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保定军校研究述论

2020-01-17张智超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军校军事教育

张智超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创建于民国元年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经办9期,毕业生达6500余人。保定军校生遍布民国军政界,在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近代社会历史进程,亦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朵璀璨明珠。保定军校堪称将帅良才的摇篮,其军事教学特色、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对当今的军事现代化教育仍有颇深的借鉴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校史研究勃兴,军校校史开始起步,至今已逾三十载。中国近代史史学开创者蒋廷黻先生言:“要研究近代史,尤其是中华民国近代史,必须先研究保定军校史。”[1]纵观以往研究动态,学界对保定军校一直注目,专题著述屡见不鲜,保定军校史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相关学术论著有保定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郑志廷、张秋山著《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暨军校史略》[3]。学术界对保定军校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拟对保定军校研究进展做一简要学术史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相关专题研究提供问题意识与学术论争的起点,对军校史相关论题研究有所裨益。

一、保定军校概况与发展历程研究

保定地理位置突出,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即在保定编练新军,创办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扩充实力。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开办“陆军军官学校”,即“保定军校”。以往学界对保定军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点、改革措施、停办原因等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李金铮系统论述了保定军校的缘起与演进始末,析出保定军校一直处于政治动乱的历史变迁中,但学校设施和教学环境没有受到重大的破坏,仍不失为一所名副其实的近代军事院校。[4]作者认为保定军校的教学特点鲜明。其一,无论是校长、教育长,抑或教官多为留日士官,接受正规的近代军事教育,因而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其二,保定军校隶属陆军部,因此在军械装备、教学设施、学生待遇等方方面面拥有充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令国内其他军校望尘莫及;其三,学生需要由陆小、陆中逐步升级,经考试合格方可入校学习,拥有严苛递进招生原则,保障较高的生源质量;其四,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并重;最后,落实严格的学生管理准则,包括考试、考勤、值勤、放假等,严格军纪。[5]邓红从资产阶级教育性质、办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缕析了军校的近代化军事教育表征。保定军校创办于时代交替的民国初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存境遇下,开展近代化的军事教育蓝图,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师法日本,具有着资产阶级教育色彩。在军事教学方法上,教育特征具体表现为师资力量庞大;优质的生源机制;师法日本的教学方法。这诸般特点证明了保定军校迎合了军事近代化的潮流。[6]刘仕平梳理了蒋百里执教保定军校时期的改革措施:对人事进行改革;整顿军容风纪;改革教学内容;崇尚精神教育。[7]刘志强、王新哲等论析了保定军校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等一系列转变轨迹,阐释了其历史沿革始末。[8]王华玲等除论述蒋百里用人、校纪改革外,论析了教学内容的改制:兼顾学问与精神教育;加强外语、战术课程教学;加强学员自修、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管理。[9]张瑞安梳理了保定军校的创设过程、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及考核、学生管理制度等内容,可谓巨细靡遗。[10]

1923年8月,历时十余载的保定军校正式谢幕,宣告结束。关于停办原因,学界有如下几点争鸣。郑志廷认为缘起于三点核心原因:第一,直奉、直皖战争军阀硝烟四起,不断混战皆发生于直隶地区,学校受到重创,被动停课。第二,北洋政府财政紧缩,军校经费拮据,被迫停止办学。第三,军校内部山头林立,派系纷争,阻碍了正常的军校的教学,使得军校被动停止运行。[3]窦文良详细考察了军校停办原因,认为校内失和、战乱环境、经费资金阙如、军阀权贵对军校施加消极影响等诸般因素是重要诱因,而分崩离析的政治经济时局更不允许军校的长期存在。[11]

二、保定军校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学界之前对保定军校历史地位的评价拘囿于历史观,因其由近代军阀创建,认为是军阀军队私有的产物。改革开放后,禁锢的藩篱被打开,学界更多从近代化的视角着眼评判。孙思白提出军校的性质与学生的志趣,保定军校的创建是清末新政事业的延续,新式学堂教育是军事近代化的关键一招。保定军校孕育了一大批军界精英,对近代时局产生了重要的连锁反应,他们将所学军事理论、教法、课程运用于实践,继续着后备人才的培养,巩固和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12]李金铮认为,保定军校是北洋时期一所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院校,在推动军事近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进步意义;军校毕业生经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重时代变迁,培养了大批杰出军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毕业生大多在各类军事学校任职,在军事思想、理论、国防、战略战术等方面潜心研究,对中国近代的军事教育演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5]郑志廷从保定近代军事教育全局出发,详细阐释了保定军校在近代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它为中国的国防军队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军事起步与发展。第二,在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拥有重要一席,开创了我国近代正规化的军事教育先例。第三,保定军校为近代中国培育的军事精英,增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能力,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3]王华玲等探析了蒋百里的改革对近代军事教育的影响:对教育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高了士兵的军事素养与精神;铸造了知行合一的现代军事教育思想。[9]

三、保定军校相关人物研究

保定军校虽然只存在十余年,因其先进的军事教育模式、优良的师资,培养了杰出的军事人才,学界对军校的相关人物研究更加注目,主要聚焦于留日士官教员、校长蒋百里、杰出校友蒋介石等大人物。

自晚清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清政府在军事近代化的过程中采用西法练兵,聘用英法德等国教习,并未实现自救,最终收效甚微。辛亥鼎革后,保定军校成立伊始,决定聘用大量留日归国的士官生,推行新式军事教育,来延续近代化之路。杨学新详细缕析了留日士官生在保定军校的执教情况,军校历任校长、教育长、教务长、科长、连长、教官多出自留日士官生,学校掌权者为“北洋武备派”,留日士官的主导地位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留日士官积极投入教学,研究军事理论,培养学生,对军校的发展功不可没。主要表现为促进了西方近代军事科学的广泛传播,提高了士兵的军事素养和能力;缓和了师资紧张状况,为学校注入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培育了向好的校风校纪。[14]李金铮指出保定军校教官与晚清军事学堂的差异表现为教员多出自有日本军事履历的士官生,接受先进的军事教育理念,对中日之间发展的强烈反差有着清醒的认知,迫切救亡图强。因此对教学严于律己、认真负责,这为军校发展储备了精英人才。[5]邓红认为留日士官生加盟保定军校锐意进取,谋求新法,为学校注入了西方资本主义军事理论思想,这使学校的军事近代化教育更为鲜明。[6]樊国福系统缕析了留日归国生对保定军校以及直隶教育的影响。把优良的军事理念引入了保定军校,践行知形合一的近代教育思想,推行近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锻造了严苛的学生管理制度,为直隶地区其它军事学堂乃至全国的军事院校提供了军事近代化的范本。[15]

作为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以博古通今的思想与军事近代化的远见卓识,对学生进行军事理论和文化思想的全方位贯通式教学,阔斧改革,汇聚英才。“耻于甲午之役,于读书外留心国事,常中夜呜呜,矢为国自救”[16],此言足见其赤热的报国之心。蒋百里任期虽短,但他的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在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浓墨重彩,在保定军校的历史上可称为全盛时代。[12]学界对蒋百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物履历概览、改革措施、风潮风波、自戕事件、军事教育贡献。焦艳琴梳理了蒋百里的爱国思想与业绩,缕析了其赴任军校后锐意革新、整顿人事、校风校纪、学生生活;着力严整教学,以身作则;向政府筹款,一心办好军事教育,以死谏诤,赢得军校师生的支持。[17]郑志廷、李永强阐释了校内第一次风潮后蒋百里出任校长,开启了军事教育改革。包括整顿校风,严肃纪律;提出精神教育与学问教育的办学宗旨;改良优化师资力量。[18]蒋百里的改革使得“一时校内学术研究之风甚盛,校风丕变,壁垒一新。”[19]蒋百里自戕在民初知识界引发轩然大波,其自戕原因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作者详细考证了蒋百里自戕的原因,认为北洋军政当局相关人员对改革的掣肘是主要原因,袁世凯为背后主谋者。吕志茹认为蒋百里与北洋当权者对军事的认识、见解有着重大的差异,因而当权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对改革的处处掣肘是其自戕的根本原因。[20]刘仕平详细梳理了蒋百里自戕事件的全过程,认为蒋百里对官场认知尚浅,但其自杀暴露出政府和军界的黑暗。[7]王华玲探析了蒋百里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夭折三重因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经济决定政治;动荡的时局使然。[9]

蒋介石早年曾与保定军校结缘,学界对蒋介石与保定军校相关研究很瞩目。徐平缕析了民国陆军三大派系:“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的发展历程与复杂勾连,解析蒋介石与三大系之间的关系,认为蒋介石是支配三大系的唯一人,这是其执掌民国时期军权的重要原因之一。[21]王树恩系统论析了蒋介石在保定军校的求学生涯,认为蒋介石在保定军校只有一年,但是属于保定系资历最老的一员,这对其在国民党军界发展是起到重要作用的。[22]

四、保定军校生与近代中国革命

保定军校办学十余载,培养6500余人,其毕业生可谓精英荟萃,被誉为“保定军校生现象”,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与近代化进程。学界对保定军校毕业生相关研究成果丰硕。郑志廷论述了军校建立伊始,由于师资问题,学生发起改良师资的风潮,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首任校长的昏庸无能所致,根本原因在袁世凯的一己利益。[18]司学红详细梳理了保定军校时期在校发生的历次风潮,认为风潮发生有如下几点原因:军校内部派系错综复杂;校长的个人魅力;风云变幻的民初政局。总之是各派势力角力使然,反映了利益分野的政治路向,影响了他们未来的政治选择。[23]邓红探析了保定军校生对中国政治、军事进程的影响,因为毕业生多为黄埔军校教官,黄埔军校又是蒋介石的嫡系,因此保定军校生在国民党中占有重要地位。军校毕业生大量在国民党中任职,因此对经济、军事、外交诸领域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军校毕业生参加国民革命、抗战,为民族革命事业出力。他们多在国内各军校任职,对近代军事教育有促进作用。[6]郑立柱系统考察了保定军校生对北伐战争的贡献,他们在革命阵营中处于领导岗位,是为革命军的中坚力量,为北伐浴血奋战,开展一系列政治工作,对革命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24]刘存善梳理了保定军校生在晋绥军中的情况,认为其在晋绥军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5]王铁群就保定军校毕业生在抗战中的表现、爱国精神等进行了初探,量化论证了军衔与保定军校生成正比,抗战八年是军校生对社会影响最重大的时期。[26]卢庆鸿、刘晓鸣系统阐释了保定军校生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民主革命事业做贡献。对相关人物进行了概览。[27]代子超详细缕析了保定军校生在全面抗战中的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同仇敌忾,精忠报国,为民族独立谱写了壮丽的史诗,对抗战中军校生的表现进行了客观评价。[28]

五、保定军校与近代军事教育

保定军校的军事教学思想、理论、方法对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界从教育史的视角展开,进行了相关的专题研究。苏贻呜理析了民国前期的军事教育概况,民初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军校状况扑朔迷离,但反映出即使在时代交替的转折点上,仍然影响着军事近代化的进程。[29]郑志廷回溯了保定军校教育在20世纪初期兴起的原因,是由近代政治、经济、军事多重因素交错形成的,包括清末新政的政策、畿辅重地的区位、袁世凯已有的新军操练经验等多重因素耦合。[30]王金霞系统缕析了袁世凯在直隶省推行的教育早期现代化,建立数所军事学堂,培养大批的军事人才。认识到教育附属于经济政治,与之相辅相成,进而解析直隶教育的发展原因。[31]张永刚、郝飞论述了袁世凯在保定创办军事教育的背景、概况及基本特征、历史地位与影响。认为保定军校对传播近代军事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32]姜新提出在民国军事教育体系中,留学归国人员在国内任职军事院校长官、领导、导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吸收近代军事科学,引领现代化潮流;大量用本国归国人才,实现教育本土化;优化教育机制,向系统化转变。[33]甘少杰论析了辛亥鼎革后,随着西方宪政思想的引入,资产阶级在寻求与本国军事教育本土化的融合,力求向本土化方向发展。这种思路影响了近代社会多方面的勃兴。作者认为在肯定军事近代化的同时,要认知其存在的多重流弊。[34]李帅论述了保定军事教育发展的原因:近代化的历史背景;清政府的革新政策;当权者的积极实践。理析军事教育对近代保定城市空间建设、社会思想及军事文化方面的影响。[35]

六、其他方面拓展研究

新世纪以来,随着新文化史、城市史的兴起,学界对保定军校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刘志琴系统缕析了保定军校与保定城的军事功能。曾国藩、李鸿章的保定练兵实践为保定军事院校的建立奠定了根基,保定军校的建立使得保定城军事功能更加突出,体现着近代城市功能的衍变特性。[36]李长莉从“社会文化生态史”视角,阐释了清末省会的曲折变迁对区域文化生态产生的作用。通过回溯蒋介石在保定的军校生活,透视群体关系及效应,析出清末人才流向保定。社会流动形成的关系形塑了近代军事人才关系网络。[37]在对比研究方面,徐东波论析了近代陆军军官学校由北洋武备学堂向保定军校的转变轨迹:军校体制不断系统化;招生更加科学严苛;教官逐渐本土化;课程逐渐复杂精细化。[38]黎志辉从权力的文化网络视域下着眼,以北伐战争为背景,理析以保定军校为载体的军校生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了价值集体认同。作者认为军系利益往往高于政治立场和同学身份,只有两者没有矛盾冲突时,军校生同学身份认同才发挥整合、联系纽带功能。[39]

七、保定军校研究的省思与展望

纵观学界保定军校研究实况,目前已经取得不小的收获和进展,相关保定军校的历史沿革梳理、相关重大人物、近代军事教育、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成果丰硕。但在视角的转向、学术视野的拓宽、资料的整理解读、研究的深度广度等路径上尚有进一步深耕推进的空间。

(一)研究路径似已固化,需要转变视角,拓展研究领域。以往研究保定军校的著述宏观综述性文章较多,相关专题研究论著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变的思维定势和固定理路。学界研究注目于军校的基本发展历程等宏观展开,对其他内容甚少旁骛。受史料所限,对保定军校核心人物研究和关键事件的探讨较多,微观个案研究有待加强。问题意识剖析将是我们实现保定军校研究转型的契机和关键点。保定军校的建立对华北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保定军校对保定城市发展的贡献、区域文化、人们生活行为观念的影响等多维视角需要展开深入理析。

(二)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解读有待加强。已有的档案资料还不尽完善,近代战乱频发四起,军事教育资料遗失甚多。缘此走向田野与社会,对于保定军校资料的搜集也应有序开展,如档案、报刊、时人的日记、回忆录、杂志等,加强史料的搜集整理尤为重要。学术研究归根而言是一个搜集、整理和利用史料,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尚须不断地挖掘考证,展现军校史的多重面相。

(三)延展视阈,拓宽深度广度。保定军校在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教育思想、理论方法、办学特色等对华北区域乃至全国的军事院校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对我国现代的军事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学界从教育史视域下,缕析其军事教育模式对当今的折射语焉不详。对比研究是校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和视角,民国时代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军校如保定军校、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等,学界对其对比研究甚少,笔者认为可以从办学背景、教学模式、师资基础、人才培养、毕业生质量、对区域的影响以及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对比论析。新材料、新问题、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保定军校对直隶地区甚至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嬗递深化,无疑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军校军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军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