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0-07-09王慧
王慧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更加关注的话题。受饮食结构的影响,我国人民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要明显高于其他食品类别,因此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也成为了农业和食品安全行业关注的核心。农药的主要构成是杀虫剂,农药残留不仅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更会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本文阐述了农药残留检测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具体改善措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药残留检测;具体策略
1 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1 检测设备存在的问题
农药残留检测需要使用到速测仪,而该设备的光源很容易出现故障,一旦出现光源故障就需要相关维修人员对其进行检修和调试,否则就会影响检测效果。另外,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对工作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在非实验室环境下,会影响检测效果。
1.2 检测试剂存在的问题
在农药残留检测过程中,需要用到检测试剂,而目前由于试剂生产厂家不同,试剂质量和实际效果差异非常大,另外,由于不同试剂的稳定性、配置方法和保存方法存在很大区别,这也为检测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检测试剂类型也不同,水试剂和干粉试剂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不同,保质期也有较大差异[1]。
1.3 检测流程存在的问题
农药残留检测实验需要经过制备、提取和检测3个流程,其中每一个步骤都会对最后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这也代表了相关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很大。
2 提高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水平的具体措施
2.1 提高检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为了保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能够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首先,检测人员需要对农药和农药检测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包括工作流程和细节,都需要精准掌握。其次,熟练掌握农药残留检测设备的使用和操作,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设备水平的提高,检测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确保熟练操作检测仪器。再次,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检测人才,相关企业和高校也需要合作,既可以邀请高校教师来企业开讲座,也可以进行校企联合,有针对性的定向培养检测人员。最后,针对检测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工作结果,检测企业还需要制定严格的要求和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工作水平和专业程度,保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对检测流程进行科学化规范
农药残留检测,相对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和体系,由于涉及的环节和步骤较为繁琐,因此需要对检测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流程进行规范,既包括对检测仪器的使用,也包括不同检测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在此过程中,检测试剂的用量和仪器的管理需要符合相关检测试验标准,又需要做到严格的记录和统计。农药残留检测还需要按照国家对于检测行业的相关要求,针对每个步骤进行标准操作,检测人员还需要相互学習、相互监督,提高检测水平,保证检测质量[2]。
2.3 对检测试剂的保存和使用
检测试剂同样会直接影响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因此需要规范其保存和使用技术。首先,检测试剂可能会氧化和分解,在保存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员需要根据试剂类别的不同,采取合适的保存方式。其次,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药组成和质量也会不断改变,针对不停发展的农药,相应的检测手段也需要更新。
3 改善农药使用的有效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改善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除了加强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之外,改善农药的使用状况是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核心方式。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需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农药使用的意识
受传统种产品种植观念的影响,农民在使用农药和相应农机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对于农药的使用量和播撒方式掌握的不够完善。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安全卫生品质。为了让农民的农药使用意识提高,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相应内容的普及工作,规范在农药使用流程和标准,从根本上减少农作物的农药残留。
3.2 加强农民的农药残留检测意识
由于很多农民缺乏相应的安全卫生意识,会导致很多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作物流入市场。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负责人对本地农户进行农作物安全宣传,普及农药残留超标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让农民积极配合相应的检测部门对农作物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检测。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所遇到的最为常见的问题包括检测技术、设备使用和试剂保存3方面,为了提高检测效果,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着重培养检测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完善检测规章制度,重视试剂和设备的保存、利用,并提高农民的农药使用意识和农药残留检测意识,从生产源头降低农药残留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贾利蕊.农药残留检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农业,2019(18):23.
[2]杨琴,张国栋,李鹤.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9,13(2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