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艺术创作成长“快”与“慢”的思考

2020-07-10谭景聪

文化产业 2020年14期
关键词:才华素描涂鸦

◎谭景聪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61)

《艺术与恐惧:才华是一种天赋,但创作永远是一种努力》于2001年出版,作者是美国摄影师大卫·贝尔斯(DavidBayles)、特德·奥兰德(TedOrland)。阅读该书后,针对个人过去的艺术生涯进行梳理与总结。第一部分,是个人艺术观的形成,整个过程相对漫长;第二部分,是上大学以后的成长历程,回忆起来感觉时光飞逝。

一、艺术成长道路中的“慢”

我出生与成长在广东粤西地区的湛江市。这个曾被称为“广州湾”的滨海城市,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是法国殖民地,直至今天依然在老城区可见西方元素的建筑;小时候每天都会路过的建筑物——广州湾商会旧址的风格也是中西合璧的样式。大学读过西方美术史后,才知道许多建筑中的柱子叫“多里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等等。

在小学时,只是觉得旧城中的建筑,与电视机、挂历中出现过的欧洲建筑有点相似,挺好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好看;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这些建筑的故事与由来。这些建筑有些被荒废,有些被改造为临街小卖铺。

隐约记得小学三年级的夏天,参加了母亲单位的职工子女夏令营活动,里面有个绘画比赛,赢了可以有奖品。我很想知道奖品是什么,我便开始找点东西来画,看到家中的塑胶凳子有图案,印象中记得是一个动物,我就照着样子描绘出来,尽可能像“原作”,完成后就签名交给校区的主任阿姨。没想到我获奖了,奖品是个闹钟。由于是第一次画画就得到表扬的经历,因此美术课变成了我最喜欢的一门课。在小学升初中时的暑假,我与母亲说想去学画画,于是便开始在美术培训班学习素描基础,练习排线,造型,黑白灰,画几何石膏体。经过一个暑假的练习,感觉自己学会一些技法,也获得指导老师的表扬,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有点天赋。那种感觉,现在回想起就像是学会几招花拳绣腿,就认为自己还是挺能打的。不过,直到完全建立起自信,是初中一年级时遇到陈老师后,他看我有绘画基础就建议我参加一些中学生的艺术展览,让我想一个有意思的题材来呈现,他教我技巧。我第一次学习用木刻版画方式作画,画了一张“网上冲浪”作品,获得了中学生绘画一等奖。就这样,在我心里埋下一颗将来成为美术生的种子。

初二时的同桌是一个插班生,他很少认真听课,每天都是在课本上乱画,我发现他和我一样有素描基础,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话题,还有了一起到美术培训班学习的意向。我们俩一起考上高中,成了美术生。那时候,开始有师兄、师姐考上广州美术学院,那个远在广东省中心的美术大学成了我向往的地方。上考前班时,我第一次踏足广东省城——广州,到广州美术学院附中的老师开办的绘画班里学习。附中老师的绘画技巧很好,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能这么准确的画一个人,我还参观了附中老师的工作室,第一次看见2m×3m的大油画,油画中的人物画得真实又准确,确实震撼到我这个来自小镇的少年。又埋下了一次要学习油画的志向。经过5个月的考前冲刺,虽然没有考上美术学院,但是我在广州看了很多不同的画室,看到很多的画册,对我影响很大。

第一年高考失败后,对我的打击很大,但是终于认清了自己的“花拳绣腿”是不管用的,要学就要忘记那些招式,沉下心来好好想想画画这个东西是什么?在湛江,一直听到一个老师的名字,他是湛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院长。向同学打听到地址后,我们班上高考落榜的三人拎着画具画板就过去登门拜师,开始了又一次考美院的准备,把基础的问题重新梳理一遍,从静物结构素描开始画起。大约画了一周左右,我的画得到表扬了,还被贴出来给同学们学习,这让我更专注画画了。在后期素描的人物画中,我的画作被老师留下来变成素描教材。复读那一年是2007年,我考上广州美术学院的油画系,成为画室里唯一一个考上美术学院的学生,就这样开启大学求学的生涯,如图1所示,就是在学校期间赵峥嵘老师指导修改的静物画。

图1 2007年赵峥嵘老师指导修改的静物画

《艺术与恐惧》中的第三个章节:对自我的恐惧。里面提到“对艺术创作的恐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我的恐惧,另一类是担心作品不为他人接受。”作者通过自以为、才华、完美、毁灭、魔术、期待作为线索,引出创作过程中内心真实面对的问题。这里面与我产生共鸣的是“自以为”“才华”“期待”。“自以为”说的是想象太多、实际做得太少;“才华”说的是才华是一种想象的能力,一种错觉;“期待”讨论还是不期待,创作才是真正需要的。在大学求学过程中,我就经历了一遍相同的体会。

二、艺术求学道路中的“快”

(一)“自以为”

《艺术与恐惧》:“你可能自以为是个艺术家,但是你无法自以为在进行创作。”

在大一的那一年,我受到了巨大的认知冲击。年轻的基础部教师告诉我们,要放弃高考学习中的那套方法,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绘画去表达,而且要多看多想,最好能写下来。看着自己的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经常跟我讨论弗洛伊德与刘小东的关系;贾樟柯的电影魅力;美术学院必刷的电影100部等等。我开始变得特别不自信,因为来自小镇的我,在大学以前从来不了解也不知道那些国内或者国外的艺术大师。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样去画画,所知道的还是高考时的那些知识点,素描关系,色彩关系,一拿起笔都是那些东西。那个阶段困惑与失落并存,我选择逃避画室,也不想去画画,因为不知道该怎么样去画。

在痛苦与纠结并存的情况下,我结束了大学一年级的生涯,开始选择自己的工作室方向。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古典写实到第四工作室的当代绘画,都是属于在架上的绘画的形式,只有第五工作室是一个比较“奇怪”的方向,叫当代艺术,里面可以绘画、做影像、做行为、做装置,一些跟绘画近乎决裂的形式。神推鬼使般,我进入了这个又非常陌生的领域,内心伴随焦虑与不安。

(二)“才华”

《艺术与恐惧》:“才华是个陷阱,也是一种错觉。总之,有关心才华的实际问题不外乎是:哪些人会关心?哪些人会知道?又会造成哪些差异?现实的答案就是:没有人关心,无人知晓,也没有差异。”

第五工作室的课堂没有模特、没有对象,大家围在桌周围开始由高年级讨论着自己的方案,老师针对方案提出很多质疑的声音,里面老师会提到我们需要阅读的书籍、需要了解艺术家,需要开始自己思考,进行方案制作。伴随电商的开始,我们可以在当当、亚马逊迅速地买到需要的书籍,但是,却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办法读完,很多书看完了也没看懂。不过,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看待“艺术”这个概念是什么?

在张晓静老师的课程里面,我们进行了很多社会实践,跨学科的与大学城里面的广中医、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的学生一起上课交流。同时,我们在公共空间进行展览和作品创作。在这个阶段,我尝试过制作装置作品、做行为艺术、参加现代舞剧的表演。

我似乎尝试了一遍各种媒介的表达与创作的方式,但是依然没有人记得或者知道我是谁?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一个有艺术才华的人?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一直伴随着新创作形式带来的种种困惑与不确定性。在本科毕业后,我的创作生命处在一种停滞的状态,我没有尝试去做,而是躲在思想的恐惧里面。

在大学三年级迎来创作方式的一种改变,第五工作室有机会接触到一帮来自以色列的涂鸦艺术家——BrokenFingaz,我第一次近距离参与他们的创作过程与接触涂鸦文化。感觉到这些外国人太有才华了,太有想象力与表达力了。

参与此次与以色列涂鸦团队的交流活动后,街头艺术、墙体绘画、涂鸦的概念开始使我着迷。似乎这是一个能与过去自己绘画经验结合,而且用具有当代艺术魅力的创作语言方式。我开始尝试自己涂鸦绘画的创作,了解喷漆材料的使用,图2、图3就是利用木板丙烯创作的作品。

(三)“期待”

《艺术与恐惧》:“因为情感的需要,或是希望曾经体验过的奇迹再次发生,你很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然而,基于幻觉带来的往往是幻灭。”

在开始了涂鸦艺术创作后,伴随的问题又出现了:画什么题材?自己绘画语言的方式是什么?这种形式的创作是否已经有人画过了?这样的方式可以生存下去吗?艺术行业的人觉得你是地下的、边缘的,并非主流;涂鸦圈的人觉得你是业余的,不会有人记得做过些什么,因为你的作品很快将会被覆盖。

很快我重回到架上绘画,或者是平面绘画的创作中。因为我觉得在平面的表达里面,我有更多可能驾驭的能力,事实上是并没有一样可以持续创作的样式与风格。

图2 《宇宙》(2019年)材料:木板丙烯

图3 《自我》(2019年)材料:木板丙烯

通过审视自己过去的思维发展,看过去的一些创作,对作品本身的期待才是我最需要的。每创作出一个新的作品时候都会以旧作品作为基础参照,在材料、创作经验、自己的偏好上面获得创作灵感。

三、结语

面向未来的创作之路,应多回头自醒过去留下的痕迹与思想过程,形成自己的创作认知,形成自己的创作习惯。我阅读完《艺术与恐惧》后,惊叹作为艺术家的作者,他拥有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能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自己创作中的思考问题梳理出来,提出自己解决的方案,给我们的创作以参考。

猜你喜欢

才华素描涂鸦
解析21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的六个视角
我攒了一年的才华,都用在了年终总结上
创意涂鸦
武汉素描
素描
创意涂鸦
跟踪导练(一)4
凡·高的早期素描
涂鸦等
奇妙光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