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民俗游戏“赶集文化街区”创设初探
2020-07-10吴淑英
吴淑英
摘 要: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园作为一所乡镇幼儿园,在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不断结合生活,将幼儿园地处的通安镇的一些古朴的民风民俗融入幼儿园游戏和一日活动中。从生活中取材,在教育中运用,通过教学、游戏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提升幼儿在生活中的经验,促进幼儿园生活化园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本文旨在探索在我园“乐美”园本课程开发建设中大班民俗游戏“赶集文化街区”的创设和开展。
关键词:生活教育;大班;民俗游戏;赶集文化;创设
《幼兒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把当地社区的文化历史产所和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能让幼儿从社区人们的生活中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从而使幼儿产生对社区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通安作为一个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新型乡镇,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却仍然保留着很多淳朴的民风和民俗。将这些民风和民俗充分运用到幼儿园的游戏中,通过游戏来演绎民风,深化风俗习惯,促进幼儿对家乡的了解。
一、理念关照,挖掘筛选,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
通安作为一个江南小镇,西临太湖,南临阳山,物质资源丰富,民俗文化渊源流长。通安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是苏绣制品的主要产区。此外,树山云泉茶的炒茶工艺,周边匠人的雕刻技艺(如:核雕、石雕)等都享有盛誉。悠久的文化底蕴,富饶的自然资源,蕴育了通安人诚朴、勤劳的民风。基于此,我园将带领幼儿探访民间工艺传承人,如炒茶人、核雕艺人、苏绣绣娘等,开展一系列通安民间工艺园本特色活动,让幼儿探索动手尝试制作通安民间工艺品。通安历来有赶集的习俗,每逢农历初五、十五、二十五,是老百姓赶集的日子。各地商贩聚集在一起,人们结伴前行采购,这一习俗保留至今,被称为通安民俗文化中的“赶集文化”。
二、兴趣出发,结合生活,探索创设赶集文化街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赶集文化作为通安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是需要延续、传承和提升的。赶集过程是物品买卖的过程,是经济流通的过程,更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这种形式借鉴到幼儿园中,正可以幼儿买卖游戏的形式开展。通过游戏的开展提升幼儿社会交往经验,同时也让幼儿在了解家乡的过程中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园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以大班年级组为单位,在三楼北走廊创设“赶集文化街区”,年级组内统筹,每班确定一个游戏区主题,同时在三楼的角色游戏环境创设中也充分融入民俗文化特色,与赶集文化街区形成三楼的环线游戏走廊。
具体分布图如下:
在游戏区的设置中,根据孩子的不同游戏水平,我们设置一部分“固定游戏区”和一部分“空白游戏区”,固定游戏和空白游戏间隔穿插。固定游戏区中可以有成品材料和半成品材料,适合游戏水平较低的幼儿参与。空白游戏区中只提供一些桌椅等必需品,游戏内容和材料需要幼儿自己去仓库中选取。仓库也就是一个大的资源箱,设置在中间楼梯上来的过道中,方便各个游戏区的幼儿取放。
在民俗文化“赶集文化街区”游戏开展中,主要以大班的幼儿参与为主,同时与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相结合,在大班每周2-3次的角色游戏中安排1次“赶集文化街区”游戏。同时,我们根据游戏开展的情况和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调整,不断提升幼儿幼儿游戏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大班的“赶集文化街区”开展中可以进行每月一次的组内赶集展示活动,并逐步邀请其他年级组幼儿、教师、家长的全员参与,开展全园性的赶集文化节。将树山文化与赶集文化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我园的“民俗文化嘉年华”。
三、幼儿主导,合理规划,深入细化游戏环境及内容
(一)游戏大环境支撑
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在创设大环境框架时,将同种类的固定游戏区和空白游戏区摆在一起,将空白游戏的墙面、支架先摆成型。一方面给孩子环境暗示,另一方面也可以美化走廊环境。我们选用水乡特色墙纸作为墙面风格,同时在游戏中选用地摊席、竹匾、小木凳,屏风,在显眼位置摆放少量的仿古储物柜等作为幼儿游戏大环境的支撑。在仓库中需要大量的储物篮以及一些小推车或者竹篮,里面的材料分类摆放,便于取放给幼儿游戏支撑。
(二)游戏内容设定
1.太湖文化:渔家小摊
对于过去生在太湖边,长在太湖边的通安孩子来说,是喝着太湖水长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通安的城镇化发展,对于如今生活在高楼中的幼儿来说,太湖最直接的印象便是假日和父母一起走走看看风景。为了让幼儿了解太湖的渔家特色,感受渔家文化,我们开展了游戏:渔家小摊。
在以渔网、渔船、水乡挂饰等为元素的渔家小摊中,随着季节的不同,我们为幼儿提供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太湖蟹、太湖石、螺丝、太湖水八仙等各类太湖水产。在游戏中,孩子们在用竹子撑起的三脚架上晾晒鱼干,用麻绳编织渔网,用蟹篓装螃蟹等在不知不觉的动手和买卖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对太湖的认识。
2.手工文化:手工小摊
我园所在地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制品的主要产区。此外,周边匠人的雕刻技艺(如:核雕、石雕)等都享有盛誉。悠久的文化底蕴,富饶的自然资源,蕴育了通安人淳朴、勤劳的民风。基于此,我们创设了手工文化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用针线在布上行走,在感受苏绣艺术魅力的同时,我们为幼儿提供多种苏绣方式和内容,利用大绷架和小手绷,感受苏绣的工具和方式。同时,我们通过幼儿自己商讨和交流,设计图案如杯垫、靠垫、鞋垫等,通过刺绣进行加工,从而最终以成品的方式呈现并在集市进行售卖。
编织向来也是在通安广为流传的,如编织围巾、织草席、编竹篮、编稻草等,我们在手工小摊提供稻草、细竹片、围巾等,让幼儿探索编织的艺术,同时充分挖掘家长自愿,阶段性的邀请民间工艺传承人等来到幼儿身边,带领幼儿通过探索和动手尝试探访民间工艺。
3.农家文化:农家小摊
通安及周边地区特产比较多,近几年树山农家乐也在不断兴起。到树山生态村游玩观赏,品尝农家菜肴也成了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我们结合树山的这一特殊,在赶集文化街区中开设农家小摊,融入农家买卖中的卖生态草鸡、鸡蛋、金市大米、各类蔬果等,从而创设出我园特有的赶集文化。
游戏中幼儿提供菜篮、仿真鸡蛋、鸡蛋筐、小木凳、草帽、仿真小鸡等多种材料,同时结合幼儿园的小菜园种植区,在不同的季节为幼儿提供不同的买卖物品。春天,我们提供春笋,幼儿剥一剥、卖一卖;立夏,我们与孩子一起在小菜园中采摘蚕豆,并在集市中进行剥豆、卖豆等活动。
4.民俗文化:民俗小摊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风俗和饮食颇有特色。游戏中可以随时令开展:正月初一,农历新年,早餐吃年糕、汤团、圆子,取高兴团圆之意;二月初二,称龙抬头日,要吃油煎年糕,吃了腰脚轻健,称“撑腰糕”。清明节,有上坟祭祖之俗,要吃青团子;立夏日,饮食有酒酿、海蛳、面筋、芹菜、咸蛋等,蚕豆也在这天尝新;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家家裹粽子,门悬蒲剑、艾叶、蒜头;八月十五,中秋节,有吃月饼、糖芋艿的习惯。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家家户户煮五色米糕,名為重阳糕或花糕。冬至前夕,叫冬至夜,全家团聚吃冬至夜饭、喝冬酿酒。十二月为腊月,初八日寺院煮粥,内杂枣栗果仁,谓腊八粥。
在游戏中我们为幼儿提供竹筐、扁担、小木凳、草帽等,民俗材料大部分需随季节生成。各空白区均需地摊席、小木凳、资源箱需分类架、竹篮若干。幼儿通过摆摊的形式进行售卖。同时我们开设小货郎和流动摊贩,通过小货郎挑担进行流动售卖,充分展示民俗特色,也进一步提升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通过开设大班幼儿的“赶集文化街区”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和游戏方式,也为幼儿园“乐美”园本课程的开发和构建进一步提供了素材与内容。在今后的幼儿游戏开展中,我园将充分结合通安的树山文化,探索和创设“树山文化”游戏街区,与“赶集文化”相互补充,进一步扩展幼儿的游戏,提升幼儿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02年4月第一版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一版
[3] 《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 虞永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3月第一版
[4] 《游戏、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 【美】詹姆斯.约翰森 詹姆斯.克里斯蒂 弗朗西斯.华德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第一版
[5] 《生成课程》 伊丽莎白.琼斯 约翰.尼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