视域下儒家文化的价值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及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现下高校思政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的发展需要注重课堂教育、实践培育与环境化育。青少年阶段属于人生的拔节育穗期,儒家文化的引入为青年大学生人生锤炼打造思想的基底,也为现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增光添彩。

1.五常思想促进思政课堂教育

儒家的五常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也深刻贴合高校思政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的教育目的。细览大学思政课教材编制,发现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培育力度较大。将五常思想的精华部分融会贯通其中,进一步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如儒家的“仁爱”思想,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人生观的内容,进一步引申为家国大义,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而在讲解正义,礼制,智慧,诚信的观点时,更好的阐释了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第五章道德观的文字概念,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构建道德防线,言谈中形成彬彬有礼,学习里包含德性智慧,生活中弘扬飒飒正气。这也使得教师讲述和学生吸收不再是旧有的“两张皮”状态,具有极强的启发与促进性意义。

2.知行合一思想完善思政实践培育

在大思政格局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备体系性与立体性的双重特点,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却存在教师看不见的死角。在线下交流平台上,学生们对思政课内容的交流仍停留在完成课堂作业阶段,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印象只有论文。深究原因,高校思政课堂仍以灌输内容为主,实践体悟为辅,甚至个别教师对于课后实践的重视度很低,认为只是课堂的附加品。儒家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认知和实践的双重统一,而知行合一在思政课中的体现是通过课外类似校园文化节,支教活动等实践,真正使学生对于思政课堂所学用于所见之中,改变目前知而不行甚至错知错行的局面。引用知行合一思想,其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曾展示出的巨大魅力,会使高校思政教师深刻反思教学方式,完善思政实践培育。

3.中庸思想贴合环境化育

中庸之道强调矛盾协调共处的必要性,看待物体要有全面的格局,中庸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调和、折中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方法论,贴合现下高校思政环境化育的要求,符合高校思政发展新路径的期待。95后,00后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充满关怀的环境下长大,因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大多虽个性发展却不够沉稳,思想易走极端,对自我认识与定位不够准确。教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中立性考虑欠缺,对教育内容创新度跟进不及。因此,在思政教育的大环境下,引入中庸思想进行均衡和调和,让学生进行自觉的自我学习、修养与反省,使其成为拥有宽厚的精神胸怀、丰富的知识涵养和奋进的人格修养的“君子”,进一步促进学生未来长足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能调整自身角色,平衡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根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路径,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二、大思政视域下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方法路径

大思政教育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在课外课内形成全面、强有力的育人格局。而在大思政视域下,将儒家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将成为发展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儒家文化进入高校思政课堂,进一步增加思政教育的趣味性,深化思政教育的思想性,贴合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

1.儒家文化与思政课堂内容相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中课堂讲授是最重要的一环,但目前灌输式教学与教条式教学常常贯穿在思政课堂中,学生们对课堂内容麻木混沌,对课后作业厌烦敷衍。而对于批改作业和总结课堂的教师,面对这样的教学结果,容易产生负面消极的教学态度。引入儒家文化进课堂,会有效的改善思政教学内容乏味性的缺点。一方面,借鉴儒家思想中学思并重的教学理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导学生们在读书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减少教学中灌输式教学的影子。同时注重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带领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幡然醒悟,将所学知识铭记于心。另一方面,将儒家文化融合到课本知识中,如在人生价值的讲解中,借助儒家义利观与公私观,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拥有“舍生而取义”的义利观,建立“见利思义”的公利观。这也进一步贴近社会主义道德“五爱”的基本要求,对高校思政课堂的引申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儒家文化与思政实践平台共开发

大思政体系下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建立完备的教育内容体系,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平台与渠道建设仍旧薄弱。儒家教育方式中强调知行合一,从侧面揭示了学习知识要与实践理解并重。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推进,高校实践平台以线上文化学习平台与线下实际体悟平台两条路径为主线进行建设与发展。线上学习平台可以将儒家经典与交流,VR情景体验等网络体验方式深刻结合,比如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体验中以曾子朋友的身份,真切感受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将自省的伦理精神脱离晦涩的文字之外,做到自我人格的修炼与塑造。同时线下体悟平台也应在情景还原、思想辩论、重走文化之旅等方式中融入儒家精华。在讲述诚信与道德时,将古代道德履践的故事融入进去,还原情景并使学生获得更多理解与体悟。同时带领学生参加三下乡、重走红色之路等活动,使用儒家“寓理于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深思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儒家文化与校园文化环境齐发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人的发展与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儒家文化中强调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通过环境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内心达到深层的开发。而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中结合儒家文化,能从环境角度辅助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与开展。大思政视域下要继续开发校园文化深层的文化自觉性,在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自主、自觉的探寻意识。开展新式校园文化发展方式,如校园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阅读儒家经典著作之余,积极与他人进行理论探讨,交换书籍及意见,学校与教师也应积极推动并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拘泥交流会的时间和方式,线上、线下平台都可以进行探讨,学校国学社等社团也可将活动并入其中,让儒家思想遍布校园,真正使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加深对课堂及实践过程中所学思政知识的见解与体悟,让学生学有所悟,学在其中。

猜你喜欢

大思儒家文化儒家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