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2020-07-10郭娟娟罗嘉文

高教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郭娟娟 罗嘉文

摘  要: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现实需求下,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秉承“订单式”“配餐式”教育理念,是高校大众化、同质化人才培养困境之下的精细化、异质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是一个构成要素、运作机理相互嵌构的动态平衡系统,理应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生态链中进一步规范完善各类角色职能,架构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转化互通的桥梁,以充分实现其以生为本的教育指導功能。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生态理论;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1-0116-05

Abstract: Under the realistic needs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Center adhering to the "order-based" and "match-based" education concepts is a new and refined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predicament of popular and homogeneous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s,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nested systems of the Center for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s an ecosystem mode of it through systematic thinking, expecting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educational ecology theory; Center for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引言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表达了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视与关切,“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1]。同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指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2]。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求下,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由“量”到“质”的回归与转变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以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为研究个案,聚焦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生态系统模型建构,以期对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路径启示。

一、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建设一览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曾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3]。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是基于学生本位的、旨在为大学生学业与能力提升提供个性化与精细化指导及服务的课外组织机构,以期在高校教育管理队伍、专业教师队伍、优秀校友及朋辈队伍与大学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其名称因各高校所赋予的功能和地位略有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学习指导中心、学习与教学中心、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等。

(一)国外大学相关探索与实践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大学学业指导(Academic Advising,又称学术指导、学术咨询等)历史由来已久。屈林岩、王向红等人在《美国大学学习指导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中将美国大学学习指导发展历程从时间维度上划分为混沌期(殖民地时期至1870年以前)、专职化时期(1870年至1977年)、专业化时期(1977年至1990年)、纵深发展时期(1990年以来)四个阶段。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习指导已成为一种专业化的工作,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学习指导体系,例如哈佛大学的“学习咨询处”、斯坦福大学的“学习与教学中心”、密歇根大学的“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敦分校(CSUF)的“大学学习中心”等。在西方其他国家,英国牛津大学设立“卓越学术实践准备中心”,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设立“学习与教学中心”等。综观国外大学在学生指导方面的探索可以归纳出以下实践特色:一是机构专业化,设立专职学生指导机构,聘任专兼职工作人员,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持帮助;二是内容多样化,面向学生开展个体咨询、团体辅导、专题研讨,如新生适应咨询、时间管理团体辅导、学术训练计划、生涯规划咨询、人际交往障碍团体辅导等;三是技术信息化,开发预约咨询服务系统、运用大数据策略掌握学生学习发展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指导服务的便捷性与主动性。国外大学的学习与发展中心相关机构已然成为学生大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支持系统。

(二)国内大学相关探索与实践

相较而言,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在我国高校起步较晚,整体上尚处于探索萌芽阶段。2009年,清华大学率先成立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面对中国高校扩招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日益凸显的对学生个性尊重不足、教师对学生培养投入不足、学生对未来发展考虑不足等问题,成立专业机构指导学生提升学习发展能力已经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4]。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隶属于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挂靠校党委学生部以统筹协同全校学生学习指导工作,形成了以指导教师为核心、以朋辈志愿者为主体、以班主任与辅导员为保障、以校友为支撑的指导服务队伍,建立起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帮辅、优秀学生因材施教和学习发展能力提升三个系统的学习发展指导体系,取得初步育人成效。之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河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建立起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组织,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及个体发展要求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辅,但因大多数高校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内容太单一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呈现出规范性不够、系统性不够、专业性不够之困局。

二、高校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特色功能

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育与自然生态一样,是一个由多种因子有机相连的生态系统。在以本为本、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的价值归位进程中,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是一个基于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群落,在受教育者、教育者、高校三类因子聚合交互的组织结构中发挥特色功能。

(一)受教育者视角

根据教育生态理论,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三大功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作为相对独立的群落系统,在物质层面上为学生提供实体学习资源,在信息层面上为学生补给学业知识,在能量层面上为学生传递价值导向。

1. 提供学习资源

实体的学习资源是建设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基础,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用于开展学业、能力提升的活动空间;二是相关书籍、报刊及其他学习资料;三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海量信息资源。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力分校的大学生发展中心与“智慧校园”形成紧密结合;斯坦福大学的学习与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图书、场所等在内的实体资源,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资源。

2. 按需补给知识

知识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信息的获取。不同的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方式不同,在结果上呈现出学习效果的优劣之分。对青年学生而言,“课堂上四十分钟的‘大锅饭并不能满足个体千差万别的需求。因此,课后第二课堂的‘自助式加餐就显得尤为重要”[5]。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以一对一咨询、团体辅导、分类分层培训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学生课堂之外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 传递价值导向

学生专业学习、学业提升仅仅是教育的低阶目标,学生品质与人格塑造、能力与素养提升是教育的高阶目标。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通过显性的项目计划、隐性的影响渗透向受教育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潜能开发、素养提升及观念塑造。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组织实施“唐仲英计划”,致力于培育优秀学生的公共服务精神与领导力潜质。

(二)教育者视角

1. 教书育人新范式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学生在课堂内外与学校教育环境不断交流碰撞的结果。现今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能仍以课堂教学为重要依托,教育方式偏向单一化。“大学本科教学渐渐陷入从‘中心走向‘边缘的窘境,大学教师教学的神圣感、幸福感与成就感也越来越弱。”[6]在一定意义上,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具有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功能,是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新范式。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定期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学习困难学生情况,邀请任课教师开设互动性较强的系列学习方法工作坊,为学习困难学生开设小班辅导,有效提高师生互动频率。

2. 工作研究共同体

高校另一支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群体是辅导员及班主任队伍,他们活跃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和实施者。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主要采用“学校职能部门——学院——辅导员”的纵向管理模式,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则更侧重于以专业背景及工作兴趣为主线的扁平化管理,具有学生工作研究共同体的潜在功能。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重点打造九个学生发展工作室,每一工作室由5-10名辅导员(班主任)构成,分别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学业提升、创新创业、学生職业规划、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等某一专项工作进行深度建设,从而实现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研究共同体格局。

(三)高校视角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外部环境,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外部环境的输入与支持,其高效、良性运转又能反哺高校教育。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通过调动学生工作队伍、任课老师、企业导师、校友资源、优秀朋辈群体,实现整合教育资源、凝聚教育合力的目标。“由于缺乏良好的整合机制,这些优质资源往往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因此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或有新需求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建立恰逢其时,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突破口。”[5]构建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是高校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促使教育从“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从“共性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从“教育学生成才”向协助“学生自主发展”转变,是高校“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

2. 深化教育内涵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一维即是质量之维。“如果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一直受到外在数量规模的瓶颈制约,我们将发展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在这种外在数量规模的扩张方面,那么,随着教育发展在这一方面问题的逐步解决,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发展的内在质量提升的问题便凸显出来。”[7]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订单式、个性化的课外咨询与辅导,是高等教育整体“大众化”、“同质化”形势下的“精细化”、“异质化”探索,在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果的维度上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基于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一)理论基础:教育生态理论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阿什比开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70年代,美国学者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对教育生态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期,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出版著作《学校生态学》,意味着教育生态理论初步形成。我国最早研究教育生态学的是台湾地区的方炳林教授,其著作《生态环境与教育》(1975)是我国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基础性文献。大陆地区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师范大学吴鼎福教授发表论文阐述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并于1990年与诸文蔚合作出版专著《教育生态学》,借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类比教育问题。之后,任凯及白燕、范国睿分别从各自的《教育生态学》专著中论述教育生态问题。新千年来,随着贺祖斌的《高等教育生态论》(2005)、李军的《中国高等学校软实力:生态竞争力研究》(2010)、文魁的《异化的复归:中国大学教育生态体察》(2014)等著作面世,教育生态理论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吴鼎福在著作《教育生态学》中提出,教育生态理论主张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以整体联动思维和系统平衡思维,从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个体生态、教育群体生态和教育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机理入手分析解决教育问题。“教育系统内的诸要素不仅在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而且教育系统内外也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具有多维镶嵌性。”[8]“高等学校生态环境,是以高等学校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到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高等学校在对环境因素的变化进行了解和预测的基础上,不仅能够主动适应和利用环境,而且通过努力还可以适当改变环境,使环境有利于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9]简言之,教育生态理论试图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优化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和维护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促进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以教育生态理论指导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建构具有高度适切性和现实必要性。一方面,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嵌构在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乃至全国教育生态圈之中;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仍处于初创阶段,已成立的高校在建设模式方面各有不同,育人效果参差不齐,缺乏清晰有效的方法论指导,教育生态理论可为其提供新的思维视域和方法。

(二)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结合国内外高校前期实践,本文将教育生态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创建实践中,立足系统思维分析其构成要素、有机关联、嵌套圈层,提出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生态系统构建模型。

1.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详见表1)。外部环境主要是直接相关的高校教育生态环境、间接相关的国家教育生态环境。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有自身特定的内部环境,包含资源场地、文化理念、制度规范、运行机制等。生产者,主要是负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顶层设计与运营管理的组织人员。若干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工作室承担分解者的角色,依据青年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不同需求,分类别、分性质、分层级进行针对性地分解与转化,输送向最终的消费者——大学生。

2.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生态系统模型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生态系统模型设计(详见图1)体现整体性观念,侧重把握构成要素的角色作用和有机关联,从教育生态系统圈层嵌套的视角将各类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工作室纳入系统内部,按照“高校(外部环境)——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生态系统)——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工作室(子生态系统)”的分层思路为学生指导教育工作提供实施思路。(1)高校——外部环境。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不可脱离外部环境而独立存在。在具体筹办运转过程中,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与外部环境进行动态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互动交换,前者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后勤部门、网络中心等)、二级学院的配合与支持。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对场地资源的需求,需要后勤部门的支持;对师资队伍的需求,需要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的调配;对信息化平台的需求,需要网络中心统一纳入智慧校园进行考量;在学生指导教育方面,必要时需要与二级学院进行信息沟通等。(2)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生态系统。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内部环境包含硬性环境(场地、设备等)和软性环境(文化理念、制度规范、运行机制等)。硬性、软性环境保障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正常运行与动态平衡,引领全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组织架构是包含“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类角色的生态链。就生产者的角色而言,高校可成立由分管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专人专职运营管理。委员会负责顶层设计、资源调配、监督指导,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具体操作、规范管理,从而有力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当前部分建设高校未取得实质性效果,究其原因在于生产者缺位,由学生成员组成的学习与发展协会无法承担起应有的功能与职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之事宜自然成为无源之水。对于分解者,笔者将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工作室(如思政教育工作室、学业提升工作室、生涯规划工作室、情感教育工作室等) 融入模型系统,避免单一、片面的设计局限。国内现有类似机构均以大学生学业指导为主,其他方面为辅或较少涉及,尚未形成立体环绕型的教育指导格局,将工作室引入指导教育分解过程有巨大展开空间。大学生是消费者,享用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提供的特殊“营养配餐”,吸收知识信息与能量,是最终的受益对象。(3)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工作室——子生态系统。学习与发展工作室作为分解者是相对独立的微观生态系统,是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与青年学生的中介链接,对上接受前者的管理与指导,对下为后者提供教育与服务。工作室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输出的内容是否具备营养价值。工作室子生态系统(详见图2)应以青年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主攻方向及内涵特色,组建管理团队进行专业化的项目设计(如答疑坊、一对一咨询、项目计划、成长营等特色活动),聘请专业人员(如任课教师、校内外专家、企业导师、校友、优秀学生朋辈等)组织实施,使青年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自然而然接受教育。

四、结束语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是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本文将教育生态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创建实践中,通过对其功能意义、构成要素、嵌套圈层的梳理分析,提出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生态系统构建模型,为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益参考。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是一个要素、机理相互嵌构的动态平衡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应然的模型建构并不等于实然的运营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它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适时修正与反思,从而在不断完善中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内涵发展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06-28)[2019-01-25]http://xxgc.dlu.edu.cn/info/1049/1409.htm.

[3][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12.

[4]耿睿,詹逸思.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体系构建研究——以清华大学学生學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为研究案例[J].江苏高教,2012(6):71-73.

[5]王纾.为高校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喝彩[EB/OL].(2012-07-20)[2019-01-25]http://www.nies.net.cn/ky/jypl/pl_jgqy/201207/t20120720_305913.html.

[6]刘尧,傅宝英.新时代大学何以开启高质量发展之道[J].高校教育管理,2019(1):19-25.

[7]余小茅.教育内涵式发展之内涵的多维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16(6):228-234.

[8]凌玲,贺祖斌.教育生态学视野中的区域教育规划[J].教育发展研究,2005(5):66-68.

[9]李军.中国高等学校软实力:生态竞争力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168.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