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光祈学术活动的传播学意义

2020-07-09田川流

音乐探索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播学

摘 要: 王光祈不仅是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文化及其比较音乐研究的开创者,而且是现代艺术传播的先行者。他从音乐文化及其他相关学术研究切入,探索中国与德国乃至欧洲之间沟通和相互传播的路径,以求相互汲取各自长处,达到互渗互融的效应。其传播,彰显双向传播的基本特征,突出跨界传播的重要特点,推进比较意义上的信息增殖与传播,聚焦不同地域艺术传统的相互汲取与兼容并蓄,强化人文精神的渗透与传扬。其学术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启示人们国际间的艺术传播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振兴与发展,推进艺术传播需要具有世界意识,艺术传播需以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中心。

关键词:王光祈;传播学;中德交流;音乐传播价值

中图分类号: J6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20)02 - 0029 - 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2.004

为人类认识自身并推进其发展的需要,不同区域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通显得尤其重要,在互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既看到宽广的世界,同时又直观自身。而在其间,文化及艺术的传播尤为突出。早在20世纪初期,基于中国学人认知世界的需求,一些早期文化交流的倡导者身体力行,为传播各民族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付出艰辛的努力。王光祈正是一位现代文化传播的先行者。在他一生音乐学研究与相关学术活动中,不仅表现出对中国和西方音乐文化研究的极高造诣,以及作为亚洲比较音乐学研究的第一人,在中西音乐历史及理论研究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且在为推进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方面也呈现突出的成就,在其十几年的学术活动历程中,充分体现出现代传播学意义。他在国际文化传播领域的实践及其价值,至今依然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一、王光祈学术传播活动的基本性质

王光祈从事艺术及学术传播,是以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入传播与相互借鉴为旨归,这是不同国度及其民族之间推进文化传播的基本目标。20世纪前叶,中西间文化和艺术的交流甚少,王光祈锲而不舍,孤身从事中德音乐文化的深入探索及两国之间的交流活动,著述丰硕,是我国近现代致力于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第一人。

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而艺术传播,则是将艺术信息予以广泛播扬、并使受众接受的过程。艺术的交流是不同区域之间实现沟通和相互了解的重要载体,在人类文化史上,以艺术作为文化交流的切入点,通常可以取得显著的效应。王光祈对此深有察悟,他从音乐文化研究切入,直接探求中德两国之间实现文化沟通和传播的可能性,以求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相互汲取长处,达到互通互补、互渗互融的效应。

艺术具有极强的跨民族跨地域特征,常常可以成为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先声,甚至能够化解某些方面的民族对立与抗争,起到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作用。艺术可以跨越语言文字等障碍,在对一些形式美感的追求和表现中,各民族均呈现出相近似的特点,而在艺术基本理念上,特别是在人类共同遵循的真善美的范畴中,更具有天然的认同性。艺术传播还具有功利性最小的特性。人们以艺术的传播和交流为基点,有助于人的心灵沟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获得人际间情感的和谐与共鸣。

王光祈是一位民主主义者,同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与胸襟。他对艺术传播的敏感与自觉,既得益于他自幼以来传统艺术的熏陶和知识积淀,同时又与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西方文化理论与思潮的接受和理解相关。正是基于此,令其到德国后产生极为强烈的愿望,并投身于中西艺术的研究与传播。他的学习和研究并不限于艺术,在政治、外交、社会活动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成就集中于音乐理论及音乐史的研究、交流和传播。他的选择不是偶然的,不仅出于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热爱和熟悉,更重要的是以其宏阔的文化视野及对人类精神文化衍变的敏锐洞察力,认定艺术交流与传播对人类文化进步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因而坚定地将音乐艺术做为其在德国学术研修的主要领域。正是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王光祈建构了具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工作方式,矢志不移地推进音乐的学术研究与传播,呈现出极为强盛的生命活力,引发了具有浓郁传统色彩而又不乏现代意义的传播效应。

王光祈从事文化传播的形式媒介,是以文化为基础,以艺术为契点,以音乐为重心。他敏锐地选择了音乐,正是看到了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和各民族艺术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音乐具有不可替代的交流与传播的作用。音乐艺术主要以其对声音、节奏、韵律的自由把握和驾驭,创造能够跨越民族、地域界限的,直接进入人的心灵的乐曲,从而实现情感的直接表达及宣泄,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度交流,不存在其他艺术传播中可能产生的隔膜和障碍。王光祈对中国音乐理论及音乐史的研究,主要基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同时也受到了德國音乐文化的影响。正是音乐理论与音乐史所具有的厚重文化内涵,激发起他对中国音乐文化探索的欲求,以及推进中德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强烈愿望。在以音乐为中心的文化传播中,他注重对社会群体人文情怀的培养,将音乐情感及其意义延伸到社会群体及个体间的互动中,激发两国音乐人之间的交流,并由音乐、艺术延伸到有关传受双方更为关切的人文话题,获得超越音乐的文化传播意义。

王光祈带着满腔热忱研究艺术和音乐,同时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促进中西文化传播。在国与国间的文化交流中,艺术永远是最为重要的媒介。音乐蕴含着不同民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对人类社会美好理想的向往和憧憬,以及对美好人性的永恒追求。在音乐文化活动中,人们可以无界限近距离地实现最大程度的交流。正是基于此,王光祈从音乐艺术切入,深入研究中德两个民族在各自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音乐演变轨迹,探析民族之间音乐艺术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及分别受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从中找到属于两个民族共同的甚或人类普遍拥有的文化属性,同时剖析各民族属于自身的文化特性、审美习惯、历史基因和形式特征,从异域文化中获取有益的文化元素。

二、王光祈学术传播活动的主要特点

王光祈从事艺术及学术传播的基本形态,具有鲜明的传播学特点。

(一)彰显双向传播的基本特征

传播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文化交流史上大多均呈现出双向的特点。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来说,艺术的交流大多不属于单向进入,而是双向互动,特别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活动中,由于科技尚不够发达,传播信息的指向性有一定局限,难以覆盖广阔的区域,其双向性就更为凸显。传播主体在将自身文化融入对方之时,也就同时接受了对方的影响,将获取的艺术元素与其自身艺术形态相融合,使之产生化合性反应,成为一种新的质,转化为属于本民族文化中新的样态和形式。而在其间,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双方理应是对等、互通的,但在实际上,又从来都是具有强弱之分的。大凡经济文化、科技实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其对外传播的力度便较强。反之,其传播的力度就偏弱。

王光祈在德国从事音乐史论研究的同时,将文化传播作为其研究工作的拓展。其活动方式的多元化充分表明了他从事的活动已经具有典型的传播意义。他始终坚持音乐文化传播的双向性,既将中国文化、中国音乐传播到德国,让更多德国人逐步了解中国文化,又将大量德国音乐及其文化成果融入自身学术研究之中,并及时传播到中国,让中国学者对德国音乐文化有更多的认知。其间,王光祈充分意识到双向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成为此忠实的实践者。他致力于中国与德国乃至欧洲之间音乐文化的相互传播与汲取,又深切感到中国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播的薄弱,亟待加以弥补。国内众多音乐文化工作者正是从王光祈的著述中,获得较多资源和信息,对西方特别是德国文化及音乐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二)突出跨界传播的重要特点

任何信息的形成和传播从来不是单一孤立的,艺术信息的传播更具有跨界性。其跨界,可以是地域的概念,也可以是专业与学科的概念。其跨界的形成,对于艺术信息更为广泛和有效的传播有积极的意义。王光祈音乐研究所显现的跨界,既是跨国度、跨民族的,也是跨文化形态的;既是跨艺术类别的,通过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跨越,探索其音乐特质,也是跨学科的,借助于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支撑,强化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在各民族不同类别艺术发展史上,这些的相互交融与影响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促进各门类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得益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淀和影响,王光祈在其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研究中,始终融合文学、戏剧、舞蹈等文化艺术门类,特别是在对中国传统音乐衍变的探析中,坚持与不同艺术门类的衔接、贯通,形成音乐研究与综合研究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跨界态势。

跨地域、跨民族传播活动的开展,是促进艺术传播的基础,它是以对不同民族的关注和相互汲取为基点的。王光祈在德国求知若渴地熟悉和研究德国与欧洲文化,同时将传播中国文化作为重要的使命。为了推进艺术传播的进程,王光祈以其不懈的努力,感召和吸纳更多友人参与中德文化的传播活动。在这些人中,既有音乐界的同事与朋友,也有其他文化界友人,逐渐形成了一种群体性、链接性的传播态势。与之同时,王光祈也与远在国内的众多知识界友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请他们协助翻译出版著作、论文,协同其推进中德文化传播活动的双向运行。

(三)推进比较意义上的信息增殖与传播

为增进艺术传播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需要在跨界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域间艺术信息作比较性研究,使之在传播中获得最大的信息增殖。面对大量信息的芜杂、凌乱和无序,必须加以科学的梳理和筛选,同时对各种不同类别的艺术信息作交叉和比较研究,这是辨析其信息价值高下的重要途径。各国艺术的发展既需要对自身传统艺术的筛选及涵育,又需要对他域艺术的汲取和比较,使之在相互碰撞和对比中获得内在艺术构成的裂变,以及艺术信息的增殖和价值的提升。留德十余年,王光祈的研究分别涉及比较音乐学、音乐史学、律学、乐器学、音乐美学、音响物理学、作曲理论等领域。在如此宏阔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对于这样一位孤身在异域工作的人来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王光祈的大量著述中,均可看到比较研究方法的渗入。中德两国,乃至中国与更多国家的音乐文化中往往具有内在的相通性,令人看到不同民族之间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对艺术美学追求的同一性。正因为此,他深深察悟到人类艺术衍变的基本属性与客观规律,同时也敏锐地洞察到民族艺术间的种种差异,以及相互汲取有益元素、取长补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他的研究成果逐步引起德国同行的关注和肯定,尤其是独具一格的东方与中国音乐的特质,引发了德国同行们浓郁的兴趣。中国的音乐文化开始走向德国学术界,更多人士从王光祈的研究中了解中国艺术,进而在比较学的态势下,促使两国音乐文化研究的相互索取和兼容并蓄,以及音乐艺术内涵及其价值的不断提升。

(四)聚焦艺术信息研究与传播的互动

艺术的学术研究与传播从来就是一个整体。其学术研究是将大量属于芜杂的信息加以筛选、整合、处理,以及科学辨析,使之成为更有价值的信息源。而传播则是将其科学的信息播扬于更广泛的区域和人群中,实现更大的价值。二者既是链接,也是互动的关系。没有研究的深化,便没有科学的信息源;没有有效的传播,便无从获得信息的增殖和价值实现。学术研究可以推进传播功能的增强,传播也可以反馈研究,促使研究者适时调整研究的方向和力度。

王光祈作为一位音乐史论的研究者,其研究是缜密、严谨的。他重视文献学方法,运用大量文献史料,对中国古代音律,即十二律的产生予以深入剖析。他从声学形态的分析以及律制传统等方面切入,将中国的五声调式体系、欧洲大小调式体系、波斯-阿拉伯四分之三调式体系加以比较,探索中西各自的特点,探寻其同一性和差异性。同时,他也是一个传播者,在传播中努力起到一个“把关人”的作用。他十分重视史料的真实性和确切性,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对已经出现在传播活动中的东西方音乐信息予以考察,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讯息”的论断,即指“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在王光祈生活的20世纪初期,他已深知讯息或信息传达方式及其传播媒介与渠道的重要性,对于已完成的著述,他审慎地作出决定,其研究成果或在德国发表,或寄回国内发表,二者呈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他将作品大部分寄回中国出版和刊发,主要目的在于将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实现较广泛的传播。这些作為对中国音乐史、音乐理论的研究著述,虽然是将中国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但同时也融入了西方理论家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将其在中国刊发,更增大了它的传播的价值。

(五)强化人文精神的渗透与传扬

艺术传播作为审美经验共享的体现,不仅使艺术形态本身融入浓郁的人文精神和意味,同时也为传播提供了实施人文关怀的方式。作为艺术研究者、传播者,不仅应当注重艺术或音乐研究本身应如何倾注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表达,更应当考量如何将这些充溢着音乐特质和人文意义的研究成果传播于更广泛的区域,与更多研究者和受众获得心灵的沟通与共鸣。王光祈正是这样去做的。在他的研究中,始终将正在承受深重苦难的祖国铭刻心底,同时又将目光注视着更广阔的世界,特别是德国乃至欧洲的状况与发展,令其感怀于心。同时,他还将其视野延伸于更广泛的人文学科领域,关注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使其音乐研究融入丰富的人文元素,为中德音乐文化传播与价值实现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传播可以使社会个体在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社会群体,艺术活动也是如此,只有经过大量的艺术交流与不同维度的艺术传播活动的开展,方能实现艺术价值最大化,也只有使参与者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才能使其经验得到共享、情感获得交流,并形成共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以丰富的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艺术产品及其研究成果,才能具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王光祈不仅在其大量音乐研究著述中深蕴着与祖国历史和现实命运息息相关的情结,以及对艺术与人的生命和生存状况内在连接的关切,同时他还时常撰写政论、社会评述类文章,以充分表达自身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密切关注。在大量论述中,可以充分洞察其博大的胸襟和致力于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理想。通过王光祈的努力,中国音乐开始在德国乃至西方逐步具有了稳定的、较高的学术地位。从近年来德国学界对王光祈故居的保护以及王光祈学术研究中心的建立,还有2017年为王光祈举行的纪念活动,足可看到德国政府、民众及其音乐界对他的敬仰和尊重,这是王光祈以其自身的贡献和人格魅力,为中国赢得的荣耀。

三、王光祈学术传播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王光祈的艺术及学术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世界已经进入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更需要充分认识王光祈从事学术传播所彰显的价值。他的理论与实践, 充分显现了其所具有的宏观意识和学术精神,包括其恪守与秉承的原则和理念,至今仍具有积极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振兴与发展

王光祈从事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本民族的文化振兴。在推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王光祈始终坚守和向往一个目标,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兴。在追求和践行这一目标中,他的信念矢志不移,这与他青年时代在国内参与革命活动的社会理想一脉相承。而他以音乐研究与交流的形式投身于文化传播,更是应和了当代学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箴言。在这一文化传播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分歧都显得极其狭隘。各民族均具有自身的长处,拥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这些文化都凝结着该民族的历史基因与民族精神,不同的艺术传统,均是各民族赖以传承与坚守本民族审美及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任何情况下,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均应坚定信念,仰人鼻息、崇洋媚外是没有骨气的,夜郎自大、敝帚自珍也是没有前途的。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就应当既坚持对自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对一些不够优秀的文化样式予以甄别,而对那些属于糟粕的文化则应理直气壮地加以摈弃;面对国外传统文化中优秀之处理应加以研究和借鉴,而对其间负面的文化,则必须拒斥。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其理念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度认知,没有正确、科学的辨析与判断,就无从认识自身文化的优劣。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其研究和传播均须持有科学的、理性的把握尺度。王光祈在中德、中欧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和传播中,正是秉持了这样的理念。在他生活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尚未得到有效的开掘、整理与研究,更未获得很好的传播,音乐文化更是如此。充分借重西方的研究方法、理论工具以及文化资源,用来推进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化研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积极展开中德、中欧音乐文化的多领域、多层次比较,开掘和认识中国音乐史和音乐理论中具有价值的内涵,则显现出良性、科学的方法论意义;而通过发表、出版、会议交流等各种方式,将中德、中欧音乐文化做互动式传导,更具有了传播学意义。正是在这样的平台和基础上,王光祈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文化苦旅,实现了开拓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宿愿,同时也获得了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成就。

(二)推进艺术传播需要具有世界意识

艺术乃至文化的传播,从来都是跨国家跨区域的,艺术研究者和传播者应当具有前瞻性的世界意识,即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平台,俯瞰和洞察相关文化的发展态势,形成对宏观文化及艺术的科学把握。在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坚持世界意识,首先,应以艺术与科学的国际性为基准,各民族优秀的艺术不仅属于各自民族,同时也属于世界,是人类的瑰宝,无论任何时代,人们对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及艺术资源都应当极为珍重,共同传承;其次,应以民族间的相互尊重为前提,在艺术价值的认知与艺术传统的洞察中,需坚守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和谐共处,既不应因其国力的强弱来判定其艺术的地位,更不应由此生成在研究和传播中的偏颇与双重标准;又次,应以国家之间的互利互惠为原则,在艺术传播中,须通过不懈努力,促进不同特质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推进各国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深化与创新,达到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提高的目标。

世界文化传播史,基本呈现为文化的正向流通,即在各种力量推动下,实现积极的流通。然而,当世界呈现出强势和弱势力量的差异与对峙时,拥有强势的国家和居于弱势的国家在实施相互文化传播时,其份量是不对等的,通常是那些拥有强势的国家和民族占据了传播的主动权,具有更大的话语权,而弱势的国家则常常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强势国家对弱势国家的文化输出大大高于弱势国家对强势国家的文化输出。正是由于这种不对等,弱势国家的人们在从事文化交流中会处处遇到障碍,忍受更多的歧视和冷漠,甚至屈辱。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有过长期的辉煌,而在近几百年来则呈逐渐衰落之势,时至王光祈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化基本处于历史的底端。国家的强盛与否,往往成为该国公民在从事交流活动中的地位高下及其是否受到公正的待遇。正是在这种情境下,王光祈坚守民族气节和国家尊严,恪守科学研究的理性原則与规范,不仅推出累累成果,而且以其真诚和执著,赢得了德国民众和音乐界人士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从他的学术建树及其精神境界认识了远在东方的中国。

(三)以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中心

“媒介即人的延伸”  ,是麦克卢汉的另一重要观点。王光祈所处时代,文字印刷媒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虽然其功能不具备今天这样的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连接,但在当时,这种以文字为重要媒介的传播方式,已经能够以其较快的传播速度和效果大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世界拉得较近了。与之同时,也就促使人的能力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得以增长和延伸。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的概念,之后马克思又在《资本论》中进一步阐发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出建设人类理想社会的价值与目标。这对音乐及其艺术传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包含审美的内涵,即人的审美意识观念与人的审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拓展。人的精神的健全、理性思维能力与审美思维的协同,均属于人的精神能力的构成,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具有健全、健康的审美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只有积极掌握世界上更广泛的艺术知识,人们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知识体系,创造出属于世界的艺术成果,也才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推动大众审美能力的普遍提高。

艺术在深层机制方面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可以使社会个体充分参与到审美经验的共享中,突破社会个体间的沟通屏障。艺术的传播本质也决定了艺术活动须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不仅包含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接受者等参与艺术活动的个体,更包含了他们双向沟通及深度介入经验的过程,而艺术的价值也正是在传播与交流活动中得以体现。创作者通过艺术作品的传播,将其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及其审美形式的创新予以表现,艺术接受者在欣赏并理解艺术作品的同时,也通过与创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形成共鸣,从而转换为个人意念,以此形成交互式传播和经验共享。艺术相比其他社会活动的传播更为自由,受到的限制也相对较少。虽然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接受者会受到自然环境、社会阶层、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艺术活动为传播参与者提供了较为宽松自由的沟通平台,使得思想交流和情绪感染更加广泛。

在王光祈的音乐传播中活动,艺术研究与传播呈现为积极的交互关系,不仅将艺术史及其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密切联系起来,而且使传播融入浓郁的人文内涵,形成特有的艺术传播价值理念。他以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视域去分析解读艺术,关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个体与个性,重视媒体对人类交流活动所产生的价值意义。在传播中,艺术不仅面向社会个体,令更多的人共享审美经验,而且通过艺术内涵的传达,使其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群体交流活动,生成更高的价值。

结 语

当代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艺术的国际传播已经十分普泛和迅捷,东西方文化及其艺术传播达到相当深入的程度,传播方式和特性也出现很大变化。但是,王光祈从事的学术研究与活动仍具有重要价值,包括其传播理念、形式特征、传播方式、传播原则等,依然对当代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当下大数据提供海量的信息,尚不能代替国际传播中文化内涵及其精神底蕴的深拓和把握。无论何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均需要依托宽阔的平台和高远的视野,强化富有精神深度的传播活动,唯此方可有助于增进中国文化艺术的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和地位。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收稿日期:2019-12-30

作者简介:田川流(1953— ),男,博士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南京藝术学院特聘教授,四川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山东济南 250014)。

猜你喜欢

传播学
传播学视域下学术期刊封面文化符号图像选择及改进策略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影视传播学视野下的传播符号
传播学视角下基于微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
传播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与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