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生厌学个案成因分析
2020-07-09陈小峰
陈小峰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在广大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高中学生厌学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城区高中生厌学现象并不是很严重,而在一些偏远农村中学,高一、高二阶段厌学现象还稍微好些,但高三时,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就较为明显。文章对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个案分析。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厌学;个案分析
一、家庭背景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
在对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一开始在学校就读时,成绩还是较好的,也没有厌学的念头,但因家庭变故,他们便不再愿意呆在学校,甚至辍学外出,有的学生甚至年龄还很小,但却不愿选择继续读书,而是选择外出务工。
某生L,現年20岁,高二时辍学,现已辍学3年,在对其劝学中发现,导致其厌学并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变故。2016年,其父亲因贩毒被公安机关抓获,后被判刑。其母亲是外省户籍人口,父亲被判刑后,母亲改嫁到外省。如此,家长只剩下L和其哥哥,L的爷爷和奶奶已经去世,兄弟俩无人照顾。后经乡镇人民政府协调,暂由L的大伯暂时代为照顾L和其哥哥,但几年后,L的大伯也外出打工,兄弟俩无人照顾。随后,L的哥哥成年,外出打工,留下L在家无人照顾,因此L的哥哥只能将L带到工地。如此,L辍学。
在对农村各中学进行走访中发现,像L一样的学生虽说属于少数特例,但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却大有人在。客观上说,有些学生自身并不是不想读书,往往因父母感情不合、经常吵闹,或父母离异,或遭遇家庭较大变故等,才开始厌学,甚至辍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农村孩子的父母进城务工,在复杂的城市生活中,父母常常因为经济、观念差异等原因导致离婚,加上农村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并不太重视,在离异时对子女的考虑也不够周全,父母关系的变化导致子女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厌学。
综合对农村中学的调查来看,家庭因素是导致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核心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学生急于想减轻家庭负担,出现厌学而欲外出务工现象。二是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三是因家庭变故而导致厌学辍学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
二、学校管理是影响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
结合对农村中学的调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工作量大,考核力度大,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存在排斥现象;在一些农村乡镇学校,连基本的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功能室都较为简陋,实验器具、计算机、图书等不完备。在工作量方面,一些学校师资不足,很多教师一个星期的课程达到二十余节,超负荷运转让广大教师身心疲惫;甚至一些学校只能从校外聘请大学生任教,临时大学生因经验不丰富、工作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等因素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
二是农村中学少数教师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广大农村,教师编制短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多被城区学校调走,剩下的只是老残病弱,他们的思想观念落后,缺少先进的管理经验,甚至出现体罚学生、撵走学生的现象。在调查中就发现,一些教师为提高成绩,会劝退学生;也有的教师因考虑评优选先、业绩等因素,会让成绩较差的学生转学。
三是从学校管理看,一些农村学校的管理者观念还是较为落后,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的管理方法还是较为单一。首先,在对教师的管理方面,一些农村学校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相应的制度对教师进行管理,学校管理较为松散,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其次,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相应的竞争机制,以绩效考核为例,有的学校对上级主管部门所报的方案是一套,而在学校考核用的是另一套方案。同时,也出现极端现象,即以成绩为唯一杠杆,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成绩,也就会出现撵学生的行为。最后,在学生管理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好班主任的作用,更多的是以学校行政成员为主在实施管理。如某班学生出现了问题,因对班主任的考核、评价没有较为完善的制度,很多班主任会将学生管理推给学校行政,但是学校行政成员限于处理各种琐碎事务中,管理效能难以提升。同时,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较为粗放,当这类学生在学校出现各种捣乱现象后,学校的不当处理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
三、政府、学生个人、社会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重要因素
首先,从政府层面看,地方政府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投入不够,甚至一些乡镇人民政府忽视农村教育;同时,政府在控制辍学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更多的是将压力施加于学校,而学校没有强制手段,只能以说服教育为主,对学生厌学,乃至辍学后的劝学工作难以取得成效。
从学生角度来看,一是学生因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中较为吃力,加之在学校受到教师批评,在家受到家长指责,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于是出现厌学情绪。二是当下大多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农村,他们从小被长辈呵护,很少面对生活的压力;进入高中后,面对高考的压力,一些学生难以承受这种压力,于是出现厌学现象。如在调查中就发现,某生Z为家中独子,该生自尊心比较强,家庭又较为贫苦,该生内心希望自己能考一所好的大学,将来为家庭做些贡献,但成绩却不是很理想,于是,经常会想“成绩无法提升怎么办?”“如果考不上如何面对家长?”等问题,甚至出现了做恶梦、失眠等现象,学习成绩下滑,逐渐开始厌学。三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让学生较为叛逆,很容易和父母、教师发生矛盾,从而出现厌学现象。在调查中发现,某女生C对该班某男生有好感,结果该事被父母知道后,遭遇了一顿批评,该生内心极度不平衡,感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于是,开始上课不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以此来对抗父母对自己的不公,厌学现象出现。
从社会角度看,一是社会不良环境极易影响学生。在调查中发现,某校一名高二年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餐馆打工,在打工期间和一名社会青年恋爱,后被该青年抛弃,于是,高二年级下学期便未再到校。由此可见,社会的不良因素极易影响学生。二是诸如“读书无用”等思想依然会侵蚀在校学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一些学生认为读书并不能改变自己,于是会选择打工,甚至幻想在抖音、快手、游戏等新媒体平台上出名,获得经济收入。三是社会综合执法部门对餐馆、酒吧、咖啡厅等监管不严,一些学生厌学,甚至辍学后外出务工,但监管部门对这些场所并没有认真审查,甚至出现“视而不见”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提升,控辍保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学生厌学、辍学的现象已经有了历史性的转变。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依然存在,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真正能“进得进来,学得进去”,这是每一个高中教师所面临的责任。多角度、多方位研究高中学生厌学原因,因生制宜地思考对策,多部门协作,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让每一个高中学生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得到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维华.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