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至1937年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的发展
2016-12-12周姝祺
摘要:红军标语作为主要有红军部队书写的一种宣传手段,其发展与传播者即红军宣传队的建设密不可分1927年,红军宣传工作仍处于萌芽时期。宣传部队尚未正式形成,宣传工作十分混乱。缺少明确的宣传纪律约束,整体政治素养不高;宣传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传播功效薄弱。1929年古田会议后,红军宣传工作进入发展期。此时红军宣传队伍正式成立,宣传工作走上正轨。党开始对宣传员展开政治培训工作;宣传内容走向多方面,涉及不同的受众群体;宣传形式也逐步丰富;此时,红军标语传播功效体现出来。党通过颁布多份文件,对宣传工作进行进一步规范,宣传工作走向理论化。
关键词:红军标语 红军部队 炎陵县 传播者
湖南省炎陵县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是我国现存红军标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地区。通过对标语的实地调研,共搜集有273条标语,其中大部分均由红军部队书写,留下来近百支部队的番号。红军标语在炎陵县从被误读、不被人民群众相信到发挥良好的革命宣传作用,产生鲜明的传播功效,和红军宣传部队的建立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一、宣传工作萌芽期 宣传工作混乱
炎陵县红军标语时间跨度主要是以1927年三湾改编到1937年长征结束这十年的时间,早期对标语宣传虽有重视,但是缺少切实可效的方法辅助。
1928年10月,在湘赣边界各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中,毛泽东专门提出要对宣传工作进行重视,提出“过去边界各县的党,太没有注意宣传工作,妄以为只要几支枪就可以打出一个天下,不知道共产党是要在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但是由于革命条件的艰苦,经济环境恶劣,红军部队力量不足,虽有对宣传工作出台了多份指导意见,但是缺乏贯彻落实,宣传技术落后。
(一)宣传队伍不健全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成立之初就把宣传队正式编入了部队的建制。但是这些宣传队伍十分少,每个大队多的有三支宣传队伍,少的只有一支甚至一支也没有。为了凑齐宣传队伍,对宣传员的成分没有进行考量。俘虏兵、伙夫马夫、吃鸦片的等各类人都有,“宣传队简直成了收容所,完全不能执行他的任务了。”这样的宣传队伍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便开始书写标语,不仅不被人民群众信任,而且还受人排斥。“闲杂人”“卖假膏药的”就是一般人送给宣传员的称号。
宣传部队之所以初期发展不健全,根本在于红军人数的严重不足。红军经过多次战役到达井冈山之初,整个红军部队的人数已经大大削减,除去主要的战斗人员,负责宣传工作的士兵难以凑齐,只能从别的地方抽调补充,而这也导致宣传员的成分太差。人数的不足、素质的不够直接导致此阶段红军标语书写较少,传播效果不佳,不仅没能动员广泛的人民群众加入红军,反而起到了负面效果。
(二)宣传形式、内容单一
通过对炎陵县现存标语研究发现,当时的红军标语宣传形式上主要停留在墙体标语上,对于传单、壁画、歌谣、化装、口头直接宣传等其他形式比较少;在内容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土豪的批判,鼓动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经济类、政治类、军事类都占据较大比重,但是宣传移风易俗等关心百姓日常生活类标语十分少。
根据对红军标语博物馆保存的有具体时间可考的标语进行分类统计,可以看出在1927年-1929年红军宣传工作萌芽期,红军标语主要是以经济类、政治类和军事类标语为主,都基本占据宣传内容的30%左右,而日常生活类仅为4.4%。
根据数据可以推测,当时党所处环境十分艰难,宣传工作的核心是需要最大范围的鼓动百姓拥护红军,拥护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群众思想上的教化并未引起重视。经济上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经济政策,给予受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几千年的老百姓最直接的受益,刺激他们加入红军队伍当中,并和鼓动群众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红军的政治性和军事性标语相配合。但是这些标语的内容都十分粗糙、简单。经济类基本都是鼓励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政治类多是“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些空泛标语,缺少对党的政治纲领的宣传,没有实际内容,军事类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宣传环境下,宣传功效并不明显,直到1929年古田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出台后,红军的宣传工作才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二、《古田会议决议》 宣传工作发展
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这次会议对之前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并提出具体纠正路线,一支专门化的宣传队伍正式建立起来。
在宣传形式方面,革命歌谣也开始出现。为配合当时开展热烈的中村乡插牌分田运动,宣传土地革命运动的歌谣纷纷创造出来,这些歌谣字数较少,成对称式结构,语言轻快活泼,朗朗上口,在工农群体中口头传播的十分迅速,和标语的文字传播相结合,共同推动了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另外,壁画、邮政标语、石刻标语、竹板标语等多种类型标语也开始出现。
在宣传内容方面,日常生活类标语有了明显的增长,如:“铲除封建余孽,达到婚姻包办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要平等、要自由”等宣传移风易俗的标语;政治类、军事类标语开始有了针对性,出现了宣传政治纲领性标语。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在古田会议后,经济类标语比重已下降至22.4%,而政治类、军事类较上一阶段比例略有上升,最明显的是日常生活类标语,已上升至12.1%,表明此时红军宣传的中心虽仍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但更关心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宣传新思想。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和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红军标语开始注重宣传苏维埃政府的中心工作,并宣传《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纲领性文件;军事上在这一时期活跃在湘赣苏区的部队主要有红五军、红七军、红八军以及省军区下辖的地方武装,配合反“围剿”斗争,宣传扩大红军,保卫土地革命成果;宣传对白军士兵的政策,分化瓦解敌军。尤其在针对白军的宣传标语上,出现了《告白军士兵书》,言辞恳切的表达出对白军的善意,使敌军的力量转换成自己的力量。
三、红军标语宣传工作的理论化
古田会议后,党对宣传工作并没有放松,各部队通过开展政治培训班等,培养了大批的宣传干部,提高了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并连续颁布多份文件,对宣传工作进一步进行规范,使宣传工作走向理论化。
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前夕,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对每个乡政府、每个公会和每个士兵都发布了《宣传动员令》,动员广泛组织标语宣传;第二次反“围剿”时,江西省赤色总工会继续颁布《宣传动员令》;1931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治部出版《火炉》第二期,强调要在各地方的墙壁上,写满煽动敌方士兵的标语;1932年6月《宣传鼓动工作决议》提出要组织壁画队,有技术性的写上一些目前的中心口号;1932年7月《中共湘赣省委关于宣传工作的报告》指出要“多用石灰土红涂写墙壁与画报等”,“对白军方面则厉行河流宣传用木板写标语沿水流于白区去……此外与赤白交界地放孔明灯,内面写些标语口号。”通过多份文件的出台,宣传工作逐渐上升至理论化的高度,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实践。
伴随着红军宣传部队的一步步建立、发展、成熟,红军宣传标语也不断完善,使标语作为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在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纲领,发动群众斗争,打土豪分田地以及宣传移风易俗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湖南省炎陵县的红军标语,不仅在当时对炎陵县本身产生了良好的传播功效,而且还为随后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红军标语宣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标语在长征路程中充当了宣传前锋的角色。通过现存的红军标语我们还能够清晰的看到标语的发展的轨迹,是研究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历史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井冈山干部学院.苏区红色标语[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周姝祺,本科,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