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脐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研究
2020-07-10申营胜王妍炜黄甡欧阳俊辉李付根佘悦张君
申营胜,王妍炜,黄甡,欧阳俊辉,李付根,佘悦,张君
小儿泄泻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临床儿科常见病,其特点为大便次数、数量增多和大便稀薄,甚或水样[1-2]。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超过10亿人患病[3]。在1~59月龄的儿童中,有10%因泄泻死亡,高居儿童死亡原因的第2位[4]。在我国5岁以下小儿约有2.98亿人次患腹泻,发病率为平均每年2.5次/人[5]。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注重使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泄泻,特别是对于小儿泄泻的治疗,因为儿童服药不便,常常使用外治法取效[6]。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因其具有操作简便,临床疗效好等特点,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接受。笔者采用暖脐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收治脾虚型泄泻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主症积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7]中小儿泄泻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8]。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脾虚型泄泻诊断标准的轻、中度者;(2)年龄6个月至5岁,性别不限;(3)病程2周至1个月;(4)近期未使用过其他中药贴剂者;(5)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患有湿热泻、伤食泻和其他类型泄泻者;(2)合并有其他严重全身疾病者;(3)脐部及周围皮肤破损、开放性伤口、皮肤疾病者;(4)对贴片组成成分过敏者,或皮肤易过敏者;(5)重度腹泻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为中药颗粒剂口服治疗和推拿治疗。中药颗粒剂治疗:理中颗粒、太苍颗粒、健脾止泻颗粒(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制)。理中颗粒(6个月至1岁每次0.3 g,1岁以上每增加1岁,增加0.2 g,每日2~3次);太苍颗粒(每次每岁0.3 g,每日2~3次);健脾止泻颗粒(每次每岁0.3 g,每日2~3次)。每个病例均使用3种中药颗粒。剂量可依年龄和症状适当增减。推拿治疗:患儿取仰卧位,家长立于一旁哄逗患者,医者双手洗净消毒后,立于患者头部的正前方,(1)手部操作:推鱼际(板口推向横纹方向)1 min,掐左端正穴(中指烧侧,指甲跟旁1分许)1 min,补大肠2 min。(2)头面部操作:开天口、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每穴操作80次,频率80~100次/分。(3)腹部操作:擦热双手,全掌置于整个腹部,逆时针摩腹法3 min,频率100次/分,顺势点按天枢穴50次。(4)背部操作:揉龟尾200次,频率100次/分。分别从夹脊穴(后正中线旁开0.5寸),膀胱经背部穴(从下而上推进,边推边食中指捏拿起脊柱两旁的皮肤)每次捏5~9遍。手法向前撑动,直线推进,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7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暖脐散穴位贴敷,药物由炒苍术、白胡椒各30 g,砂仁10 g,肉桂、吴茱萸各5 g组成。制作:将上述中药制成粉末,加入适量姜汁醋调制成膏状摊于贴片上,贴敷于神阙穴上,每日1次,每次贴敷4~6 h;7 d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泄泻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根据脾虚型泄泻疗效评价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专家组制定)。主要症状(腹泻次数及粪质改变情况)分值累计为12分,大便次数正常、大便性状成形、患儿无哭闹分值为0,大便3~5次/天、不成形或糊状或夹杂不消化物、患儿偶有哭闹分值为2,大便6~9次/天、稀溏或有黏液便、患儿时有哭闹不安分值为4,大便≥10次/天、水样便或夹有血丝、患儿持续哭闹不安分值为6。
1.6.2 腹痛缓解情况 主要观察两组患儿在腹痛缓解时间上的差异性。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8]。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1)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75%;(2)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50%~75%;(3)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主症积分减少,30%~50%;(4)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主症积分减少<30%。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t=-3.260,P<0.01。
由表2可见,两组患儿经过7 d的治疗后,观察组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患儿腹痛缓解时间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腹痛均有缓解,经暖脐散穴位贴敷治疗的脾虚型泄泻患儿腹痛缓解时间为(1.66±0.66)d,显著低于对照组(2.97±0.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7 d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6.008,P<0.05。
2.4 安全性 两组患儿治疗时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个别脐周有轻微发红,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其余无特殊不适。
3 讨论
泄泻病证以伴随排便频次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排泄物出现清水状为主要症状。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一般统称为泄泻[9]。泄泻的命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有“骛溏”“飧泄”“注下”等之称[10]。《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记载》“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11]。”《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2]。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其关键[13]。脾虚型泄泻病程长易反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金代张子和首先从脾从湿论泄泻,“泄注者,土主湿,湿主脾,湿下注,故泄注也”,临床上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从脾论治,将运脾化湿作为其治疗大法,疗效显著[14-16]。暖脐散方中炒苍术健脾祛湿,以及砂仁调中行气,开胃醒脾。从脾和湿方面对小儿泄泻起作用,加之暖脐散方中白胡椒、肉桂、吴茱萸温中散寒。诸药合用,温肾健脾,气机升降复常,脾运得健,则诸症消除,该方组成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掌握,患儿依从性好,无毒副作用。
另一方面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膏,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本研究采用暖脐散穴位贴敷,取穴神阙(即脐部)。在《黄帝内经》中就对药物敷脐疗法的理论基础作了阐述。《难经·六十六难》中提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从解剖特点看,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渗透力强[15],脐下又有腹壁下动、静脉及丰富的毛细血管;从整体上看,神阙穴为任脉要穴、人体阴阳气化总枢,通五脏六腑,贯穿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联系全身经脉组织器官。加之肉桂、吴茱萸味辛性温,行散力强。故药物敷于脐易于吸收,亦可渗透到胃肠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将药物敷于神阙穴,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促进气血循行,升清降浊,达到治疗泄泻的目的[17]。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周后,观察组主要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7.9%,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疗效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腹痛缓解时间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1),结果表明,暖脐散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方案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疗效肯定,能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本研究属于绿色疗法,安全有效,能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仅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