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个体知识传播的方式及变化
2020-07-09胡炜莘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新媒介给知识传播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改变。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吸引了一批“个人学习类up主”在其平台上进行知识传播。本文从传播者的角度,讨论了主动进行知识传播人群的动机,以及新媒体对于知识传播内容和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知识传播;传播者;新媒体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个体知识传播
从早期的函授教育,到借助广播电视多媒体进行的远程教育,人类的学习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几年来,“在B站学习”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弹幕网站为视频学习提供了更多丰富的内容与可能性。
哔哩哔哩弹幕网(以下简称B站)是国内最早的弹幕视频网站之一,有各自特长的up主们在B站分享知识经验,人们不需要缴纳昂贵的学费就可以在网站上获得许多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本文将具有“个体出镜”、“分享知识经验、“专注某一特定领域”这几个特征的创作者界定为“个人学习类up主”。并以B站部分“个人学习类学习up主”作為研究对象,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个体知识传播方式与变化。
二、个体知识传播动机
b站学习类up主传播动机呈现出以内在动机为主,多种动机结合的结构。主要包括社交性动机、自我满足性动机和娱乐性动机。
部分up主以社交为动机进行知识传播活动。他们通过在社群中分享知识和信息,收获来自于社群的归属感。在有着浓厚亚文化社群氛围的B 站里,知识传播这一活动也被打上了“归属感”的烙印。还有一些up主认为做学习类up主,是一件能够带来自我提升、获得成就感的事。无论是自己产出内容或是回应粉丝需求,都是一件能够“督促自己学习进步的过程”。这种自我满足建立在自我效能和粉丝回馈的基础之上,它促使up主不断生产出知识传播内容。满足娱乐性也是动机之一。面对严肃的“知识传播活动”,up主们多消解了学术或知识的严肃性,把“主题之重”和“形式之轻”结合起来,希望带给观众更为轻松的体验。正如up主“小龟的名字是只豹”提到:“对我来说做视频算是一种消遣方式,生活的调剂品吧。”
三、知识传播内容:从个人经验到公共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学习类up主的视频内容往往是具有“通识性”的方法技巧总结,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深度知识分享并不常见。他们将自己的经历或职业作为内容产出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一种“谈心式”的亲近方式与粉丝进行分享。
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了“隐性知识”这个概念,他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而显性知识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传统教育领域主要以显性存在的公共知识传播为主,而在up主们所分享的内容中,则侧重隐性存在的个人经验。如up主“是你们的康康”的视频中,有揭示校园和职场人际交往方法技巧的“宿舍生存指南”“面试生存指南”等系列,也有诸如“暑假超车计划”“如何走出迷茫”等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建议和心理调节方法分享。
新媒体时代,由于“媒介赋权”,人人都可以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在B站这种新型媒介之中,up主们能够将隐性的“个人经验”转变为显性的“公共知识”,知识传播的内容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丰富。
四、知识传播方式:被娱乐化的学习
B站up主们的视频内容另一个特点在于,他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传统的专业知识进行再构。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播,从而消解了知识与娱乐的界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每一个过程对学习行为的最终完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B站这样仍主要以点击率和曝光度为平台逻辑的网站中,最为重要的是注意过程。为了完成这一过程,up主必须选择恰当的“示范刺激物”,来促使观众进入学习。
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许多up主选择了流行文化作为“示范刺激物”。例如up主“Ella教美语”曾投稿的一个视频,内容为描述电影明星Timothee Chalamet,来教学如何用英语称赞一个人物。在视频内容中融合网络热点和流行文化,既是一种增加自媒体曝光的商业化策略,又是兴趣话题拉近与独立社交圈层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此外,up主们对于视频画面的技术性处理,如音乐声效,关键词摘录以及一些知识符号的添加,都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进行重构。观众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知识,知识传播过程成为了一个娱乐化的过程。
五、结论
需要看到的是,在B站进行知识传播的人群多为青年一代,B站独特的亚文化圈层氛围和社群粘合度,满足了传播者的心理需求,并且刺激着内容生产创新和通俗化。虽然这种学习的形式仍是以娱乐化为主的,但总体来说,个体利用弹幕网站进行知识传播的行为,有助于赋予知识信息以更多的表意空间。这种方式展现了年轻的自媒体在知识传播领域上所独有的动力和发展前景,也应该在网络知识传播领域得到进一步的鼓励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英)波兰尼.个人知识[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83
[2](美)阿尔波特·班杜拉著:陈欣银、李伯黍译.社会学习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3]萨义德. 知识分子论[M]. 2013.
[4]夏颖. 真人秀节目的知识传播与再生产——论《咱们穿越吧》的创新策略[J]. 新闻界(22):55-59.
[5]李质洁. 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播机制与特点——以维基百科为例[J]. 青年记者, 2014(14):65.
[6]姜晓玮.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的短期来华研修项目研究[D]. 2019
作者简介:胡炜莘(1999-),女,籍贯:四川成都,民族:满族,职称:无,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