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来江水绿如蓝

2020-07-09程红兵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年度习作作文

程红兵

2013年9月,我南下深圳创办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这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我们的课程改革是从小学做起,由此我接触到了不少小学的名师、名校长,曾海玲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知道这个人物,大凡能够被称为“人物”的都非等闲之辈。这里借用了这个词语,是想突出曾海玲老师的不一般。那是她获得深圳市“年度教师”称号的时候,深圳市教育局为了传播“年度教师”的先进经验,组织“年度教师”到各地巡回演讲,福田区就把会场放在我所在的明德实验学校。虽然我一向不喜欢开会,事实上我也是常常缺席各种会议,但这次会议我是参加了的,毕竟我是会议举办地的校长、东道主,况且我也想看看号称深圳市“年度教师”的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掂一掂这些“过五关斩六将”的“年度教师”到底有多少分量——这是一个老校长的好奇心使然。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这位年轻的教师曾海玲——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显得年轻的资深教师,是任教20多年的语文教师。5分钟的视频和半小时的演讲,让我对曾老师刮目相看。首先,她讲着一口非常标准的普通话,乍一听以为是电视台播音员在讲话。接下来,她在引领特殊学生方面的爱心和智慧以及她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执着,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感受到深圳市“年度教师”的称号还是有些分量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了她的一节课。她的这堂语文课很是出彩,学生在她的调动下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不时有些有趣的“金句”冒出,整堂课上得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我常说驾驭课堂,其实是驾驭学生,本事大的教师,很快就和学生混熟了,就跟学生打成一片了,就是不论什么学生到了他的手上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立刻就兴奋起来。这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有的,当然也不是熬年头就可以熬出来的,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一辈子都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始终与学生隔膜得很,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中间总是有个障碍物。但曾老师不是这样,我感觉她已经化在学生中间,你看不出她是老师,她没有老师的派头,她没有端着老师的架子,她没有那种老鹰般锐利的眼神,她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她是和蔼可亲的,她是循循善诱的,她是点到即止的,她是春风化雨般的。真的是应了一句话:她很自然很轻松地组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师生学习共同体当中,她是智慧的那一个学者,那一个师长,同时也是学生的那一个学习伙伴。这两件事情过后,我对这个温和的小学语文老师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这些年我听过的课不少,见过的各地名师也不少,有一些时间长了就自然淡忘了。但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进一步认识了曾海玲老师。那是2018年的教师节,某地组织“年度教师”评审,邀请我做评审专家,谁曾想,同时被邀请的评审专家当中也有曾海玲老师。后来想想这也很正常,我因学校办得不错,又常常撰写教育类文章,到处发表教育演说,图得虚名,被列为评审专家是被人抬举,而曾老师是正儿八经的深圳市“年度教师”,担任“年度教师”评委实属“专业对口”,所以偶然中也有必然的因素。当地教育局的组织者很会派活儿,我们不但要评出“年度教师”获得者,还要点评这些“年度教师”的现场表现。实话实说,现场点评这样的活儿是不好干的,原因在于分寸的把握比较困难,就是当着在场的上千名教师点评这些被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教师,褒扬和批评的尺度很难控制。我一向是喜欢看问题,总是自诩有问题意识,所以不自觉地会在讲话中重点阐述问题。我知道这是我好为人师的职业秉性使然,却也无法改变。我是第一个点评的,我的表扬常常比较抽象,而批评则非常具体,这一次也毫不例外,虽然赢得了现场一阵阵掌声,但之后我就会替台上参评的“年度教师”担忧——他们受得了吗?我说的话语是不是太重了点?第二个出场点评的就是曾海玲老师,印象中她思维敏捷,反应很快,抓住“年度教师”的优点好好地表扬了一番,听到这里,我的心即刻松懈下来,总觉得曾老师是在补台,是另一种救场,也就是让当时大会的气场平衡起来。我抑得多,她适当扬起来,整个气场就平衡了。一共就两个人点评,多亏了曾老师。这个时候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曾老师其实可以做校长。因为一个好的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基本素质,敏于发现,及时补台,长于平衡。

后来我听说曾老师真的被提拔为深圳市福南小学的副校长,实至名归。再后来又听说曾老师在做小学作文的相关课题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出版了相关著作,我很是赞赏。因为在长达近4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当中,我见了一些教育界优秀的人物,都是很聪明的人,都是很能干的人,都是作出了不少成绩的人,但有一天开始止步不前了,甚至于开始倒退了,那就是在他担任了校长、副校长之后,把所谓的管理作为唯一要务,迎来送往,吃吃喝喝,走走关系,经常开会,这些成了他们的主要生活内容,不再上课,不再教学,从此告别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哪怕是参加课题会议,也常常居高臨下地说一些一本正经的话,而且总是以领导自居。但是曾海玲不是这样,她居然在担任了副校长之后,还在坚持她的研究,她认为她这项专业化的研究工作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她在管理之余继续研究,在当下,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据我所知,作文教学研究总像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从事语文学习的学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谁都要面对作文,谁都知道何谓作文,但有趣的是,到现在为止,作文教学的碎片化、个别化的探讨已经多如牛毛,但系统化、立体化的研究真的不多见,甚至于语文教材的作文教学部分存在诸多问题。虽然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习作教学,但真正有效并被大家所认可的做法真的并不多见。虽然习作教学研究确有意义,但可以说习作教学研究成功率不高。曾老师挑战自我,选择了一个有价值的难题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口。她源于习作教学的问题,基于学生的习作练习实际,紧紧扣住思维这个核心,将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引进到习作教学当中。体系化、游戏化,既是一个系统、立体的贯串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全过程,也是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喜闻乐见的习作教材。曾老师很好地把握住这一点,习作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兴趣,从而养成习作的习惯,学会文字表达,学会进行规范的文字表达,并喜欢上文字表达。我相信曾老师有这个本事,能够达成她预定的目标。她的相关研究论文已经先后在《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6~7篇,她带领工作室团队编写的12本《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已经出版。围绕这个课题,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已经上了许多节公开课,事实证明,学生真的实现了由怕写作文到爱上习作的转变。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不是一个人在行走,她带领着一大群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学生将会因此受益,更多的语文教师将受到启发,转变观念,转变习作训练模式,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这一次曾老师告诉我,《小学语文教学》将为她出一期专刊,需要一个专家点评,想请我帮忙。我回忆着对她的印象,“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文章。谨以此文,祝贺曾老师取得如此多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原院长)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年度习作作文
年度仿古大戏
百度年度热搜榜
习作展示
2010年度表情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