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2020-07-09曾海玲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福田区公开课专业

曾海玲

一说到专业成长,很多人条件反射般地会联想到职业倦怠。2018年12月,我在北京参加学习期间,有幸参加了一场教育私董会。会上,主持人首先让我们与会的30余人写下自己当下最想解决的具体问题,提交之后,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投票,投票的结果就是“职业倦怠”。交流时,与会者列举了种种现象:不愿意参加学习,不愿意讲公开课,区里比赛不报名,学习时喜欢坐在后面玩手机,除自己班上的教学工作以外其他工作都不愿接受,毕业以后几乎不读跟专业相关的书,也很少写论文,只是按部就班地教好自己那门课,或者是做好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就够了,其余的事与“我”无关……由此可见,职业倦怠已经不是个性的问题,而是共性的问题,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根本问题。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必然是复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了弯路。比如,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挂在墙上当摆设,大会小会强调、灌输,甚至用道德绑架;又比如,把教师专业成长等同于请几个专家来开讲座,用一刀切的简单评价来衡量教师的工作;等等。那么,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曾经和同事就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做过一个较大规模的调查,在国内选了一批公认的优秀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汇总调查后的结果,让人很意外——绝大部分优秀教师将“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书籍”列为自己成长的三要素。彼时,我也回顾了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认同这个观点。下文,我就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一谈这其中的过程与体会。

一、关键人物

1. 为我播下理想种子的启蒙老师

时隔30多年,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小学时的一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在听我朗读课文之后,这样对我说:“你读书读得很有感情,发音也很标准,将来长大了,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正是这番激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理想的种子。从此以后,我爱上了朗读,爱上了语文,以至于后来在师范学校时,为了纠正自己的发音,我规定自己每天读10页,直到把1021页新华词典全部读完。此外,每天早晚我坚持读报,空余时间还深入琢磨朗诵的艺术。

步入工作岗位后,我两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均达到了一级乙等,三次带领学生参加区经典诗文大赛都获得了特等奖。直到现在,对朗诵的热爱仍然深入我的骨髓。2015年我和我的学生合诵的诗歌《中国话》获得福田区第一名,我还把自己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实践与思考写成论文《以音乐的形式行走于朗读天地》发表在《教育科研论坛》上。回想起来,正是启蒙老师的那番激励,让我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夯实了我的专业基础,这段经历也让我懂得了,在幼小的心灵播下理想和希望的种子是何等重要。

2.带我走上科研之路的专家导师

在深圳福田,影响我专业行走方向的是在陈金才特级教师工作室学习的那几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当时陈校长让我们制订的个人成长规划。那段时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周四工作室都准时聚集,或学习,或研讨,每一次都有明确的专题,每一次都有具体的收获。在陈校长的指导下,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如《小学生专题习作研究》《在普通班级培养超常学生的研究》《转变教与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等。陈校长的专业高度和他做学问的态度,对我后来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他让我真正懂得了课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17所学校,共有40多个人。我也像当年陈校长带领我们一样,带领着这群小伙伴,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给他们具体的问题驱动,以小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共同体,对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我都要求他们去用SWORT等工具来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明确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各自的特点制订自己的成长规划。

分享这些故事,一方面是感恩,是传承,更重要的是,我想说:正因为我的身边有了一些像陈校长这样有智慧、有担当、有情怀、有底蕴的前辈无私给予引领,才让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幸遇到或是主动找到前行的引路人,我们的成长速度、专业高度一定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速度和风景。

二、关键事情

1. 在公开课中磨砺专业功底

参加工作以来,我曾面向全校各科教师,面向所有教学班进行现场直播课,在“福田区语文备课会”上课,在“转变教与学方式现场会”上课,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交流团讲课,在全国“差异教学”课题组、“全国著名小学办学成果展”讲课……

尽管当前不少人诟病公开课有作秀的成分,但从某个角度来说,我正是从一堂堂公开课中磨炼出来的。1999年,为了备战我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每天晚上都会仔细地琢磨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地揣摩学生的学情,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修改教学设计,从学校语文组听课打磨,到请专家来校指导,直至后来参加比赛,连同获奖后到各地上展示课,《画鸡蛋》这堂课我一共上了17次之多。然而每一次都会有改动,每一次上课都有新的感悟,最后写下的教案足有半尺多厚。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吸收着能量之水,课堂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也因为在制作课件时意识到自己在信息化水平方面的不足,那一年的暑假我购买了厚厚的一摞书籍, Authware、Photoshop、3DMAX、Flash……当别人都在享受假期时,我把自己关在学校一学就是两个月。后来我制作的课件《小猴子下山》获得了市级的特等奖,我整合信息技术的课例也多次获得省级奖项。更重要的是,那一段经历让我意识到了专业成长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让我懂得了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这些都是教育教学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2019年4月,江苏有一个全国性的活动,最初我只答应他们去做评委并在论坛上发言,但是作出决定几天后,我主动与会务组联系,决定再上一节公开课。这是因为如何将现代科技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非常浅的研究层次上,到底该如何整合,很多人是茫然的,要想获得最真切的感受,自己必须要亲自去探究。另外我自己一直研究習作课程,也必须要亲自不断实践。不脱离公开课、不脱离课堂,这是我对自己的一贯要求,因为在我看来,脱离了这些,也就脱离了一线教学,失去了思考和研究的土壤。

我经常跟我工作室的老师说:“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你所付出的每一滴汗水,你所遇到的每一次纠结和彷徨,都是你的财富。”就像我工作室的余晓玲老师曾跟我说的:“你让我承担区里展示课的那段时间,我真的很焦虑,但你一次次的指导,一次次让我修改,一次次让我试教,这一番磨课下来,现在面对习作课时我再也不怕了。”当初,我也是这样一遍一遍地被学校领导和老教师们磨出来的,如今,我仍用这个方法继续磨炼着工作室的老师们。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唯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步提升。

2. 在不断学习中找到自己行走的方向

在福田区工作的这10年,我参加了福田区特级教师后备班,成为福田区语文核心教研组成员,做福田区教科院的兼职研究员,福田区春晖家长学校讲师,主持福田区特级教师论壇等各种活动、全国的语文教学展示活动……福田教育、深圳教育提供的一个个契机,创设的一个个平台,夯实了我专业成长的根基,给予了我锻炼的机会和勇气,让我踏上了成长的快车道。

但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习只是基础,平台也只是提供成长的契机,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到自己的行走方向,不断地去发现、去挖掘、去提升,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才是专业成熟的标志和境界。我从2010年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小学生专题习作,到现在已经10余年了,当年跟我一起做课题的同事好多都放下了,但我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进行课堂实践,出版了100多万字的《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丛书。过程很辛苦,但我沉浸其中,感觉特别充实、踏实,特别是看到我编写的丛书为一线的老师们、学生们带来帮助时,备感欣慰与鼓舞。

3.在不断写作中锻炼自己的思维

我是上世纪90年代毕业的中师生,在师范的时候什么科目都学,但样样都不精。回忆起来,我当时参加了大量的活动,练过书法,当过美术兴趣组的组长、舞蹈队的队长,做了几年的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唯独作为语文教师,我没有读多少书,更不会写什么文章。虽然我知道写作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但是以前的我多少有点望而生畏。我知道很多一线教师也是这样,工作了好多年,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也不知道从何写起,从根本上来说首先缺乏了写的勇气。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如果我们一直不开始,这一方面的能力就永远得不到锻炼。2017年,我的24万字的个人专著出版了。我记得当时不少人问我,你怎么有时间写书呢?当时我担任着学校的教务主任兼大队辅导员,还带着一个班的语文课,工作确实繁忙。但是关于出版专著,我几乎没花什么时间,当我得知有机会可以出版自己的专著时,我把自己以前上公开课时写下的教学设计,做课题积攒下的论文,做班主任时写的教育故事,按一定的线索编辑下来,一本书的内容就足够了。这本书的出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给我的是信心和勇气。后来,我渐渐地养成了有思考就动笔的习惯,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比如2019年5月,我应邀参加了一个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当时我的工作是评课,评完课回来,我觉得我有好多好的内容想写,于是当天完成了两篇文章——《课堂教学:改进“教”,促进“学”》和《在真实的问题中真实地生长》,均转化为铅字。仅2019年下半年,我就发表了10余篇文章,其中《项目化学习和游戏化思维下的习作进阶课程》发表在《人民教育》,《通过经典动画落实观察和想象要素》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

其实,我们每位教师每一天都面对着鲜活的一手素材和资源,而且很多事情、很多教学过程,我们都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我们只是想想而已,随手便放下,最后什么也不会留下,但是如果我们在第一时间把它写下来,哪怕是个小小的豆腐块儿,那也是会有价值的。

我知道在不少一线教师的认知中,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写作是一件“沽名钓誉”的事情。近年来,甚至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也认为,不应该用论文来考核一名教师的业绩和能力。对此,我持不同的观点。在一次次写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写作能够带给我们更加理性和深刻的思考,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深化我们的认识,促进我们学习。经常写作能够促进我们深入思考,而一名教师需要处在一种思考的状态,而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昨天的工作。

三、关键书籍

在上一个关键因素里,我讲到了写作,其实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要想自己写的东西有点价值,不读书就盲目地写肯定是不行的,但现实是很多人自从离开学校就已经不再读书了。

记得2019年的10月,我参加一个面向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考试,其中有一道题是:结合你最近看的一本书,讲一讲它有哪些主要观点,带给你什么启发。考试结束后,我身边几个人的聊天内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平时没看过书,不知道怎么写。”“这几年我主要在带孩子,只跟着孩子一起看过一些绘本,我写了一个绘本的内容。”……都说“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不读书,何来文化?怎做使者?

阅读,是我们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2017年1月,我本人的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我的研究课题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习作课程”,目标任务是编写小学一至六年级总共12册习作能力进阶教程。为了达成预期目标,我先后阅读了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王荣生的《写作教学教什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邓彤的《写作教学密码》《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等20多本相关著作及文献。阅读给了我勇气、方向和力量。

这几年,从肖川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从李镇西的《我的教育思考》到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温儒敏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我越读越觉得自己所学甚少。我非常喜欢萨敦在《如今,我已经变回我自己》中的几句话:

“我,曾历经沧海桑田,

戴着别人的面具,

不断迷失自己,失去自己,

……

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丰盈,在阅读中,我觉得我终于做回了我自己。

当然,无论是遇到关键的人,经历关键的事,还是邂逅关键的书,最关键的成长因素还是我们自己。 尼采曾说过: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当我们把所有的热情、所有的憧憬、所有的感触,都化作具体的行动,我们的灵魂才能静谧、安歇。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福田区公开课专业
多变的雨
福田区司法局慰问结对帮扶的瑶族古棠村群众
福田区超高层建筑的火灾防控问题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