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2020-07-12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710054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村庄环境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710054)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道教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准则。农村作为人类聚居类型之一,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具备生产劳动、生活居住和社会交往的劳动者聚居地,农村融合自然、人文、社会等要素,具有与自然环境关系紧密、人口规模小和社会组织结构简单等特征。从生态学角度上来说,农村人居环境需要把聚落环境中各类要素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通过合理化调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环境概况

(一)关中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首先,河谷平原盆地,气候温润。陕西关中地区地貌主要包含平原、黄土台塬、丘陵、山地这四种类型,区域中心为渭河冲积平原(即关中平原),南部为秦岭北麓山区,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为由南北两端高地环绕的河谷平原盆地,并划分南、中、北横向带状走势分界明显的三大地理区块。因山脉环绕屏隔,关中平原在地形阻滞效应作用下,冬季和春季两个季节从西北方向流动而来的寒冷气流,受西北高地阻隔而强度减弱,同时在夏季和秋季两个季节,太平洋的湿热气流又从东部开敞地带长驱直入关中平原,因此,关中地区的气候较周围地区温暖湿润,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季节性变化明显。

其次,渭河贯通,支流汇集交错。关中地区河流基本属于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是关中地区主要河流,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其余河流大多发源于秦岭山地或东南丘陵,沿秦岭山地沟壑的地质构造断裂带,由南向北径流注入渭河,形成叶脉状水网体系。渭河南岸部分河流下游河道横向摆动显著,具有游荡性河流特征,河床堆积物明显,悬移物在下游形成沿河有规律的堆积分布。

最后,土地肥沃,土壤类型丰富。关中平原是由渭河支干流冲积黄土沉积后形成的平原地带,黄土台塬是由黄土高原经沟谷分割后轻微侵蚀而生成的黄土平台。在关中地区适宜于耕种地区主要以褐土和棕壤土为主的原生土壤,其经过长期农业耕种熟化后,演化为塿土、潮土和水稻土等多种类型的高肥力次生土壤。同时塿土又划分为油土、立茬土、垆土等类型,关中平原高阶地上主要分布油土,秦岭北麓黄土洪积扇上主要分布立茬土,渭河南北的黄土台塬上主要分布垆土。关中大部分地区土壤较为肥沃,有利于农业耕种的发展。

(二)自然因素影响的关中地区农村聚落布局形态

关中地区村落分布密度、规模大小和空间格局形态受自然地形地貌影响较大,平原和台塬地的地形较为平坦,土壤和水文条件比较优越,适合于农业生产的种植和耕种,农业人口以及农村村落密度较大,村庄主要呈现聚集式组团分布,布局紧凑、土地利用率高;丘陵沟壑和山地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可耕种空间狭窄,且耕作面积分散,不适宜农业活动,农业人口以及农村村落密度相应较低,因此村庄主要呈现分散式点状分布。

1.平原和台塬农村聚落——规则形态

关中平原和台塬地貌区,由于地势相对平缓,村庄建设限制因素较少,村庄主体结构以集中规则形态为主,呈现网格式结构、鱼骨式结构、梳式结构等形态类型。一般村庄都有主轴线,因朝向注重南北方位,村中以东西向街道(巷道)为主街进行组织串联,部分村庄受河道或沟谷影响,村庄主轴线顺应地貌而偏斜。村庄内农宅沿道路两侧排列,且大部分农宅坐北朝南,房屋轴线垂直道路布局,大门朝向街道,建筑整体排列规整。传统村庄外侧与农田交界处参差不齐,体现自然生长特性,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示范村一般具有较规整的边界,体现整体规划设计性特点。

2.丘陵沟壑和山区农村聚落——不规则形态

关中北部丘陵沟壑区侵蚀沟纵横,梁峁起伏,而秦岭北麓山区坡陡险峻,断层深谷较多。丘陵沟壑和山区适宜居住的梁面和阶地较少,村庄一般多建设在不适宜耕种的沟谷沿岸或沟壑两侧坡地的向阳坡面,并随山形、河流等地形地貌走势分布,具有树枝式、放射式、散点式等结构形态。这些村庄由于建设用地面积的限制,村落规模较小,无主轴线,居住点散落布局,每个居住点一般不超过十户人家,多个居住点由曲折道路进行连接,村落内部组织联系较弱,村内居民主要为独立式农业生产。

二、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现关中地区主要指陕西省中部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即“五市一区”),行政区划总面积约5.55万平方公里,2018年关中地区保留有7537个行政村。近些年,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进和实施,陕西省出台农村环境治理政策,经过农村“路路通”等工程项目实施,目前关中地区农村普遍在街道地面硬化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部分试点村、示范村和集中治理村进行村庄美化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居住环境品质。从农村环境提升整体角度看,当前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环境治理主要针对基础设施改善,在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建设意识和生态技术应用方面,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社会人文生态问题。关中地区农村空心化现象普遍,由于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主要为老年人和幼龄儿童,村庄人口面临老幼递增和中青年数量锐减的两极分化,人口结构失衡。同时,传统村庄依旧保留村民之间紧密的交往关系,但试点村和示范村的建设套用城市社区标准,缺乏对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物质和精神需求了解,新村建设淡化原有村民之间人际交往的情感内核。

其次,自然环境污染问题。关中地区农村生活污废水治理和垃圾集中处理工程的普及面较小,农村生活污废水直排和垃圾随意丢弃现象突出。由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且缺乏有效的村庄环境管理与维护,关中地区部分村庄内部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村中人居生活环境脏乱,同时村庄外部周围的土地、河流、湖泊中,也因垃圾丢弃和污废水直排带来严重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破坏问题明显。

最后,物质资源利用问题。关中地区农村生产和生活用能消耗主要包含转化热能消耗、电力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等。关中传统农村生活获取的热力能主要是将生物质能源(柴草、秸杆)燃烧转化,不仅热效率低,且破坏生态环境。当代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对各类型能源需求和消耗量逐步扩大,能源消耗主要开始使用煤炭、液化气、天然气、石油等非可再生能源,相比较而言可再生能源使用在农村普及率较低。在农业生产方面,远离自然河湖的村庄主要通过机井抽取地下水资源进行农田灌溉,而过渡取水灌溉带来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沉降和地裂等地质灾害。由于自然水资源长期过度开采和污染浪费,关中地区的河、湖、库、渠的水量调蓄能力不足,流量偏小,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

三、关中地区农村环境生态设计策略

(一)延续村庄肌理,优化村庄建设规划——人文生态

关中地区村庄肌理是在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作用下呈现的聚居格局形态,具有特定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功能属性,历经历史岁月长期浸润积淀而形成。关中地区大部分农村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地缘关系维系,成员之间普遍具有亲缘关系,日常生活中具有紧密的关系,秉承相类似的价值观念、思维特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故而,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建设中,应在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及情感的基础上,保留村庄内部传统组织结构关系,根据人机工程学、心理学,重新梳理规划功能节点,并注重对村庄肌理的有机更新,满足村民对本村内部领域空间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情感需求。同时在村庄环境优化调整中,延续原有村庄结构,梳理废弃地和边角空隙地,将具有关中特色的历史、传统、地域和乡土符号应用在村庄环境建设中,增加村民对生产生活场所的认知感,提升村庄人文环境品质,形成具有关中地域特色的农村美好生活景象。

(二)绿化居住环境,搭建水网体系——环境生态

农村外围由农田、河流、森林、山脉等物质环境包裹,是最贴近自然的人类聚落,也是最容易与自然接触的生活场地,然而大部分村庄内部人居环境中的绿化却疏于有效规划、管理和维护,在环境美化中需要对村庄内部道路(街巷)、房前屋后、沟渠池岸、晒麦场院等区域进行绿化调节。在植物种群的选择上,可采用关中地区的本土植物种类,这些植物不仅对现有生长环境具有适应性、抗逆性和稳定性,而且是关中地区特殊自然气候长期选择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植物的绿化功能和生态效益。再有一些植物被赋予吉祥寓意,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结合植物群落配置,可增添村域内景观观赏性,提升村庄内部空间品质,促进村庄活力,使村庄更具生活气息。

关中地区原本具有良好的自然河流基础,在构建农村人水和谐的生态发展中,可统筹发挥自然生态修复和人工干预调节相结合,将河、湖、库、渠等水网体系连通,利用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方式,涵养水资源,修复关中地区区域整体环境的水生态系统。村庄内部可以采用净化生活废水、收集雨水等方式增加水量,对农户可处理的生活废水进行过滤净化,灌溉庭院景观植被,达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节省生活用水消耗。在雨水回收再利用方面,恢复关中传统农村汇集雨水的涝池建设模式,在村中低洼地挖池蓄水,提升空气含水量,调节村域内部环境微气候。同时,人工河道和自然河道定期清除淤泥和驳岸垃圾,加快水体流动,实现丰沛期储水,旱季灌溉的特性,在河道堤岸、水渠驳岸、涝池池岸保持滨水的原生态形式,增加种植花卉和灌木,提升生态性和观赏性,形成自然生态水域景观。

(三)合理利用能源,维护生态环境稳定——能源生态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离不开对能源的使用,能源消耗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合理利用能源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方面,中国古代社会已经积累诸多经验,如关中传统民居住宅广泛使用土坯建造房屋,虽然固性弱于钢筋混凝土,但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且关中地区传统民居以沿纵向轴线展开的窄院为主要建造方式,冬季防风隔尘,夏季遮阳防暑,具备良好的居住适宜感。现代农宅建造广泛采用砖结构或砖混结构,建筑墙体薄,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弱,出于经济成本考虑,部分农村家庭控制费用支出,降低电器等使用频率,室内冬冷夏热,居住舒适性较低。

当代关中地区农村生产和生活能源利用,可根据生态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结合关中地区自然环境、农业文化、农村生产和生活特点,采用适用于关中地区农村生产生活使用的资源和能源类型,如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性的清洁能源,形成节能、绿色、环保农村生产生活新方式。在能源使用技术上,采用分级污水处理系统、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粪便和沼气等有机能源再利用系统等方式,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带动关中地区区域整体环境中的物质能源良性循环。

四、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等政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中如何进行生态建设成为研究重要方向。本文分析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从生态可持续、能源循环利用等角度,探讨农村村落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方法,促进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生态优化和提升。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村庄环境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村庄,你好
环境清洁工
关中流动重力测网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村庄在哪里
漫观环境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
村庄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