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中的美学思想探析
2020-07-12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4000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214000)
《错误》是由郑愁予所著的一首现代抒情诗歌。诗人出生于1933年山东济南,于1949年随父至台湾。其诗作《郑愁予诗集Ⅰ》被评选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且被翻译为多种语言,闻名于世界其他国家。郑愁予的诗歌深受我国传统美学及西方现代创作风格影响,具有双重特色。其诗歌中建构的美学思想既能让中国人接受,同时也能够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郑愁予的诗歌中富含大量的美学思想,带给读者生动而强烈的审美体验。尤其在诗歌的创作形式、意象选取、情感表达等方面,带给人们极大的阅读享受。以下是我对于《错误》这首诗歌中美学思想的简要分析。
一、一个美丽的悲剧
虽然这首诗歌与王昌龄《闺怨》发生的时间背景不同,但他们表达的主旨有异曲同工之妙——等待。《闺怨》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描写了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情感变化,等待夫婿觅封侯本质上也就是少妇在闺中等待归人过程。而此诗却在等待之后,进一步向前推动,以过客的身份点明归人未归。首先,让我们来品读这个发生在春天的江南小城里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这首诗歌的悲剧色彩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给我们以未等到归人的结尾,给人们情感带来巨大的震撼,并以其悲剧情境的艺术感染,引发了人们对于深层次美学的追求。
二、形式之美
《错误》的诗歌形式之美,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错落有致的句式。(2)声调变化之美。
从句式来看,全诗句式的基本特点是长短错落,就像作曲家笔下跳动的音符,旋律节奏快慢立见,营造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优美变化。例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与“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两句诗字数、结构、节奏都具有一致性。“我打江南走过”与“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两句诗歌的急促性区别较大,不一致性明显。诗歌中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统一于《错误》,使得变化性增多,即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也强化了诗歌中的音乐性。
从声调来看,全诗声调的平仄变化,以及用韵情调不同。朱光潜在研究诗歌与其他文学种类是提到,“中国诗的音乐在声与韵”。中国诗歌特有的四声变化,通过区别平仄从而构建诗歌的节奏和谐。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例,“那等在”等字都以仄声为始。“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等字归于平声,最后“开落”二字结尾又归入仄声,仄—平—仄的声调变化,兼具抑扬顿挫之美感。从用韵情况来看,第一节的“过”与“落”选取相同的韵脚uo,第二节的“晚”和“掩”运用韵脚an,最后一节的“客”本质上与第一节用韵相同。因此,韵脚方面采用的是A-B-A结构表现诗人忧伤、叹息的心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三、意象之美
《错误》中运用的意象包括:江南、莲花、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马蹄等古典景物。
江南,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我国诗歌中刻画最多的风景之一。唐代白居易曾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这个地点最容易引起是人们无尽的情思和绵延的遐想。其中,莲花、东风、柳絮、青石为典型的江南景色。
莲花,刻画的是在江南里等待归人的女子的容颜,以莲花比喻美人,徐志摩曾在《沙扬娜拉》中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比喻女子的温柔、美好。特别“莲”与“怜”同音,且结尾用开落二字,化静为动。莲花开落的时间为一年,以花开花落暗指时间流逝,隐约表露等待的结果。
“东风”在实指春风,融合了诗人的感受、情感、体验,由于“东风不来”促成“三月的柳絮不飞”。“柳絮”本是柳树的种子,上面附有白色绒毛,因此能够借着东风随意飞散。“柳”在古典诗歌中寓意为留,也可以理解为女子没有听到东风带来的好消息,因此只有留在原地,等待归人。
“青石”铺就的街道,并非指街道是用青色的石块铺就,而是指幽深寂寥,街道上布满青苔,少有人至。“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此句为倒装句,由空间指向时间(向晚),更衬托女子心境的孤寂与失落。
“窗扉”是女子眼睛的延伸,也代表女子自我坚守。一方面,女子凭窗而立远眺周边景色,将外界的景象纳入眼帘,也能够借着窗更快的发现归人归否。另一方面,“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表明“窗扉”是女子心境的外向化表现。
“达达的马蹄声”本是表现轻松愉快的心境,并且“跫音”相互照应。然而“马蹄”却带来了“过客”。
四、技巧之美
《错误》里的美学思想主要在于其写作手法的应用。首先在于动态描写为主,动静结合。其次在于诗歌中内容的前后照应,多处暗示。最后在于情景交融,以此抒情。
诗歌中既描绘了一幅又一幅静态景象,如傍晚的青石街道。其中也穿插了“我打江南走过”的动态场景,更有“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一开一落及花开花落。
在诗歌的内容照应部分,首句的“我打江南走过”与尾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相照应,交代了诗歌当下等待的结果。“莲花”和“窗扉”分别刻画等待女子的容颜与心理情境,莲花开落表示时光易逝,窗扉紧扣表明女子心中的苦闷与寂寥。也暗示诗歌的情感走向。“东风”“柳絮”“春帷”都照应江南三月,属于特色的景物描写。最后,“东风”“跫音”与“马蹄”相照应,推动诗歌后续发展,以为归人已归,然而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更添悲伤的分为与基调。
在情景交融方面,诗人寓情于景,通过描述女子窗扉紧掩,暗示女子内心的寂寞。
五、色彩之美
“色彩心理学认为,色彩具有表意功能。色彩不仅具有冷暖、轻重、大小、明暗等维度的区别,还具有个性及象征作用。色彩能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还能够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郑愁予在《错误》以显性色彩与隐形色彩入诗,色彩可以视为理解郑愁予诗歌的一种路径,也是他表达美学思想的独特方式。
诗歌中的显性色彩:白色或粉色(莲花)与青色(青石、柳絮)。“莲花般的容颜”以莲花喻人,莲花主要有两种颜色,白色纯净、粉色娇嫩,比喻等人女子的容貌清丽、出众。青色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色彩词汇,且青色拥有不同的含义,如深绿色、黑色、浅蓝色等,至今这些含义依然富有活力。以《错误》中诗句为例,“三月的柳絮不飞”,此时的青色带有自由美好的寓意,象征希望、生机与活力。再看“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这里的青色由空间到时间维度进行分析,空间为狭长幽深且布满青苔的街道,时间为恰逢傍晚,也是暗指等待的女子从早上到傍晚,因为除非东风在白天到来,才能看见柳絮飞舞。因此,这里的青色夹杂着忧郁痛苦的心绪。
诗歌中的隐形色彩:主要通过一些宏观食物的描写,如“江南”“城”等景物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江南”本是一个充满阳光、明媚动人的地点,可是在这么一个美丽动人、色彩明丽的地方却发生了如此悲伤的故事,更加突出故事的悲剧色彩。在以“城”举例,一般江南小城有山有水,尤其在阳春三月,更是满地花草。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小城里,依然有一位痴心等待归人的女子,不知归人归期,更加突出悲剧的色彩之美
总之,通过对《错误》美学思想的探寻,我们可以理解郑愁予的美学思想,可以带他的指引下,开展诗歌的美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