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医护理在儿科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2020-07-10汪伟
汪伟
随着中医护理技术不断规范,护理范围、流程标准、注意事项不断完善及相关行业标准的建立[1],该项技术在疾病治疗、慢病管理、养生保健、康复促进、健康养老等方面的特色作用越来越引起引起人们的重视[2],使该项技术正在被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广泛应用。相关专业人员也越来越重视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但该项技术在儿科的应用相关总结较少,故本文对近30年来有关中医护理在儿科临床应用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期了解该技术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情况,并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文献库及方法 以“中医护理”和“小儿”为检索式,检索自198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小儿中医护理临床应用的文献共189篇。
1.2 纳入标准 (1)一次文献,包括期刊文献及学位论文;(2)中医护理在儿科临床应用的研究型文献。
1.3 排除标准 (1)会议论文、综述文献、基础理论文献;(2)动物基础研究的模型类实验文献;(3)不同期刊发表的同一文章。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检索人工阅读及筛选后共纳入134篇,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每年发文量、作者省份及单位、合作情况、被引次数情况及疾病分布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2 结果
2.1 第一作者单位的类型及省份分布 1983~2019年第一作者单位类型为中医院发表文献量58篇(43.3%),综合性医院29篇(21.6%),专科医院20篇(14.9%),医学院校16篇(11.9%),中西医结合医院6篇(4.5%),其他医院5篇(3.7%)。1983~2019年第一作者所在省份分布见表1。
2.2 每年文献数量变化 近36年文献总体数量共134篇,每年平均发表3~4篇。1983~2008年文献数量基本稳定,2009~2019年快速增长,平均每年发表文献10篇,是前20年的10倍,见图1。
表1 1983~2019年第一作者所在省份分布(n)
2.3 文献合著 纳入的134篇文献中,1位作者单独完成的有91篇(67.9%),2位作者合著26篇(19.4%),3位作者合著14篇(10.4%),4位作者合著1篇(0.7%),5位作者合著2篇(1.5%);合著作者人数最多的为5人,作者总人数共390人,合著率为32.1%(43/134),合作度为0.81(108/134)。
2.4 被引情况 被引次数<10次有128篇,0~1次的文献共有85篇(占文献总数的63.4%),见表2。
图1 1983~2019年年度发表情况
表2 1983~2019年文献被引情况(n)
2.5 相关疾病系统分布情况 纳入的134篇文献中,共涉及到8个系统的疾病,见表3。
表3 相关疾病系统分布情况[n(%)]
3 讨论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过程,既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理护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学通过不断地实践、教育、研究,得到积极充实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运用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采集相关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及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疾病所属证型,从而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及措施,并采用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护理的方法[3]。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和人民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工作的范畴已由单纯疾病护理向全面的预防保健护理拓展,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以更符合人性化护理的优势,受到医务界的肯定和应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尚有许多值得思考、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作者情况及文献数量分析 研究显示目前中医护理技术儿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者主要来自中医院(43.3%),其次是综合性医院(21.6%)、医学院校(14.9%)和专科医院(11.9%)。这说明卫生部、国家中药管理局下发的《标准》[4]的影响下,综合性医院、医学院校及专科医院等其他医院也越来越重视到中医护理技术的优点,并将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研究结果也显示第一作者地域广泛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山东、山西、吉林等26个省市,说明全国各地区儿科正积极推广该技术,其中河南、广东、江苏和山东四省的发文量较多,共84篇,占论文总数的62.7%,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河南省、山东省人口众多;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有悠久的中医历史、浓厚的中医学术氛围以及较好的经济支持[5];江苏省中医历史悠久,又有强大的经济支撑[6],都为开展中医护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献发表数量上看,2009~2019年文献数量增长速度较快,说明该技术在本阶段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也体现出人们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日益重视。
3.2 合作及被引情况分析 研究显示本文中文献合著率、合作度均较低,且其中大多是独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我国中医护理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中医儿科方面护理人才相对缺乏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反映该领域研究者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还有待加强。本文纳入的文献中,低引用频次的文献占63.4%,说明目前对中医临床护理儿科应用研究的文献深度、广度及创新性不够,学术影响力较低。
3.3 相关疾病或病症系统分布情况分析 研究显示中医护理技术在儿科的临床应用的研究主要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外科系统、神经系统为多,各系统涉及到的病种主要为肺炎、腹泻、骨折、惊厥等。目前研究显示经护理干预后,肺炎患儿临床咳嗽消失、肺部啰音消失、气促消失及体温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7];缩短腹泻患儿止泻时间,能够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改善时间[8];明显提高骨折患儿手术依从性,切口愈合与住院时间更短[9];能使患儿抽搐停止时间、意识恢复及住院时间缩短[10]。此外,中医护理儿科临床应用还涉及流行性腮腺炎、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疾病[11-14]。
纵观本文研究可以看出中医护理儿科临床应用的文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献深度、广度及创新性不够,引用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知识不足,中医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不高,中医知识基础薄弱,因此在临床上应加强中医理论知识培训与学习,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中医护理人员群体的学历层次,加强中医护理技术的内涵建设,完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加大对中医护理科研的投入,进而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