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本土资源开展亲子研学的思与行
2020-07-09蔡秉燕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本文讨论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本土资源与生活化课程的重要性,认为家长是幼儿信息的提供者、幼儿活动的督促者、幼儿经验的提供者。教师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走读古城·探寻海丝”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亲子研学活动,多元化、多途径的有机融合和渗透,让幼儿对话本土资源,感受了解本土文化,弘扬传承闽南文化,进一步激发爱家乡、爱古城的情感。
关键词:泉州本土资源;亲子研学;生活化课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幼儿园课程需“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泉州本土资源博大精深,生动活泼,洋溢着极为浓郁的生活气息,易于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更适合幼儿模仿和参与。泉州市实验幼儿园地处古城核心区,幼儿园周边有着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全园开展的省级立项课题《本土资源与生活化课程有机融合实施路径的实践研究》背景下,我们以幼儿园为中心,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感受、发展古城之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確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幼儿园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所以加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幼儿园亲子研学是家长和幼儿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而且对于提升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幼儿们完美的人格行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对泉州本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融入幼儿园课程,能使幼儿深刻体会到泉州本土文化的精髓,激发幼儿对家乡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走进承天巷》,邀请家长为班级提供本土资源信息,让幼儿在快乐探索中学习。
一、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体验本土元素,浸润幼儿心扉
(一)走进承天巷 携手探古迹,激发亲子研学的兴趣
“你知道承天巷吗?承天巷在哪里?为什么叫承天巷?承天巷里有什么?”在探秘承天巷前,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的问题,开启了一段美妙的承天巷探秘之旅。有的发现承天巷91号有长长的防火巷,墙面上爬满了藤条;有的发现承天巷里的建筑大多是红砖厝,墙壁是出砖入石;还有的发现古厝的院子好大、花格窗、万字纹墙、滴水兽等等。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孩子们发现了承天巷里的人、事、物,了解了承天巷名字的由来,承天巷口的遗址石碑的典故;看到了承天巷里的不同风格建筑物,有哥德式建筑风格的教堂、青砖古大厝、出砖入石的老房子,亲手触摸,感受不同建筑的材质;并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了承天巷的长度,如脚步、手臂、米尺、绳子等,并通过比较,知道测量工具的不一样,测量结果也是不同。钰涵爸爸说:“通过此次研学活动,我们和孩子一起详细参观了解承天巷的古往今来,小街巷大历史,小店铺大传承,小改造大变化。一段残墙一段历史,一片古瓦一片记忆,一种风味一种传承。秃岩残壁,红墙瓦筒,出砖入石均兀自成景”。
快乐的承天巷亲子研学之旅,让孩子、家长和老师们亲临其境、亲身感受、发现探索,滴水兽、滴水瓦、燕尾脊、承天巷里有着亲切的闽南气息……都成了孩子们探索发现的焦点。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小手去丈量,运用多种感官感受古城的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多样化多渠道地接收身边的事物,获得知识经验。
(二)携手逛街巷 探秘红砖厝,加深亲子研学的趣味
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班级邀请了承天巷75号“青砖徐”古厝的主人——立封妈妈。立封妈妈讲起了徐氏古厝的典故,并对比了青砖和红砖的不同,说起了“出砖入石”的真正意义。孩子们明白了“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用它筑墙、起厝、铺埕,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孩子们又萌发了新的问题“红砖厝是什么样子?”“红砖厝和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红砖厝里有什么?”,孩子们带着新的疑问与家长再一起出发探秘红砖厝。孩子们看见地板上有各种不同形状的砖头,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同一形状的地砖可以边对边连接在一起铺满整个地面;发现红色与褐色的花格窗、绿色的陶瓷花格窗、木雕的龙纹花格窗,还有扇形的石竹子窗等。
本次亲子研学“携手逛街巷,探秘红砖厝”整个过程,幼儿从寻找“红砖厝”开始,理解学习了生活中常见的房子有专属名字;从红砖厝的建筑风格中,寻找出了红砖厝的燕尾脊屋顶与高楼大厦的不同;从红砖厝里住着的人,才知道那不是古人居所,现在依旧还住着人家,保护着红砖厝;从红砖厝雕刻的石壁与门画,了解到红砖厝的各种特色。此次研学活动,孩子们跳脱出了画册里的学习,通过观察、走访、亲近红砖厝,以图文并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视角记录所见所闻,进一步了解“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的意义,也让爱家爱乡的情感在幼儿幼小的心灵萌芽。家长们表示在活动过程中和孩子共成长,收获满满。
二、 坚持“家、园与社区”相推进,创设研学情境,感受本土魅力
(一)探寻老字号 寻味古早味,体验饮食文化的差异
《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社区是离幼儿生活最近的社会环境,离幼儿生活经验最近的东西,是最容易激发幼儿探究和实践的兴趣,是最好的活生生的“教材”。在承天巷附近有一家老字号店“老记面线糊”,追随孩子们兴趣,班级围绕“寻美食”开展了“探寻老字号,寻味古早味”的亲子研学探索之旅。“哪里有好吃的面线糊啊?面线糊是用什么做得?面线糊里加了什么好吃的?”孩子们带着好奇和期待一起和爸爸妈妈来到“老记面线糊店”。热情的老板现场向孩子们介绍了面线糊的各种配料:肥肠、炒鸡蛋、香肠、油条、鱿鱼、鸡胗、猪腰、酸菜、豆腐干、鸭血、花生……多种不同的配料,馋得幼儿直流口水,他们和爸爸妈妈开始了面线糊美食之旅。品尝回家后,幼儿还发挥想象,用纸巾、超轻彩泥、细毛线等材料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面线糊”。我们还通过召开家长会、微信讨论群和家长自荐等方式,邀请部分会制作泉州美食的家长作为帮教,协助我们共同开启古城美食体验之旅,根据家长报名情况,分内容、分阶段、定时间制订帮教计划。
(二)探访老字号 寻味冬至丸,感受泉州文化的底蕴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习俗。为了进一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班级老师与家长们精心策划组织了一次“探访老字号 寻味冬至丸”亲子研学活动。“冬至要吃什么?冬至丸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说吃了冬节丸大一岁?”带着心中的疑问和任务卡,孩子、家长和老师们一起探访了古城老字号店铺,一起品尝了传统节日的美食——冬至丸。只见孩子们有序进入老字号汤圆店,观看了厨房里几口大锅那一颗颗圆溜溜、红白相间的小汤圆在清水里翻滚、沉浮,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用调羹舀起一个放入嘴中,甜滋滋的,软绵绵的。孩子们在了解冬至丸的食材后,圣雅奶奶和莹莹妈妈带幼儿先和面粉、揉面团、搓丸子。孩子们在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说一说、走一走、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亲历其境、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指南》中指出: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这两次的亲子研学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融入生活化教育情景的活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知闽南文化氛围和舌尖上的美味,在以饮食文化为纽带,以家园合作为基础,寓教于乐,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亲子情,家园情,体验到“参与是一种快乐,创作是一种享受,合作更是一种幸福。在拓宽幼儿视野的同时,教会他们知道珍惜,懂得分享。”当幼儿和家长共同品尝自己做的美食时,那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开心和喜悦的,这一切离不开家长帮教的大力支持。
三、 坚持“生活化、游戏化课程”相开展,尝试走读古城,成果交流展示
(一)小巷趴趴走 阮是小导游,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
随着“走进承天巷”主题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借助家长资源的基础上,小朋友走进了幼儿园附近的巷子:镇抚巷、西街、金鱼巷、通政巷、花巷……他们发现了有的巷子有微信扫描语音介绍,有的巷子有很多美食,有的巷子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他们把自己的发现都记录在亲子研学记录表上,整理成有代表性的主题资料,为课程实施生活化奠定。如亲子研学活动“小巷趴趴走,阮是小导游”,家长们纷纷为自己的孩子出谋献策,精心准备,让孩子展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由竞选产生的5位小导游表现相当出色,成功地主持了他们自己筹划、组织的景点介绍,老师只是充当了服务者、支持者的角色。而在整个活动的筹备过程中,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与想法,注重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引导幼儿接受他人意见,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通过评选“最佳小导游”,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一系列的评价活动,也让幼儿学会了如何客观评价他人、倾听别人意见、正确面对输赢,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自信心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小守护古城 我为古城代言,助力古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庙蕴含着多元的闽南文化,班级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亲子研学活动“小守护古城,我为古城代言”,助力古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一次早谈话题“文庙在申遗”后,孩子们制定“守护古城”计划表,绘制宣传旗,分发宣传旗,讲解宣传画,表演“古泉州,刺桐城”,宣传保护文庙的重要,开启了一次文庙亲子研学之旅。家长请来了古城解说员姐姐带领孩子再次走进文庙,为孩子讲解文庙故事,帮助孩子了解文庙的历史。热心的杰杰妈妈精心制作了文庙线路图,确定了幼儿园、青砖徐、黄宗汉故居、承天寺、中山路、府文庙等6个代表性站点,制定站点盖章券。家长与孩子携手带上盖章券,去寻觅地图中幼儿园到文庙各个景点,开启了又一次的泉州古城之旅。活动中家长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镇抚巷中“大司马”来历,带孩子到中山路里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前介绍瓷砖上浮雕画的印度教“象头人身”图案。我们感叹泉州的古典建筑的博大精深,感恩它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宝藏,再走文庙,为幼儿们共同的回忆添上精彩的一笔。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用童心描绘府文庙之美、用语言表达府文庙之魅、用歌谣表现府文庙之乐、用小手保护府文庙,合作构建府文庙之雄伟,府文庙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府文庙的点滴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宝藏,他们自发自愿地当起了申遗小主人,爱古城、爱家乡的种子已悄然根植在孩子们心中。
《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融合的多元文化作纽带,多向互动,合力挖掘源远流长、优秀的闽南本土文化资源。只有当家长真正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家长才能从中获益,得到发展。幼儿园保教过程中应多渠道共同收集第一手资料,根据幼儿学习特点精心筛选闽南本土文化资源,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适宜的改编与创新,并使幼儿园成为沟通社区、家庭的“桥梁”,让幼儿、家长成为古城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让幼儿在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展现自我,增强对泉州本土文化的浓厚兴趣,使各方面水平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闽南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金虹青.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节日课程的开发[J].湖南:学前教育研究,2007(3).
[4]李秀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年鉴[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蔡秉燕,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实验幼儿园。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常规课题:《本土资源与生活化课程有机融合实施路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XB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