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力量参与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角色转变
2020-07-09钱锡平
钱锡平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但民众参与意愿不强的矛盾点,多角度探讨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可行性,为“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角色转变;打通最后一公里
当前,东莞正处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潮流的历史机遇中,构建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时代之所需,也是城市发展之必要。只有开放性、国际化的文化视野,多元化的服务供给,灵活化的运作经营,法制化的标准管理,才能可持续性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一、社会力量参与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
新世纪之后,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特别是近两年,惠及全民的市、镇、社区(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全市共有博物馆54座,规模和数量排名全省前三、地级市第一,其中民办博物馆36座,是公办博物馆的2倍之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搭建好了,如何最大化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使之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东莞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探索中,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思路,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文化,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文化发展的新气象新格局。
在文化硬件设施方面,东莞在市、镇、社区(村)三级,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即使在民间也不乏东莞人民如数家珍、趋之若鹜的民办高端文化场馆:中国建陶博物馆、旗峰山艺术博物馆、东莞钱币博物馆、圣心糕点博物馆、民盈美术馆、33小镇艺术空间……这些民办机构自建成以来就不间断策划文化艺术活动,各有特色、各有卖点,大有百花争艳之态势。
在文化软实力方面,2018年,东莞市文化馆开创性地举办第一届广东东莞公共文化产品采购会(下称“东莞文采会”),打破供需壁垒,荟萃各方优质文化资源,为供需方量身定制“文化菜单”搭建了便利的现代化文化服务平台。2019年,东莞文采会升格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会”,覆盖地域从广东省拓展到粤港澳大湾区,产品数量比2018年翻一番,从侧面反映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办文化”的强烈需求。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既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也弥补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主管部门购买第三方服务,仅能满足一般需求。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文化主管部门由“包办”角色转变为“主导”角色,极大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之处在于财政资金投入有限,或者策划创意不足,活动形式老套单一,仅能满足群众的一般需求,无法持续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或者高端文化产品,无法真正激发社会力量投身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例如,2019年,东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举办群众文化活动841场,受益群众55万人次。对比该街道民办文化场馆的入场状况:33小镇艺术空间举办345场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超过70万人次;民盈美术馆举办13场展览,入场观众超过31万人次。官方与民间两个对比悬殊的数据,可以看出民办文化活动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官办文化活动。
尽管民办文化活动更受大众青睐,但民办文化场馆的生存仍然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民办文化场馆“盈利”不足,容易“破产”“难产”。对大企业而言,文化场馆的存在一方面是满足企业自身文化兴趣,另一方面是提升品牌附加值,打造文化产业,用文化包装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它的精神意义大于物质意义。因此,即使投入大、回报小甚至连年亏损,但因为有财团支持,还是能够勉强坚持下来。比如: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的投资方为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规模居榜首的建筑陶瓷制造商和销售商之一,东莞市钱币博物馆的企业主是东莞农商银行,33小镇艺术空间的运营方是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民盈美术馆的运营方是东莞市民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而财力薄弱的中小企文化场馆、文艺团体和个人,虽然不乏好创意、好计划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缺乏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撑,导致创意和计划“破产”“难产”,最后企业也难以生存下来。
由此可见,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最突出问题就是“自我造血”能力差,找不到“盈利点”而难以为继。东莞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如何应地制宜开辟出更多契合东莞人文环境和特质的发展路径,全面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
二、有效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一)政策层面为社会力量投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调
國家决策层从顶层设计思维,鼓励在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说明等四大方面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2015年1月14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以“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为基本原则[1]。而2017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更是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2]。该《保障法》对构建功能先进、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
虽然国家层面指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但落到地方政府,执行效力就削弱了。激励社会力量参与,需要地方政府结合城市发展水平,进一步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地方性法规条例,进一步明确政府所能给予的扶持奖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途径、标准和范畴,为社会力量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指引。
(二)大胆创新,打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的保障。因此,在区域管理过程中,以东城街道为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同时提高社会私人文化组织及个人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地位,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以民办非盈利文化机构为枢纽,鼓励民办非盈利机构向基层民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3]。可以借鉴上海市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创新运行机制,聘请专業机构打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力引入有资质的团体、企业为群众打造多元化的非营利性活动,深入挖掘、全面呈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就东莞东城而言,各社区可以文化活动室、村史展览室、农家书屋等为基础“添砖加瓦”,邀请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合伙人”,有效利用各社区已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入覆盖不同年龄段的服务项目和活动资源,让群众文化活动更接地气、更对胃口。比如,为最大化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价值,相关文化部门和社会力量可以进一步延伸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涵,聚焦老中青幼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性地组织旧歌新唱、大咖公开课、直播授课、文化沙龙、书画摄影展、趣味体育、全民阅读等活动,形成社会力量乐于探究、群众乐于参与的良性循环。
其次,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团队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团队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为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上升,必须加强基层文化服务团队建设,从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班。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团队继续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可采取面授+集体研讨的模式,集中进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书画鉴赏与音乐欣赏》《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课程培训。在这个基础上,为提高一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可在培训期间对其进行资格测试,为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并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作为一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任职晋升、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团队培训效果。以新思维、新能力、新水平为要点,促使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一线文化工作者意识到文化工作的革新紧迫感,提高一线文化工作者文化服务自觉性和专业性,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绽放光彩,以一砖一瓦之力提升运营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发展。
最后,提升财政投入的利用效益。基层部门需要进行资金专项管理,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如聘请专(兼)职人员,合理合法做好基层文化站建设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使用管理等,将“钱用在刀刃上”,为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完善文化产业配套资源,激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供给,才能持续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力,为东莞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提供文化驱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15-0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中国政府网.2016-12-26
[3] 王萍. 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