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视角下小学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2020-07-09刘春玲
刘春玲
【摘 要】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智慧教育视角下的教学设计更要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阐述了智慧教育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并以此为基础从活动准备、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角度构建了智慧教育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框架,以期为智慧教育视角下数字化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智慧教育;活动理论;协作学习
随着电子书包实践的发展,基于Pad(平板电脑)的智慧教育视角下的数字化学习已经以不可逆转的形式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目前专门针对智慧教育视角下学习活动的设计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实践缺乏有力指导。因此,本研究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去审视学习活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透过现象,理清本质,提供现实的指导。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它将人类认识的起点和心理发展过程放在活动上,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与外部实践活动是辩证统一的。活动理论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活动。活动系统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主体、客体、共同体)和三个中介要素(工具、规则、分工)。核心要素与中介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智慧教育视角下基于活动理论的学习活动的设计
活动理论为理解智慧教育视角下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借鉴,能够较好地解释学习活动中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要素。学习是活动的内化,学习活动的设计离不开教学设计思想方法的指导。我通过借鉴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依托活动理论的指导,构建了智慧教育视角下学习活动的设计框架。框架如图3所示。
(一)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首先要对学习活动的三大核心要素(学习者、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规则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
第一,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学习者是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目的是让主体作用于客体,最终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目标是利用学生者的最近发展区和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学习者提供支架(资源和工具),使学习者在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二,学习任务的分析。根据学习目标及学习者特征制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提出具体的学习问题。制定任务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在智慧教育的数字化环境下学生能够利用有效的资源和工具,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在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和高阶思维的能力,在任务活动过程中将信息技术工具融入任务中。
第三,学习小组的创建。在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小组的创建与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有机联系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学习成员应在同一水平上,学习小组内的小组成员应呈现差别化。同时,组内成员之间的信息化设备应关联成一个整体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设备也要关联成有机整體,可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助等,教师也可根据不同小组分发不同的探究资料。
(二)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智慧教育视角下学习的活动,根据活动理论,这个过程主要是主体对客体运用工具进行改造的过程。
第一,问题情境的设计。学习活动包括内化活动与外化活动,都需要问题情境充当桥梁和纽带。而根据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的不同,问题情境的设计也要有所不同。
第二,学习资源与工具分析。在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活动系统中,工具和资源支持活动开展的环境和条件。学习资源主要是指教材、网络课件、教师分发的学习资料等。而工具不仅是指电子白板(教师端)、移动设备(学生端)、网络环境,还包括抽象的认知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如IRS互动反馈系统、在线测试、家庭作业等)。
第三,活动规则的制定。在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活动系统中,要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奖惩制度以及协作学习流程和规范,并通过教师端在课前发到学生端,学生可提前查阅。
(三) 评价阶段
教师作为评价者,不仅要评价活动结果,还要对学习目标的设计情况、活动设计的过程与步骤、活动策略、分工优劣、学习小组的组建情况、学习者在进行活动时的态度情绪进行反思,从而使智慧教育视角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得以完善。
三、结语
随着智慧教育数字化项目的开展和电子书包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把活动理论作为解决智慧教育视角下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框架具有较大的潜力。我以活动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学习活动设计的六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结合智慧教育学习环境特征,提出了基于活动理论的协作学习活动框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将此框架应用于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中,但需验证该活动理论设计的活动框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吕巾娇,刘美凤等.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
[2]赵呈领,万力勇. Web 2.0环境下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活动理论与支架理论整合的视角[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6).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