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办学的人文交流落实机制研究
2020-07-10孙晨晔章丽辉
文|孙晨晔 章丽辉
交大巴黎高科学院组织的新生团队培训Team Building
教育在人文交流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交流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即是中外人文交流的一个方面。在2016年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对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中外人文交流对中外合作办学有怎样的促进作用,如何发挥天然的国际化优势,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落到实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对知网文献的检索,自2009年至今的10年,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关键词的文献有4924 篇,以“中外合作办学”和“人文交流”为关键字的文献仅有54 篇,目前对跨文化管理、服务“一带一路”等方面都有研究探讨,但关于中外人文交流如何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以及中外合作办学如何落实中外人文交流的研究还鲜少涉及。本文以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简称“交大巴黎高科学院”)为例,聚焦文化交流,探讨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如何落实中外人文交流,切实达到民心相通的效果。
人文交流对合作办学的促进作用
有助于增强合作双方的文化认同。中外合作办学本质上是跨文化办学,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必然蕴含西方教育观念,外籍教师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通过课堂教学和生活交流传递给学生。国内加国外的分段式培养可能使学生产生中西方文化认同混乱。因此,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寻找文化认同点,实现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共生共存,在积极促进交流的宏观视野下努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1]
有助于增强国际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师资队伍一直是牵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牛鼻子”,文化吸引是外籍教师来华工作最大的动力。而人文交流的畅通,能使外籍教师从心理层面认同合作办学理念。通过对外籍教师胜任素质能力的调研,我们发现,外籍教师认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是主要的胜任素质之一,对文化的认同可以引发深层次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更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稳定的正向牵引力。从对学生的调查来看,“人文素养”是外籍教师应具备的较为重要的胜任素质。[2]
有助于外方高层次人才产生积极正面的中国认知。
外方派遣的办学人员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会使他们产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亲近感。他们离任后能带着全新的世界观回国,在高等教育、外交等领域工作时能传递积极正面的中国理念,奠定良好合作基础。
人文交流落实机制的实践
交大巴黎高科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和法国4 所工程师学校共同创办的国际化学院,在长期工作的师资队伍中,外籍教师占到65%以上,他们负责数理和法语教学。每年法方访问教授来学院授课达70 余人次,88%以上的课程以英语和法语授课。所有学生都有6 个月至2.5年不等的海外交流经历,中外学生长期共同学习,是一个中外人文交流充分、国际化氛围浓郁的学院。
交大巴黎高科学院自成立伊始,一直将促进中法人文交流作为学院的重要战略目标。
交大巴黎高科学院举办迎新年晚会
建立中外人文交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在学院本硕贯通的培养体系中,在前三年的基础阶段教学中,除了法语学习之外,还开设法国文学与艺术、法国电影艺术、法国历史概要等人文类选修课程。在专业学院阶段,开设30%的人文经管类课程。
学院为来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开设了汉语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等文化类课程,帮助他们融入中国文化。下一步,法方院长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法国文化选修课程,将受益范围扩大至全校。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契机搭建中法科研合作平台,已连续举办4 届“中法工程人才培养交流会”,以学生本科毕业设计和研究生论文研究课题为纽带,已经促成中法间多项科研合作意向,探索中法、校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模式,在交大校内已产生溢出效应。
搭建多层次中外人文交流落实载体。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依托交大巴黎高科学院成立法国文化中心,这是开展法国文化交流和联络留法交大校友的平台,成功组织了“法国文化周”,以及纪念中法建交50 周年系列活动,尽管学院规模小,但是在校级交流平台推动下,举办了有两万多人次参加的大规模文化活动。
学院还推动学生建立校际自发性中外人文交流组织,如联合各高校法语相关组织建立上海法语青年联合会(“L’alliance des étudiants francophiles de Shanghai”),每年以不同主题举办论坛,让各高校法语人才进行充分交流。这一组织还得到法国驻上海总领馆、法国高等教育署及知名法国企业的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教育论坛暨第四届中法工程人才培养交流会
以志愿服务打造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品牌化机制。志愿服务是中西方文化共同认可并重视的内容,从志愿服务入手,鼓励外籍教师积极参与,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经过多年发展打磨,这些志愿服务已形成品牌化效应,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如“法语义教”志愿服务活动,中外师生每年为吴泾实验小学的学生教授趣味法语,既提高学生志愿者沟通表达能力,也推广法语,外籍教师参与积极性很高。
又如“K11 美术馆和龙美术馆展览”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立足语言优势,与上海K11 美术馆和龙美术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自2014年3月起,已经为“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跨界大师鬼才达利”等20 余次知名艺术展提供百余人次的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招募规模不断扩大,吸引其他院系的学生加入,已形成显著的品牌效应。
承办重大活动和自办特色活动并举建立中外人文交流常态化机制。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中法人文交流活动历史悠久且丰富多样。学院积极承办“中法文化之春”“上海法语节”等活动,还连续三年联合法国、瑞士驻上海总领馆举办法语活动节和论坛活动等,受众包括上海及周边地区中法合作高校师生,以及业界伙伴等。学生每年都会在“大学生法语戏剧节”上献演原创法语话剧,并在“法语之星风采大赛”“UNNC 杯英文演讲华东校际赛”等演讲和征文比赛中屡获佳绩。学院还借助校工会平台开设法国美食培训班,由法方院长亲自任教,并面向全校招收教工学员,在校内推广法国美食文化。
学院还以中法两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在文化建设中形成常态化机制。“新生团队培训Team Building”是借鉴法国工程师学院传统的迎新活动,由老生组织新生开展团队拓展,是帮助新生了解法国工程师教育的最初渠道。“双旦晚会”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迎新活动,按照法国文化传统有一定的着装要求,是一年中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庆祝中秋、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为契机,开展包粽子、包汤圆、书法交流、汉服展示等传统中国文化活动,受到外方师生欢迎。
人文交流落实机制的成效
得到中法两国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认可。2016年6月30日在巴黎举行的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中法高等教育论坛”上,交大巴黎高科学院荣获“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2019年7月,学院被列入工信部中法合作示范项目,表彰在中法合作办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成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中法人文交流窗口与平台。学院多次邀请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茨奖获得者等来学院作交流讲座。近年来共接待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加拿大魁北克高等技术学院、中山大学中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30 余所中外院校来访调研。在体育领域也有交流,2015年时任上海绿地申花足球队法籍主教练弗兰西斯·吉洛也特别到访学院。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跨文化人才获得社会认可。经过学院培养的学生能正确认识两国文化差异,具有理解两国人民价值观的能力。80%的学生选择投身于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彰显了家国情怀。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了企业认可。一位毕业生说:“学院国际化的环境和我在法国的交流经历,让我明白与外国人打交道是怎么一回事,在就业过程中具有很大优势,我也是在了解国际大环境后决定回国工作,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发挥自己的所长。”
营造文化氛围获得外方良好评价。法方各合作机构和师生都对学院营造的多元包容文化氛围给予了很高评价。他们回国后有的在法国教育部高层任职或担任法方著名高校负责人,除继续支持学院办学之外,还在自身工作领域中传递积极正面的中国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与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开展的助教实习生项目,由巴黎综合理工学校每年派4名大一法国学生前往交大巴黎高科学院担任一个学期助教,辅导中国学生的数学物理课业并辅助教学。这些法国学生大多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有机会游历中国,体验中国的文化、美食和传统,很多法国学生表示,这段经历十分难忘,他们将带着全新的世界观回到法国,并将永远保持对中国的好感。
良好的交流基础使中法双方在疫情下产生了正向输出。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法双方的合作交流都是一个考验。在中国疫情形势较为严峻时期,交大巴黎高科学院收到了众多法国合作伙伴的关心和慰问。曾获得2015年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合作教授艾德·穆尼特地来信,表达对中国同事的关注,以及对中国防控疫情的信心。疫情期间没有回国的法方教师都认为,中国的防控是充分且高效的。
之后,在欧洲疫情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双方在学生交流、线上教学方面通力合作,很多事务的沟通比平常更为顺畅。得益于良好的交流基础,面对疫情这一重大考验,双方的合作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产生了共渡难关的共识,有了正向输出。而且,此次中国有力的防控措施,也有助于外方重新理解和认识我国的制度和治理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人文交流的窗口,落实中外人文交流是中外双方开展友好合作的基础。在办学实践中发现,西方文化的导入性较强,中国文化的输出不足,对外宣传的方法与力度尚有待改进。外方人员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缺乏对中国治国理念、发展理念的深入理解。中外人文交流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提质增效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