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书法中的“势”与“形”的关系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结体章法书法作品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汉字从篆书“破圆为方”演变为隶书之后,汉字的笔画,就从等粗的一根线条,演变为横竖撇捺点等各种笔画,从而形成了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等各种字的造形。并按照字形发展的内在逻辑,从隶书不断向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的方向演变。在这些变化与演进的过程中,汉字的字形也变得极为丰富。这就使汉字的书写,除了作为信息载体用于进行信息交流的实用意义外,更进入到审美的范畴,成为审美的对象。

字“势”是字“形”的艺术抽象,是从凝固的字形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也可以称其为汉字的精神载体。有了“势”的“形”,便成了表现汉字意境的艺术方式。显然,“势”的艺术方式,必须在横竖撇捺点等各种笔画的空间布局中才得以体现。

“势”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极其重要。它是书法家对笔法、结构、章法等艺术形式深思熟虑后的艺术展现。

一、关于书写笔法与“势”的关系

字“形”是构成汉字的各个信息要素(横竖撇捺点等各种笔画)在物理空间中的凝聚。字“势”是字“形”的艺术抽象,或者说,是从凝固的字形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也可以称其为汉字的精神载体。有了“势”的“形”,便成了表现汉字意境的艺术方式。显然,“势”的艺术方式,必须在横竖撇捺点等各种笔画的空间布局中才得以体现。审美主体在对书法作品观照时,就可以从“势”的艺术方式中,感受到相应的审美情趣。“气”是书法家个人精神状态的“物化”。审美主体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可以通过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感受到书法家的个性、品性等内在的精神气质。

东汉书法大家蔡邕在《九势》中指出:“凡落笔结字(注意:误写为“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蔡邕将书法取势(应理解为“法度”概念),分成照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九种艺术关系。“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①

从蔡邕的《九势》来看,书写者的“势”,一旦透入具体形态的书写技法范畴,也就获得了明确的实指意义。这就是说,“势”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可以用玄之又玄的“因缘”两字能完全概括的。“势”是依附在笔法、结构、章法等各个书法环节中。因此,我们才可以说,“势”无所不在。书法作品,因为有了“势”,“形”才有了审美的意义;反之,也正因为有了“形”,“势”才有了审美的价值。

蔡邕显然已经有了对“形”与“势”之间关系进行辩证思维的萌芽。他既肯定了书法艺术要具有感人的、丰富的、生动的形态,就必须要“立天定人”,也肯定了书法艺术的欣赏,必须要“由人复天”,立足于鉴赏者。这就是说,书法作品的艺术性,既有创作者自然灵性或者受到生活经验启迪的一面,也有书法作品的赏析者,在书法作品的艺术形象中,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从书法作品中领会美的真谛。

“笔势”实际上是“形”与“势”的辩证融合在用笔态势上的体现。从书法的技术层面上说,它是由书写者用笔的方向、速度、力度所决定的;东汉崔暖在《草书势》中云:“绝笔收势,余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用笔在书写时速度的变化,来论“笔势”所产生的“形”与“势”的意象:“[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陆断犀象。[折]百钧弩发。[竖]万岁枯藤。[捺]崩浪雷奔。横折钩劲弩筋节。”

“永”字八法,从笔画形态的变化上,也可以大体看出字的“形势”:“永”字八法中的八个笔画(“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书法中所有的笔画。对于每个笔画,大体上都有相应的“形势”要求: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用缰勒马之力);竖为弩(像拉弓那样用力);钩为趯 (有跳跃感);提为策(如用鞭策马而行);撇为掠(如用篦子梳头发);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捺为磔(zhé,分割、割裂,笔锋开张,如古代车裂人体之酷刑)。②

唐太宗在总结自己学习书法的经验时,在《论书》中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唐太宗临帖时的特点是:先从握笔的力度着手,笔墨因为握笔之力而产生势,进而达到一定的书法艺术效果。

笔势又分顺势与逆势。顺势容易行走,但笔画显得浮滑;用逆势者方能万毫齐力,入木三分,因而主张逆势行笔的人比较多。

点画“形势”的生动变化有赖于善用用笔。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用笔在于立锋行笔。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习字者要想得“势”,必须在笔锋上下功夫。笔锋有中与侧、藏与露之别,且有八面出锋之势。“八面出锋”,能使运笔迅捷,雄强有力,故历来得到人们推崇。“立锋”的关键,就在于笔锋运走形成的笔画,应当在起、行、收的交界处,及时、恰当地发力,顿中要有提势。以点顿的“立锋”为例,收笔时,务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待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有了坚实凝重的笔触感后,才提笔。

二、关于字形结体与“势”的关系

书法作品要想有“势”,就必须讲究字形结体。没有字形结体的作品,一定没有比较高的美学价值。“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完美的构图……其行气构成全篇布局,其结体是决定书法风神格调的基本要素。”①“结体”有构架、设计的意义。“结体”的目的,是使字的笔画安排得有姿有态,能体现天地万物生动变化的“势”。冯班《钝吟书要》说:“结字在得真态,然须映带匀美”。这里说的“真态”,就是“体势”。要求“孑势生材,宛若天然,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极”。显然,“结体”之所以能够具有使作品产生生动体态变化的“体势”,与“笔势”是分不开的。不同的“笔势”可以产生不同“体势”的审美效果。

为什么有限的汉字笔画,却可以生成千变万化的“体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引入“借势”这个概念。“借势”概念的本意是“依靠别人的势力为自己用。”可是书法艺术中的“借势”概念却并不是这个意思。而“笔势”的不可预知性,又导致了“体势”的不可预知性。由此可知,从用笔的随机性产生了“笔势”的偶然性以后,所有书法的应变运动过程,都可以称为“借势”。这种“借势”在累积、推演的过程中,原来字的笔画、力量、速度、趋向等,也就随之发生“殊形变貌”,汉字也就在如此多的偶然性中,产生出各种生动多态的“体势”。

当然,书法要有好的字形体势,也不完全靠偶然性的恩赐。唐初书法大家欧阳询在他的书法理论名篇《传授诀》中,对“体势”偶然性中的必然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清晰的阐述。欧阳询说:“每秉笔必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欧阳询《传授诀》)

欧阳询提出,书法要写得形神兼备,必须“静虑凝神,当审字势”的主张,同时传授后辈一个最接地气的“四不可”秘诀。为了便于学习者理解、记忆,我把欧阳询的“四不可”理论,精简为一句话:“不可忙、不可缓、不可瘦、不可肥”。这就是说,习字者万不可一上来提笔就写,而是要先静心思考,认真考虑字的笔画与结构布局;也不可谋划好后又犹豫迟缓而不动笔,从而失去了聚精会神创作的时机;写出来的字,既不可以太瘦,也不可以太胖。

三、关于章法行气与“势”的关系

在中国的文艺理论里,“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书法作品中的“气”,是指在字里行间流动着的“行气”,是一种能够体现出书法创作者内在的神气和韵味的“气韵”。这种“气韵”,实际上是书家内在的生命精神和内涵的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家挥毫作书,一笔在手,书家将自有之“气”,全力倾注到自己的心血力作中,从而形成笔下流动的“气”。因此,作品中的“气”“势”,完全来源于进行书法创作的书家。主体的“气”对客体的“气”“势”起着支配作用。历代书家非常清楚主体“气”的重要性和对艺术鉴赏的关键作用。书家只有充分挥洒自己胸中的精气神,并表现得淋漓尽致,才能使作品不拘常规、不泥定式、变化无穷,使得作品中的“气”“势”达到极致。看似信手拈来,却是逸品神妙,极大地增加了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书法作品的“势”“气”关系中,章法的处理显得非常重要。“章法,顾名思义乃是谋篇布局的方法。”

章法如同“布阵”,这就是书论中的“局势”概念。包括疏密、大小、虚实、正侧等。章法要求书写者在整体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谋统一。章法布局,既要错落有致,又要浑然一体,讲究章法。“局势”处理得好,则整体虚实相生,有日月共辉之妙。

由此可见,“势”与“形”的关系是复杂的。既有流动在字里行间,形而下的较为直观的“势”,也有从书法风格面貌表现出来的形而上的较为抽象的“势”。显然,“笔势”具有的“形”,应该是“势”的基础,而“气”则是“势”所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势”的目标是要淋漓尽致地体现“主体之气”。只有“形”“势”三者既独自奋发,又齐心合力、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书法作品。

注释:

①姜荭.《试说书法艺术之功用》.美术大观,2018年第9期,第68-69页.

②张东升.“多样统一”——草书章法形式构成原理探赜.美术大观,2019年第9期,第96-97页.

猜你喜欢

结体章法书法作品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书法作品选登
质地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多一分不平凡
用笔之“易”与“不易”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
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