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化设计视角解读《旅行青蛙》成功原因
2020-07-09曹薇
曹薇
摘 要 2018年1月,《旅行青蛙》一经上市就迅速走红。这款缺少互动、限制人机交流、看似无聊、枯燥的游戏引发了一波久久不停息的“养蛙”风潮。究其成功的原因,其在情感化设计方面的措施起到了极大的正面作用。此款游戏蕴含的“孤独感”“佛系”“慢生活”“云淡风轻”等因素激发了当代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关键词 情感化设计;旅行青蛙;设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9-0094-02
1 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的含义是指目的在于触发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感反应的设计。它的目标在于让产品和用户建立情感层面的联系。情感化设计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1)本能水平。最直观的美,即视觉上、听觉上、触觉上等给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否符合用户的喜好,越是符合用户本能水平思维的设计,越能获得用户的接受与好感。
2)行为水平。最直观的感受能否得到延续,能否进一步获得用户的认可和好感取决于产品的性能与效用,易懂性、可用性、流畅交互等。
3)反思水平。构建产品与用户之间长期的、内在的、积极的联系与情感共鸣,可以让用户对产品形成认知、认可,培养用户忠诚度。
2 基于情感化设计分析《旅行青蛙》
2.1 《旅行青蛙》简介
2018年1月,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休闲游戏推出并迅速走红,受到了广大拥戴“佛系”文化的青年玩家的欢迎。《旅行青蛙》顾名思义,游戏的主角是一只呆萌的小青蛙,小青蛙独自居住在一个陈设简单,布置有序的小屋里,屋子外面的院子里种着三叶草,三叶草是购买小青蛙日常生活用品的道具。小青蛙常常在家中独自写日记、或者拿着刀削木头、在床上看书、有时还会出去旅行,旅行时偶尔寄回来的明信片中会出现和其他动物伙伴的合影,家里有时还会有小青蛙的邻居来串门。该游戏设定于以往的养殖类游戏不同,小青蛙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长大,也并不会与主人进行过多的互动,游戏中更多的是玩家单方面的情感输出。
2.2 情感化设计分析
1)本能水平。《旅行青蛙》的受众多为年轻人,从视觉上来看,简单的线条,轻松的手绘画风,小清新的画面配色,都是当下年轻人最为喜爱的风格。小青蛙的形象设计不仅具有明显的辨识度,极简的视觉体验在移动端的呈现也是非常舒服的。除此之外,呆萌但又略显严肃的形象和小青蛙说走就走、从不商量,略显“叛逆”的性格,即使在极简的场景设置中,对于用户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行为水平。《旅行青蛙》的场景和环节设置都非常简单,画面构成简洁,游戏目标也非常明确。玩家只需要搜集家门口长出的幸运草,帮小青蛙准备好旅行用的东西。剩下的时间,就是看着蛙儿子自己独自生活,进行着一系列主人难以预料的日常活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床看书、什么时候想写信、什么时候削木头,主人们都无法预测,但这一切就是小青蛙的全部生活,小青蛙随机进行它的日常,玩家唯一能够期待的就是外出旅游的蛙儿子什么时候会想起来回家,什么时候蛙儿子会拿着自己准备好的物品出门旅行,什么时候能寄旅行时的明信片回家,告诉自己它旅行时遇见了什么朋友。玩家在游戏中,操作简单,但是不确定性却很强,游戏规则容易理解,结果却不容易被预测。小青蛙看书时安静严肃,但却可以给玩家无限的想象空间,想象青蛙在看什么书,是什么内容可以让小青蛙如此耐心等等。小青蛙磨刀、吃饭、写信时,具体的目的和内容玩家也不得而知,在这样的不确定环境中反而能够激发玩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能引发玩家在其他社交平台上与他人进行养蛙心得体会的交流。因此《旅行青蛙》在行为水平上,产品的性能与效用,易懂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3)反思水平。(1)青年佛系文化盛行之时的成功案例。《旅行青蛙》的爆红,并非偶然。它在2018年年初,人们处于年假时较为空闲的时间点推出市场,当时“佛系”文化正当热潮,也对其营销效果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2017年年底“佛系”成为网络热词, 很大一部分青年人都给自己贴上了“佛系”的标签。在这个忙于社交、节奏紧凑的时代,“佛系”青年们忙于维护复杂的人际关系,为工作和学习到处奔忙,身心俱疲。面对互联网时代下庞大的信息量,年轻一代的人以“佛系”文化,安慰自身,期盼在忙碌、焦躁的狀态中,寻求一丝冷静和从容。《旅行青蛙》的游戏情节发生先后顺序不受玩家控制,小青蛙所有行动的时间地点都随心所欲,这正是“佛系”生活的真实再现。有时玩家长期不登录游戏,无暇顾及自己养的小青蛙时,青蛙也并不会发生任何意外,小青蛙永远有自己的生活,不会因为主人的过度关心而变得与主人亲近,也不会因为主人的过度放任而与主人变得更加疏远。如此的游戏设定,让一切“佛系”玩家体会到了“佛系”游戏的真实感受。(2)无限放大的自由无拘束直击当代年轻人的内心。互联网时代下的年轻一代,对于自由和无拘束生活的追求愈加迫切。不想被安排学习,不想被安排工作,不想被安排相亲,不想被指导评判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旅行青蛙》玩家全程都无法干涉自己的青蛙去做什么事情,玩家能做的就是为青蛙准备好生活必需品,至于青蛙究竟想要如何生活,全凭青蛙的自主选择。作为游戏主角的青蛙的生活状态,就好像是年轻一代所追求的那样,无拘束,无忧愁,不紧张,不骄躁。玩家可以为自己青蛙起名字,可以为自己青蛙准备行囊,可以收到青蛙旅途中寄回的明信片,可以接待青蛙的朋友邻居……这里的一切玩家虽然无权干涉,但却可以因为未知的结局而充满期待。在养殖自己的青蛙时,玩家往往会因为小青蛙的无拘无束、我行我素而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对于小青蛙的宠溺之情,也不过是每位玩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时的那份无奈和对小青蛙实践自由的崇拜之情。(3)浓烈的孤独感使用户产生共鸣。或独自站在水流湍急的河边发呆,或一个人站在山顶眺望远方,或偶遇小松鼠一起分享坚果,小青蛙一个人背上行囊远行,你甚至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开,只是会突然收到他沿途拍下的明信片,邀请你分享他的旅程。旅行青蛙在用一种近乎唯美的方式,将年轻人的孤独感分毫不差地表达出来。这种“孤独”是一种生于闹市中的孤独,这样的“孤寂”更能催生出所谓的“孤独经济”。现实的压力加重了现代年轻人的孤独感,即使身处繁华的都市,也难以排解他们内心的孤独感, 他们需要“消费孤独”达到情感宣泄。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把自己对于生活各类需求,寄托在自己的蛙儿子身上。蛙儿子在旅途中遇到了朋友,主人会感到欣慰,因为主人也有社交的渴望;蛙儿子在家中写信,主人会想起自己很久都未联系的朋友和伙伴,因为主人也有牵挂思念的人;蛙儿子外出旅游很久不回家,主人便会想到自己也好久没有回家看望家中的父母,因为主人也是独居在外的游子……青蛙的每一次成长,都是主人的成长,养大了小青蛙,更是养大了身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3 结语
《旅行青蛙》的热潮不仅是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新型传播方式的实践,同时也是对现代受众心理和传播时机精准把握的体现。无论是新年之际这个传播时机的选择,还是对于当代年轻人心理特征的把握,《旅行青蛙》拿捏得都十分准确。但是由于其自身盈利模式不够完善,再加上盗版软件盛行,《旅行青蛙》的热度并没有持续非常长的时间。但是它依然体现了,对于受众情感诉求的探索,是产品设计与营销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体凤.从“旅行青蛙”透视“佛系青年”的社会心态[J].视听,2018(7):156-157.
[2]刘思瑶.传播学视角解读《旅行青蛙》热潮[J].今传媒,2018,26(5):121-122.
[3]张纪越.手机游戏中交互界面设计的情感化体验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1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