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字典中动词“就”的义项设立问题研究

2020-07-10罗荣荣王东明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仪礼王力古汉语

罗荣荣 王东明

(1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2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石家庄 050024)

“就”的实词意义十分丰富。以动词词性为例,字典对“就”的意义解释有明显不同,在义项数目上有所体现。《王力古汉语字典》设立了3个义项,《汉语大字典(普及本)》6个义项,《汉字源流字典》15个义项 。如表1:

表1 三部字典动词“就”的义项设立比较

三部字典比较,直观数目上《汉字源流字典》多出了8个义项,但第④个义项“靠近,接近,亲近”可以与③归并,其余还有7个义项:①达到极高②登上、踏上⑥归于,到⑩变成,成为遇到因袭搭、陪。这些义项是否全有设立的必要性?或者有的必要,有的不必要?《汉语大字典(普及本)》6个义项、《王力古汉语字典》3个义项等归类是不是做到了全面而简明?或者不如《汉字源流字典》的细致分类更为妥当?是项数多的需要再归纳还是项数少的需要再分化?哪一家的释义更为客观?

CCL语料库收录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语料)“就”句例322个,本文对这些语料(含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再加分析,阐明“就”动词性义项的设立问题。

一、先秦语料中,“就”的“接近”义

先秦语料中,有些物体名词与“就”组合较为常见。语料库数据如下:席31、舍8、次(古人更衣处/居丧处)7、筵6、位4、官4、物(标志物)4、车4、功3、列3。这些词和“就”的内容意义紧密相及,可对其高频组用的具体格式做出归纳。

(一)“角色者位移→接近+[席、舍、次、筵]某具体物”

【席】31见

直接记录“就席”礼仪,战国《仪礼》2例。

1.宾就席。(《大射仪》)

2.宾拜送,遂就席。(《大射仪》)

《管子》《晏子春秋》各1例。

3.后至就席。(《弟子职》)

4.夫子就席。(《内篇谏上》)

有时先有动作词“反”,组成为“反就席”,见于《仪礼》,在《乡射礼》《大射仪》中各有1例。

多数情况下,先有其他礼,如“升”,有“升就席”等。《仪礼·大射仪》:“诸公卿升就席”,共13例。《燕礼》“公升就席”等,共4例。《乡射礼》“大夫升就席”等,共3例。其余有“卿、大夫、卿大夫、诸公卿大夫……就席”,也或者以“皆”概括,指向主语,而有“……皆就席”。

以下例自《仪礼》。

5.升成拜,公答拜,乃就席,坐行之。(《燕礼》)

6.小臣正辞,升成拜。公答再拜,乃就席,坐行之。(《大射仪》)

礼仪之规,“升”在“就席”之先,述明守礼法、致恭谨等。

“就席”或先受“赐爵”,而后“坐”,如例2.“乃就席,坐行之”。

还有“就席坐”,2例:

7.受赐爵者以爵就席坐……大夫就席。(《大射仪》)

8.受赐爵者,以爵就席坐……士不拜受爵,大夫就席。(《燕礼》)

“揖就席”,2例:

9.宾揖就席……主人揖就席。(《乡射礼》)

10.主人阼阶上再拜,宾西阶上答再拜,皆揖就席。(《乡射礼》)

《仪礼》例还有多个动词在先共现的,如“升/升堂揖;揖/揖让”等。

以上,“就+名词”表示(人)“就”于“物”,朝向物而走过与物的间距,或实现与物相接。

【舍】8见

《管子·立政》有一段话,反复用及“就舍”。如下:

11.“宪既布,乃反致令焉。然后敢就舍。宪未布,令未致,不敢就舍,就舍谓之留令,死罪不赦。五属大夫,皆以行车朝,出朝不敢就舍,遂行。至都之日,遂于庙,致属吏,皆受宪。宪既布,乃发使者,致令以布宪之日,蚤晏之时。宪既布,使者已发,然后敢就舍。宪未布,使者未发,不敢就舍。就舍谓之留令,罪死不赦。”[4]

其中,“就舍”阐释国家的纲领性措施的颁布之日,统治者应有的恭谨的礼节。如不守此礼,“死罪不赦”。“留舍,指[留于……]休息。”“法令公布完了,要及时予以回报,这之后回到任处。法令没公布,报告没交回,是不敢到住处休息的。否则就叫作‘留令’,那是死罪不赦的事情。”礼制同样规定,“五属大夫乘车来朝,但是,出朝也不可以到任处去休息,而要立刻出发。到达都邑的当天,在祖庙里召集所属官吏,一同前来领受法令。法令公布之后,接着就遣使者回报去。遣使的事情也宜在公布法令的当天完成,务必是当天里,早一些晚一些都可以。法令公布完后,把使者派出去,这样以后才敢到住所休息下。法令没公布,使者没派出,不能到住所休息。否则,这么做也叫‘留令’,也要死罪不赦。”这一段专门阐说敬畏礼制而合于礼的做法,其中的“敢/不敢+留舍”强调内心恭敬的态度要真正来自内心。特别要解释的是,这里的“就舍”与此前“先生就舍”用法上相同,字面上就是“休息”义,但要说明,它与“休息”的具体意义及使用动机不同。“休息”是“暂停活动[休]以恢复精神体力[息]”。“就舍”是“接近+屋舍(放下政事,接近可以休沐止宿的屋舍而休息)”。

《礼记·曾子问》:“每舍,奠焉而后就舍。”(每到一处休息之地,先来祭奠这些币圭,然后才敢休息。)余例见《管子》《战国策》《庄子》等。其中,“主语+就舍”,如《管子》“吾子就舍”1例。《战国策》“先生就舍”2例。《庄子》“主语+请入就舍”1例。《庚桑楚》:“南荣趎请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恶。”

“就”表示[身体]朝……移动而接近[走到……(物所在的)地方去],由此有“就舍待命”1例。《庄子·说剑》:“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次】(更衣处/居丧处)7见

主要类型与上述“席、舍”等相同。一类同上述,主语+就次。如《仪礼·士冠礼》“宾就次”1例。先或后有其他礼节,如“拜、答谢”等。或先有“揖”等礼,后“(乃)+就次”,3例,皆见于《仪礼》,如“主人揖,就次。”另有一类不同,为“(相者)告就次”3例,皆见于《仪礼·奔丧》。《礼记》多有“相者+告”。孔颖达疏:“相者,相主人传命者也。”“就次”是“告”的内容。分析这些文献用例,“就”是“接近+处位、位次(抽象处所)”。

【筵】(更衣处/居丧处)6见

与上述相同,“主语(主人、尸;尸+主人)+就筵”等用法为多,3例。分别为:“揖”礼先之,如“宾揖,冠者就筵。”“……反位,揖宾就筵。”“升”礼先之,“主人及尸、侑皆升就筵。”

用例体现出“就+……”组合在“礼”场域的鲜明的规律性。其中,“就”表示“接近”,为“身体趋向、朝向某个地方(屋舍又蕴含了‘物’义)移动”的图景,“就”指连续的“接近”,尽管动作是具体的,但表达的意味在于对动作的朝向及动作的目的而被概括为抽象的“接近”。

(二)“就+物”,表示“角色者位移,接近某物(直接对准具体目标物)”

【物】见于《仪礼》,4例。

12.公就物,小射……大射正执弓,皆以从于物。(《仪礼·大射仪》

余为“主语(公、君)乐作而后就物”。“就物”指“接近某个标记物”。

【车】4

“揖”后“就车”,1例。

13.君揖大夫就车,君鼓而进之。(《国语·晋语三》)

“出+就车”、命(人)就车”,2例。

14.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命车右就车。(《礼记·曲礼上》)

所就之“物”为“车”,“车”载人而行,故有“就车[而]去”,1例。

1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战国策·燕策三》)

(三)“就+官、位;列、功”表示“(人)移接于较高的秩次”,“接近”是“接受(社会意义的)较高的序位”。

【官】4

16.就官一列。(《庄子·让王》,又《吕氏春秋·诚廉》)

用于总释官制为多,有时不凸显所涉角色人物。《管子》中有2例。如下:

17.此三人者,皆就官而众。(《轻重己》)

18.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君臣下》)

【位】4

语句中提示出“就位”的时间、地点、状态等相关信息,如“旦夕就位。”(《墨子·号令》)“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礼记·燕义》)“执弓就位。”(《仪礼·乡射礼》)也多用于总释制度,如“称身就位,计能定禄。”(《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列、功”与“官、位”一样,表示计算得出的序次,见于“举贤”等语境中,如“陈力就列”(《论语·季氏》)、“举德以就列”(《管子·君臣下》)。

19.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春秋《墨子·尚贤上》)

“就列”“服事”“殿赏”都是有关“任官分禄”之事。“服事”从“五服内所封诸侯定期朝贡、依服数事天子。”引申指尽臣之道等。“就列”即“得到任命者接近职务”,泛指的是“承担任事”。

“就功”之“功”相对抽象,“就”的“接近”义难于在字面给出译说。

20.“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战国策·魏策一》)

21.“脱衣就功……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国语·齐语》)

“就功”分别指用力获得勋名,用四肢、全身之力从事某一(农事等)劳作。

总结可知,先秦语料中,“就”的“接近”义是显明的,也比较稳固。汉·许慎《说文·京部》:“就,就高也。”“就高也”解释出了“就”字归于“京部”的理据。语句中,“就”所加名词性宾语逐渐延展至社会意义指“高”的词语,如“就+官、功”,虽然意义还是“接近”,但“官位、功名”与动作的“接近”间的关系难于在日常得到显明,语素相比早期所加“席、舍”等的具体义名词其意义隐蔽了,连带与“就”的组合也难于在现代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译说了。

二、反义关系:“就”之“接近”义/“去”之“离开”义

如上所示,《说文》对“就”的释义中已经表现出了社会意义。另有与之相近的一个词及其解释,“去,人相违也。”指“人”离开(与“就、接近”相反)某地、背离某个处所(指宽泛的处所,包括人、观点、场域等)。可以这样分析,要“接近”A,意味着从现在的地方B离开,经过B到A之间的大或小的距离,发生朝向A的移动,这个移动是基于目标地(或物)A来描述的,也就是“接近A”。它当中蕴含了起点B。对此另作描述,基于B而言,那么,就是“离开B”了。可见,“离开”与“接近”是在同场域的反义关系。人们使用“就”的“接近”义的语境,在逻辑上推议,应该是“先在地”使用的“去”的“离开”义,因为“离开”而后“接近”。由此推议,语料中当有先见“去”后用“就”、两者共现的例句。对此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解释多义词“就”的释义问题。

CCL语料库有紧相连接的“去就”、上下相应的“去……就……”。如下:

(一)“去就”

两词紧接,“去/就”反义显明。例如:

22.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鬼谷子·捭阖》)

23.民之去就,如火之于燥湿,水之于高下。(《管子·禁藏》)

表达意义相反而有相反的结果,故表达取舍,有“(人+)议论去就”:

24.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鬼谷子·内楗》)

“君子谨慎去就”:

25.唱和有应……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荀子·乐论》)

若此,吕叔湘《笔记文选读》就易于理解了。“我是国家命官,怎敢恁地无去就?(《迪功郎》)吕氏注解:无去就:不识分寸,不懂规矩。”[5]去,表示远离;就,表示接近。“去就”为抽象义,为依据规矩,应当远离的、不当做的、违背规矩的事情;“就”则是合乎规矩、可以做的、要做好的事情。

(二)“去……就……”

“去……就……”仍然是“就”“去”相对,“接近”是“离开”的反向作为。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子·有度》)在这些论理句中,动作义不具体,不及记行述事的句子所表示的动作方向显豁,但关键词语的反向意义还是确定无疑。再如“去故而就新”“去故乡而就远”“奚就奚去?”总体可知,“就”所记录的不是当下“两物呈现的接近状态”,而是一个角色者正朝向一个目标物、目标地进行身心位移、做出倾向动作、在途径中接近着另一物地(距离远近不论,但必定是在度越这个距离等同地完成着向朝向物的接近)。“去”是“就”的发动,有“去”而有“就”,两者逻辑地共现一域,并以“去……就……”同叙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去”在先、“就”在后为同一事的进程,颠倒此用的“就……去……”则为一事更作另一事,“就去”与“就……去”也就另作他义了。

三、对古汉语字典中动词“就”释义的建议

“去”表示“离开”义,字典释义是一致的。“就”表示“接近”义,释义分歧较多。这是因为“离开”就切断了某种关系,动词在逻辑上的宾语向后退了;“接近”则意图产生某种关系,动词义的理解中受到“所接近物”的影响,在极高频组接中,“就席”的“席”义、“就车”之“车”义等浸入了“就”,于是有释为“朝着席走去”,“接近车”也就“登上了车”,释义趋远;“就官”之“官”浸入“就”,释义为“从事;担任”,词语相复合的使用意义得到了概括,语素的意义在概括中变模糊了。

这样,在动词+宾语的结构中,核心的动词语素意义被隐没,复合词的释义依据也不显明了。释义只是意义的综合,不显示词的结构特征;这或无悖于文句所在的章旨,却不利于语言认知中对于语义组合理据的把握。无论是作为动作动词还是复合词的语素,只要“就”意在表达“接近”,就要释为“接近”。文献读者可能取“登上”“从事;担任”等沾染了关涉宾语的疏译,可说情有可原。但字典释义不能如此,字典不但要给读者以正确的解释,使读者获得对未解词的意义训诂,还要注意对读者易于给出模糊解释,从训诂上看只能是勉强不误、过得去的解释以纠正、完善,而不是过度离析字义,设立区分度不明的义项。如“就”解释中,字典也把动词的“宾语”带入了义项的设立,把常用搭配印象解作了新义项,使得简明陷于繁复的网络,实在是不可取。

还需补充指出,旧时古注为解经而生,这一现象是可存在的。例如:

《仪礼·既夕礼》:“缨三就,入门。”郑玄注:“就,成也。”[6]

《国语·越语下》:“先人就世。”韦昭注:“先人,允常。就世,终世也。”[7]

今注如此,就过于自由而不足取信了。例如:

“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闫红卫注“就”为“登”:“就:登。”[8]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张彦修注说“就车”为“登车”:“就车:登车。”[9]

分析可知,“就车”是“接近车”,目的多是“登上车”。“就”在“登”之前,是另一个相对持续的动作。“登车”为经验常见,于是解释者没有觉察地以“就”为“登”,读者接受也基于同样的自然经验而没有发现“就”被错误地置换了。仔细分析,文献中的“就车”从无“登”义。

(26)君揖大夫就车,君鼓而进之。(《国语·晋语三》)

(27)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车驱而驺。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礼记·曲礼上》)

文献例27为先“出”后“就”,“出”之后走至车前,未上车时,仆人把牵马的绳子递上(给君主)。于是,下文云“顾”,而“命车右就车”。车右从后往前,先走近,再上车;(车右)既得“君”命“就车”,自可默会得其“上车”。同理,“就官、就位”之中的“就”也只是“接近”,“从事,担任”也是泥于语境而作的过于具体的解释,作为义项列入字典就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王力古汉语字典》释义为三个义项,高度概括了“就”的动词用法。比较《汉语大字典》(普及本),《汉字源流字典》,可以对义项的分歧加以讨论。

一,以《王力古汉语字典》为比较的基本点,第一个义项“趋向”可以出报补充优化,表达出其为“去”的反义,也就是“与‘离开’反向,表示‘接近’”,就是在既有‘趋向’意义上增示出‘接近’义。对于《汉字源流字典》来说,就是合并第三和四个义项。

二,《王力古汉语字典》《汉字源流字典》的第二个义项“留,不去”“留下、取用”合并于第一个义项中,它们实际就是“接近”义。此以王力本的举例来说明(为便讨论,此补全上下文):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10]

河神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那么看重‘道’?”海神答:“懂得‘道’的人一定通事理,通事理的人一定明应变,明应变的人一定不被外物所伤。道行高的人,烈焰烧不着,洪水淹不着,寒暑扰不着,禽兽伤不着。不是其能近水火而免难,而是明于安危,安于祸、福,慎于‘离’‘近’,没有灾害能伤着他们。”

三,《王力古汉语字典》第三个义项“成就”,各部字典也都设立为独立义项。鉴于“成功”义项所蕴含的“接近”意义抽象程度已经很高,现代汉语认知中不再能够用“接近”置换“成功”所处的语境含义,将“成功”独立为一个义项也就可取。

四,《王力古汉语字典》未设立的《汉语大字典》“④担任;从事⑤顺随;依从⑥菜肴、果品等搭着主食或酒吃下去。”实际即“接近”的具体化。“担任”义项本文已经充分讨论。“顺随;依从”也即“接近”。具体至于用筵的场合,联系上文所讨论的“就筵”诸例,可知这是拘泥于语境制约的理解,《汉字源流字典》用“连带着吃”更是把从具体到抽象发展而来的历史传承词“就”又归于极端的具体了,设立义项失之板滞。若此,吕叔湘《笔记文选读》“何物汉子,与官不就!”[11]“就”言“接近”,也就是“接受任命”,不必专设“就于(官职)”为义项;它实与《槟榔》“昼则就盘更噉,夜则置盘枕旁”用法一样。

其余在《汉字源流字典》递加的多义项(①达到极高②登上、踏上⑥归于,到⑩变成,成为遇到因袭搭、陪)也都宜归于“接近”。

最后可以总结,在一般语文字典特别是古汉语字典中,对于常用动词的释义要分外小心,避免把宾语义带进动词释义中,把过多的具体使用义设成了区分度不足的独立义项,导致出现不必要的意义解释。《王力古汉语字典》以简明的释义概括了“就”的核心义,同时还需要浮现出“接近”义。也就是,调整义项①“趋向”为“接近、趋向;留、不去”,原义项②“留,不去”合并进去,而保留原释义字样以便读者识用,使得类似“就业”等抽象“接近”义的极常用词语得到明晰的解释;义项③作第二个义项,将释义词“成就”补全为“完全、完成、成就”。这样更贴合文献用例从“(经过一定的时间变得)完全、完成”到“成就、成功”的用法轨迹。如《史记·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12“]就”指羽毛长完全了,羽毛丰满而可高飞了。这样使得字典的释义就更为完善,字典的应用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注释

[1]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235.

[2]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普及本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普及本)[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322.

[3]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479.

[4]〔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8.

[5]吕叔湘选注.笔记文选读[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6.

[6]〔清〕阮元校刻.仪礼注疏[Z].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2486.

[7]〔春秋〕左丘明撰,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Z].北京:中华书局,2002:580.

[8]闫红卫等注.四书五经简注[Z].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1023.

[9]张彦修注说.战国策[Z].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683.

[10]〔清〕王先谦集解,方勇导读整理.庄子[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159.

[11]吕叔湘选注.笔记文选读[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2.

[12]〔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93.

猜你喜欢

仪礼王力古汉语
保险理赔知多少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王力手迹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艺术百家:王力
为王力先生一辩
《正续一切经音义》引《仪礼》考
学理之异与议礼之争:嘉靖朝大礼议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