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医药发展的追梦人
2020-07-10李文臣
文| 李文臣
1970年夏天,王海东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他的母亲是一位中医大夫,对于中医,王海东最初的印象就是经常会有患者来家里找母亲看病,后来他才逐渐知道母亲给患者看病用的方法是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耳濡目染,王海东从小就接触到《中医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等中医书目,并时常诵读。
1996年,26 岁的王海东远赴澳大利亚求学,随后几十年间,他在海外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热爱的中医药领域。
1997年3月,王海东在堪培拉理工学院为第一期中医班学员授课
中医路上三部曲
1988年9月,王海东以优异成绩考入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中医临床专业。大学期间,王海东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称号。1989年9月,王海东通过竞选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1993年7月,王海东以排名第一的成绩留校。1995年,他作为 青年骨干被选派参加由大学举办的英语进修班。从那时起,到海外发展中医药的梦想在他心中开始萌芽。
1996年11月,王海东应邀赴澳大利亚堪培拉理工学院访学,作为当时澳大利亚最年轻的中医界访问学者,他担负起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中医药课程的建立与发展任务。经过持续努力,1998年,王海东与弟弟王海松两人一起推动建立了被澳大利亚政府承认的中医文凭课程,填补了当时中医教育在澳大利亚首都地区的空白。2006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有关单位资助下,他们又成立了澳大利亚国家中医药发展中心。在此期间,王海东积极促成由辽宁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管的中医药学术刊物《中医药学刊》海外版的合作发行等一系列工作。
中医药的疗效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从2001年起,王海东开始进入澳大利亚中医临床领域,他经常组织国内专家交流,还雇佣当地中医师,并带动中医学员一起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他建立了覆盖堪培拉市南中北区的澳大利亚首都中医健康中心连锁机构(简称“首都中医”),成为澳大利亚颇具规模和信誉的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现在,“首都中医”已为数以万计的当地民众提供了中医诊疗和保健。这一实践,大大提高了澳大利亚人对中医药的认知。
跃身中医药产业济沧海
当一名中医是王海东的梦想,但他的梦想不止于此,他立志要推动海外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然而,创办或经营中医药企业就意味着进入了商界,风险极大。王海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为更好地管理和运营企业,王海东开始攻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之后,随着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工作的不断推进,他一方面积累了不少管理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逐渐发现自己在中药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于是萌生了攻读中药学博士学位的念头。恰巧,时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药学专家蔡宝昌教授访问澳大利亚,了解到王海东的想法,建议他读自己的博士研究生。通过几年努力,王海东获得了中药学博士学位。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曾对王海东说:“你想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就要真正了解中医药,一定要深入到企业和机构任职一段时间,才能了解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并产生更多体悟。”
为了更好地用实业推动海外中医药发展,2008年王海东来到国内最大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江苏江阴天江药业担任副总经理,当年负责分管的外贸销售业务双倍增长。之后,他又出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产学研基地南京海昌药业总经理,出色地完成从制药机械到中成药相关企业的收购工作,为公司节省大量并购资本。同期,王海东还作为中国南京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国际论坛秘书长,成功组织了由南京市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南京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国际论坛。
为了更进一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2013年8月,王海东受聘于马应龙药业集团,负责组建马应龙研究院并兼任马应龙连锁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在此期间,他提出多专业一体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四化一体管理发展模式,获得武汉市“黄鹤英才”荣誉称号,并得到奖励资助100 万元。他将大部分奖金奉献出来,用于助力企业后续发展。其间,他还帮助企业成功融资3000 万元,解决了当时企业的迫切需求。
推进中医药公益结硕果
用发展中医药方面的公益事业,来推动海外中医药发展,是王海东的又一条追梦之路。
成立一个国际性中医药组织,是王海东实现推动中医药公益发展的首要选择。2016年,在世界中联大力支持和王海东的努力推动下,世界中联中医药国际化品牌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湖北随州正式成立。中医药国际化品牌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很多中医药和非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大家凭借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心、情怀与奉献精神而不断努力着。
抓好中医药品牌是王海东的公益理念之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的瑰宝。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希望在海外更好地树立中医药形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王海东说,如果不好好发展中医药,我们就无法坚守这一宝贵财富和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做出能够凝聚大家智慧和才华的事业。”
王海东逐渐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从打造品牌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品质、注重标准和质量控制。
2001年,王海东组织协调相关机构共同拍摄完成《当东方与西方相遇》(East Meets West)中医药主题电视片,发行到世界6 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8月,作为堪培拉国际中医药论坛秘书长,王海东联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堪培拉大学、堪培拉理工学院与辽宁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合作,共同举办首届堪培拉国际中医药论坛。
最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王海东还在网上开办中医抗疫公益讲座。疫情在澳大利亚暴发以来,他还为当地人免费提供中医药抗疫咨询服务。
中医药发展理论思考有建树
理论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编著书籍和撰写文章,也是王海东的重要探索。
王海东先后编著出版《中医药国际化之路》和《做自己的健康管家》两本书。最近,他应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邀请,撰写《从中医抗疫的实践谈中医药海外发展问题》一文。王海东认为,这次抗疫的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的康复。一时间,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然而,这还不能说明中医药被世界认可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王海东说,在澳大利亚,中医药发展的外围环境相对较好,从2000年维多利亚州立法,到2012年7月1日澳大利亚全国立法,中医在法律上取得了和西医同等的地位。中医的地位得到承认,也提升了与西医的竞争力。然而,这次疫情期间,中医药的运用在澳大利亚仍然没有成为主流。当地中医机构联合国内顶级专家举行的新冠肺炎治疗国际学术交流会,也主要集中在华人范围内,影响有限。
王海东认为,中医在海外仍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医药品质没有做到位。如中药产品,从源头种植到中草药,再到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乃至中成药等相关产品,总体水准不高,与世界的期望存在差距。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发展比较完善,无论从内在品质要求,还是外在设计包装,到品牌打造等,标准都比较高。相比之下,目前的中医技术和服务等,从内到外,再到品牌打造等,各个环节都相对薄弱。
第二,法律法规方面存在差异。国内有中医药法,国外一些国家也有中医方面的立法。但是,国外有关中医药方面的宣传包括广告等都会受到限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医药虽在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在很多国家无法大张旗鼓地宣传。一方面因为没有相应的中医药治疗标准,另一方面也没有足够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支撑。另外,西医药作为西方国家的主要治疗手段,对外来医药多少会有一些限制和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医药的影响力。
第三,文化差异因素影响。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让发源于中国的中医药和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一门学问还是一项技术,都不太容易被外国人所接受。在中国,中医药在治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很容易被人们接受,这是骨子里文化传统沉淀而成的。国外是缺少这样的文化背景和底蕴的。因此,作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要想更好地走向海外,继而生根、开花、结果,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王海东坚持每周进行“中医与健康”线上公益讲座
第四,合作示范效果不理想。多年来,中国一直探索海外中医药发展之路,包括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基地、中医中心,以及合作项目等,但总体效果不理想,合作的可持续性不强。这其中牵扯多种因素,体制、人员、内外政策,等等。总之,国际合作目前没有给海外中医药发展带来更大的支撑和影响力。
第五,人才缺乏。多年来,为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海外,国家一直在努力。但是,具备相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仍非常紧缺。他们既要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素养,又要拥有国际化发展意识和视野,还要有机会赴海外参与实践。培养大量这类人才,仍然任重道远。
为了海外中医药的发展,王海东说,自己会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