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国,好久不见
2020-07-10见习生周钰凡蒙梓
文| 见习生 周钰凡 本刊记者 蒙梓
这是一场全球性灾难。几个月来,因疫情回国、如今仍无法回到中国的来华留学生与他们的家人在逆境中前行。他们曾紧张、恐惧、焦虑、迷惘,也经历了出行受阻、城市封锁、居家隔离……这是一段特殊且值得铭记的日子。他们拥有了更多与自己对话、思考和沉淀的时间。疫情之下,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来华留学生,面临相同或相似的境遇,都在努力抗击疫情,共克时艰。他们心怀共同的期盼——回到中国,回到校园,重启学习生活。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他们有更多的感受和理解。
疫情无情人有情
从未有过如此漫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所有的计划和节奏都被打乱,接着陷入被动、焦虑、迷茫。生活仿佛被无限延长,甚至看不到尽头。
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的梁捷淮来自马来西亚,他的外公外婆在当地经营一家祖辈传下来的蔬菜商店,除了每年仅有的3 天休息日,百年间从未间断营业。1月19日,梁捷淮乘飞机回国,1月25日,马来西亚确诊了首例本国公民新冠肺炎病例。3月18日,马来西亚政府实施行动限制令,全国人民都必须待在家里,不得轻易外出。
限制令颁布后,梁捷淮的家人劝老人关闭蔬菜店,但老两口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平日里老顾客给了自家店铺很大支持,如今在困难时期应该回报了,无论如何不能抛下大家不管。一开始,梁捷淮对长辈看似固执的举动无法理解,直到他偶然看见仍旧前往蔬菜店买菜的顾客,他们提着菜,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露出的眉眼弯弯,笑呵呵地互相寒暄。梁捷淮忽然明白了,自家的蔬菜店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定心丸”。疫情期间,人心惶惶,资源缺乏让生活变得愈发糟糕,一家坚持营业的小店却在无形中安抚着顾客的心。
很快,行动限制令进入第二阶段,马来西亚政府实行了更严格的措施,更少有人愿意出门了。梁捷淮的家人思量许久,决定为顾客提供送菜服务,不少人听闻这一消息,立刻打电话订购了一大批蔬菜,这项服务获得一致好评,反响热烈。
马来西亚的一些难民大多都没有积蓄,疫情期间,他们面临食物短缺等问题,梁捷淮的母亲协助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统计粮食配给人数,并进行粮食发放。但外婆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为了尽可能让每一位难民填饱肚子,全家人商议捐出一笔钱,购买蔬菜分给难民。难民们哭着来领蔬菜时,母亲也掉泪了。梁捷淮知道,那是同情的泪,也是希望的泪。
全球疫情下,各行各业中还有很多人为了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哪怕是一家小小的蔬菜店,都可以成为人们依靠的臂膀,为延续来之不易的“日常”,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提供力量。
如果将时间倒转回几个月前,你正打算做什么?
1月下旬,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冯兰芝回到越南,在一家旅行社实习。那时疫情已在中国暴发,她一直默默关注着中国的情况。春节前,冯兰芝和旅行社的同事四处搜集口罩,想方设法送到中国。1月31日,她带的最后一批中国游客即将回国,在机场,冯兰芝全程陪同,协助中国领队解决游客的行李等问题。这次经历让冯兰芝难忘,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中国,她感到欣慰和骄傲。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冯兰芝实习的旅行社暂停了所有运营活动,虽然她和同事暂时失去了工作,但大家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们常年奔波在外,现在却有充足的时间待在家里,陪伴家人,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他们学外语、做菜、种树、读书,还诞生了很多奇思妙想的发明。冯兰芝印象最深的是自助取米机,这是一位越南商人发明的,为疫情期间的民众提供免费粮食,每人每天可以从机器中提取3000 克大米。为减少人与人的接触,取米时必须站在指定位置上,每个站位间隔2 米。“我坚信我们一定能熬过这段漫长又艰难的日子,希望中国、越南,乃至世界各国都能早日战胜疫情,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宅家生活指南
寒假刚刚开始,新疆师范大学华侨班巴基斯坦留学生穆哈迈德·哈里斯就前往和田旅游,他怎么也想不到,新冠肺炎疫情会让他的回乡之路困难重重。
1月28日,穆哈迈德·哈里斯回到乌鲁木齐时,学校已经封校,他进不去校门,也几乎身无分文了。经过沟通、协调,他终于回到学校,开始隔离生活。“虽然只能一个人待在宿舍,不能和朋友见面,但学院老师非常关心我们,每天来宿舍为我们量体温,叮嘱我们注意防护,还给我们带来一些食物,让我们非常感动。那时,父母都很担心我,但我告诉他们,中国已经采取了最严格的措施控制疫情。”
看到往日熙熙攘攘的校园变得空空荡荡,穆哈迈德·哈里斯心里很难过,他愈发思念亲人。赴巴基斯坦的航班陆续恢复后,他购买了2月17日的机票。因为疫情,航班经常取消,他和其他几名留学生惴惴不安地踏上了返乡之路。出发前,学校食堂专门做了一顿饭,让他们吃饱肚子。学院老师联系了车辆,大学警务站的两名警察和老师一起把他们送到了机场。
在许多人的帮助下,穆哈迈德·哈里斯已经安全地回到家乡,历时21 天的漫漫归家路,将成为他最难忘的回忆。
如今,中国的抗疫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生产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复。然而,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不少已经离开中国的来华留学生只能待在自己家里,过着自我隔离的战“疫”生活。
春季学期悄然而至,各高校纷纷延迟开学时间。网课的出现,为众多宅家的来华留学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加入上网课的行列。起初,来华留学生们不熟悉平台操作,又因为时差问题,常常睡眼惺忪,没有在校上课时的精神状态。经过一段时间适应,网课激起了大多数人学习的动力,他们坚持每天线上“打卡”,下载学习资料,认真做笔记,及时交作业……网课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思考和学习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奥斯卡原计划只在葡萄牙待两周就返回中国,后来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他不得不继续留在家中。幸运的是,他已事先做完了实验,在家里可以专注于计算、绘图、撰写论文。葡萄牙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通过电视节目提醒人们注意防护。奥斯卡刚回国时,母亲每天都督促他外出散步、锻炼身体,疫情在欧洲蔓延后,她立刻转变了态度。长时间网络学习,不仅损伤视力,也会加重颈椎、腰椎的负担,奥斯卡和家人深知宅在家中更应该进行适当锻炼,保证身体处在最佳状态。于是,他们轮番在楼内的露台上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头脑清醒。每周他们会出一趟门,囤积食物,补充物资。
奥斯卡在家里有很多事要做。他一直在写论文,在线和中国导师交流、聊天,努力保持自律。奥斯卡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葡萄牙国内各学校关闭以后,他一直忙于制作在线课程,学习新的录像和编辑技能,还与大学同事进行在线会议,这是他以前从未做过的事。
2020年,“宅”被迫成为最新的流行趋势。寡淡无聊到极点后,来华留学生们也开始尝试寻找乐趣,来慰藉因疫情而疲惫的身心。原本靠外卖裹腹的年轻人,终于有了苦练厨艺的机会。
“除了学习,空闲时我喜欢烘培。下厨烧菜、探索食物世界的奥妙,满足我这吃货的食欲。”马来西亚的杨祖琳热衷于将各式食材变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行动限制令下,许多餐饮业都停止营业,杨祖琳翻遍社交网站,收藏了许多有趣、方便制作的食谱,在家中大显身手,当了一回小厨娘。“我把烘焙当作一种乐趣,把煮饭当作一种享受。不管成果如何,只要不成为‘黑暗料理’,我都愿意接受。”她喜欢将自制的成果拍照,发到社交网站与其他热爱厨艺的网友们分享,享受烘培时满屋子香甜的味道,陶醉在家人品尝菜肴时流露的喜悦中。“哇,真香啊!”这句话,是对她最大的鼓励和赞赏。有时,杨祖琳还会提前告诉家人当日菜单,让他们有所期待,增添仪式感。一来一往中,增进了家人之间的互动,创造了很多珍贵美好的时刻。厨房内腾起的雾气,似乎有让家人内心安定的魔力,很容易让人暂时忘掉所有不愉快,把精力和目光都集中到眼前的一餐一饭。
毕业季将至
2020年,疫情让全球经济遭受打击,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毕业季很快就到了,疫情打乱了许多来华留学生的毕业规划。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在线举办留学生就业政策经验交流分享会。2014 级以色列校友高佑思、2014 级马来西亚校友阿蒂、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等围绕在华就业的政策和经验等进行在线交流,并与同学们云沟通”。
高佑思20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他带领20 余人的团队创办了“歪果仁研究协会”,陆续推出一系列“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主题短视频,点击率很高。疫情刚在中国暴发时,他在家乡以色列和朋友一同筹集医疗物资运往中国,支援中国抗疫。交流分享会上,佑思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建议在华创业的留学生尽早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坚持探索,用好资源,培养能力。他说,在学生时期,他尝试了很多不同领域,北大给了他实现梦想的机会,开放的思想开拓了他的视野,启发他步入新媒体领域。高佑思呼吁同学们在未来多关注新媒体、跨境电商领域,传递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帮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搭建友好交往的桥梁。
夏天到了,人们的生活正在从年初的“暂停”状态中恢复,总有一天,所有被冻结的生活命题都会继续。以前因忙碌而不去想、也不愿想的问题,在这几个月里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人们面前。现实给了我们一次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机会。
随风而逝的是昨天,历经风雨飘摇留下的是未来,自省是进步的开始。
林家怡是北京舞蹈学院的新加坡留学生,今年夏天即将毕业。寒假时她回家与亲人团聚,不期而遇的疫情阻断了回北京的道路。她说,起初她认为疫情离自己还很远,然而事实证明,在21 世纪全球化趋势下,跨国、跨界、跨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无时不在,人们所认知的远方其实已不再遥远,疫情亦如此。
疫情向人类发出了一系列挑战:从人性、价值观、道德观到社会公民意识,从国家医疗水平、应急治理能力到经济抗压能力,乃至国际组织、跨国联盟等的领导能力。“人类是否能意识到危机面前脆弱的人性?这几个月来我们的遭遇是否能为社会机制的改革及国家系统的完善带来转机?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应该如何反省、整合经验,从而转危为安?”林家怡说,这是她在疫情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是幸运的,我们是幸运的。”林家怡说,北京舞蹈学院为毕业生举办了线上“2016 级毕业谢师典礼”,在新加坡的她得以与北京的母校和老师道别。“谢师仪式提醒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记得刚入学的‘拜师迎新会’,我们在剧场等候老师们到来,向老师们鞠躬。若是‘毕业谢师典礼’实体举行,在我们鞠躬致谢后,老师们会目送我们离场,走向人生下一阶段。”带着恩师前辈的教诲,她将在新加坡城隍艺术学院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图|图虫创意
时间虽不能重来,但生活可以重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命运相连。祈祷疫情早日过去,届时,散落在全球各地的来华留学生将重新相聚在中国,相会在校园。
愿天气晴朗时,可以见到你。听你说:你好中国,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