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020-07-09许立秋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图画整本书学生

许立秋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人受益终生。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本文将浅析在整本书阅读当中,如何通过激发阅读兴趣,引发阅读思考,多角度比较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

一、善用插图,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图能力

语言、文字、图画都是人类沟通情感、传达思想的工具,但语言与文字皆因地域不同,文化差异而使彼此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都不如图画那样直接。图画是一种极佳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学生理解的“视觉语言”,而这样的“视觉语言”存在于小学的每本书中,尤其是绘本或插图较多的书籍中。从图画入手,引发学生的叙事想象,探究图画颜色暗含的叙事基调,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读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都很有帮助。

1.观察图画内容,引发学生想象

文学与美术是相通的,读一个作家的文字,可以让读者在大脑里绘出五彩的画面,这些画面可以帮助读者进入作品。图画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作家在考虑插画的时候,图与文字有“默契”地形成新的联系,既可以让文字来诉说图画里的故事,也可以让读者直接透过图画,想象文字外更多的故事,这给我们一个启发:教师可以借助图画,让学生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在解读文本,又是在重构文本,如此学生的阅读质量就会很高,参与热情也会高涨。

这种方法更多地被用在绘本故事教学中。比如绘本《我爸爸》,其中的文字很少,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一定要与原著一样,教师鼓励学生创新看图说话,只要是合理的想象,都值得赞许;二是同时给出几幅图片,告诉学生可以打乱顺序去构思一个新的故事,只要逻辑合理、想象充分就可以。不同的学生看到同样的图画,在一些共性叙事之外,会有自己独特的叙事,而这正是图画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文字无法框住。如此,学生观察图画内容后,一边猜测发生的事情、人物的心情,一边将观察到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学生若是学会通过观察一幅图,就能编出一个故事,或根据几幅图,讲出一个完整的、一波三折的故事,这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等,也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探秘图画色彩,推测故事主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除了关注图画的内容,图画的色彩也是不容错过的。虽然色彩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不具有感情、联想和象征,但当人们看到某种色彩之后,依据自身经验积累、主观感受等一系列或兴奋、或压抑、或失望、或生动的感觉时,色彩就富有了情感和情趣。它可以表达作品的情感,它的艺术感染力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精神享受。不少作家在选择封面或插图时,都会考虑图片色彩与故事主题的相关性。

以曹文轩先生的作品为例,曹先生的作品在追求纯美语言之外,还有自己的美学追求。书中的插画,是曹先生请专人绘制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曹文轩先生的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你拿到一本书时,仔细观察封面和插图,你可以从图画的颜色中读到什么?举个例子:曹文轩《草房子》里面的插图充满了柔和的金黄色,黄色是暖色调,会带给人明媚的感觉,让人很舒服,也许这本书是要讲述一个温暖动人的故事。事实证明,《草房子》讲述了一群少男少女的童年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暗合了黄色带给我们的感受。《青铜葵花》里有大片向日葵明亮的黄色,还有深沉厚重的绿色,这两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又显得那么和谐,毫不违和,这是要讲述一个温馨的故事吗?青铜与葵花不是兄妹胜似兄妹的真挚感情,感动了多少人。《蝙蝠香》的封面大面积使用了蓝色,蓝色给人宁静、忧伤的感觉,这本书莫不是要讲一个忧伤的故事?村哥儿确实是忧伤的,他的母亲离家抛弃了他,父亲再也不能开口说话,小伙伴嘲笑他、孤立他……

从书籍封面或插图的色彩出发,引导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推测,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在无形中让学生理解:封面和插图都是为故事服务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学习色彩心理学对解读一些文学作品是有必要的,这可以让学生有能力对作品进行更多维度的解读。

二、引导学生发问,引发阅读思考,培养思考能力

龚自珍有言“可能十万珍珠字,买尽千秋儿女心”,道破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自小学开始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自是受益无穷,然而重要的是学生“会”读经典,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明白,为何这本书被奉为经典。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不妨追求“一书一得”,有的书善于刻画人物,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有的书语言隽永,教师可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意味深长;有的书情节精彩,教师则可以和学生一起领略一波三折的刺激……由问题引出思考,学生可以通过质疑揭开经典作品的神秘面纱。

1.带着“问题”还原复杂的人物形象

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追求“一人千面”,在不同的环境、场合,人物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是其能成为经典形象的条件之一。如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中,我们认识了周瑜、诸葛亮、曹操和鲁肃,但这些人物在一篇文章中的形象过于单薄,比较片面,比如曹操,教学中,大家往往将其定义为疑心极重之人。然而,除了疑心重,曹操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带着问题,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就有了着重点。

读完《三国演义》,学生们肯定意见不一,这时候可以“各抒己见”:曹操是一个残酷、奸诈之人,如错杀吕伯奢全家却毫无悔意;可是曹操又是一个同情百姓的人,在行军途中,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写出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般情真意切、关心民众的诗句;曹操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部下稍有冒犯,他便翻脸不认人,但他同时又有着宽宏大量的一面,对陈琳、张绣这般骂他祖宗、杀他儿子的人一样任用;曹操是一个军事天才,在官渡之战中,统御大军,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此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评价如此多面、矛盾复杂,成就了曹操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但是,这个人物形象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作者罗贯中是站在正统汉室的立场上来写《三国演义》的,对曹操这个“汉室逆贼”多带贬义。那么史官笔下的曹操又是什么样的?我们还需要回到陈寿的《三国志》,了解史书记载的曹操。最后再推荐学生观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从学者的角度,更全面具体地了解三国,了解三国的人物,从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三国观”。

学生在这一系列的问题解析过程中会明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虚构出来的,是为文本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在判断一个人物形象时,需要考虑:这个人物有单一性格还是多重性格?这些性格之间彼此矛盾嗎?人物的性格有什么转化吗?……而当这个人物还是历史人物时,我们还需要借助史书去认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甚至可以考究史官的政治倾向。当学生学会纵向比较人物形象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书中的人物,就能深刻体会到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复杂的。这样去研究书中的人物,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2.带着“问题”探究作家的写作动机

作家为什么要创作?是什么驱使作家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文学?这就涉及作家的创作动机。作者是有目的地进行创作的,或是为了追求永恒的生命价值观,或是为了超越现实世界寻求诗意与背离,或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或是来自某种神秘力量的召唤……学生要明白作品的主题意蕴,首先要弄清楚作家的创作动机。

无论作者本人有无清晰地意识到,他的创作动机始终客观存在。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寻找作家的创作动机?问题引领是一个好办法。在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时,教师可以设置两个问题:这本书中,像“泥人张”这样的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还有谁?他们的性格有什么共性?以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为核心,列出一张思维导图,一边是手艺人的集合,一边是性格的共性,在对比中发现,手艺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们在性格上具有韧性、灵性和胆识——因为有韧性,所以他们各有令人惊叹的“绝活”;因为有灵性,所以他们能自如应对各种情况;因为有胆识,他们无畏霸权,追求活得有尊严。这与作者在《序》中所写的天津人“血气刚烈”“风习强悍”相符合,作者写这些人,就是为了将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展示于人前,这也是天津卫的精神内核。不那么容易理解的“集体性格”,在问题引领的帮助下,学生自然就懂得了。

想要深入读懂作品,须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欲明白作者的创作动机,不要忽略作者写的《题外话》或《序》,教师要重视作者的“前言”,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之前或之后,一定要仔细读一读《序》,也许从中可以找到让自己“恍然大悟”的“灵感”。

三、多角度比较阅读,拓展思维, 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后,需要引导学生深化阅读体验,开阔阅读视野,对于内涵深刻的文本,笔者会要求学生进行主题阅读,即对与文章主题相近的文章进行推荐,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或是化身文本中的人物,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独白;或是写写阅读时的心理感受,评评书中的人物形象……但除了纵向的阅读体验,还可以尝试进行横向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横向比较是指在同类事物或同一历史时期进行的比较。如在学生读完《呼兰河传》后,再指导学生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引导学生思考:书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在读完两本书后发现,这两本书中的人们都生活在20世纪初,时值军阀混战,统治黑暗,人们在物质上贫穷落后,在精神上麻木愚昧。《呼兰河传》描写了一群贫穷的老百姓—— 一块豆腐是他们生活的梦想,一个馒头有时就是救命稻草。穷,摧毁着肉体,也扭曲了人性——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还有怕破坏风水而抽走面袋子,让冯歪嘴子刚出生的孩子活活冻死……《骆驼祥子》中,祥子一开始努力上进,也曾对生活充满美好想象,但是在残酷现实的不停打击下,他慢慢堕落了,终于在小福子被逼死后,彻底堕落变成流氓无产者。这两本书是历史的缩影——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封闭落后的环境,物质生活的落后带来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与麻木。这样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经过作家的“加工”,成为记录历史某个时刻的“镜子”。这面“镜子”即使经过百年,仍能让后来者看到百年前的黑暗社会,这就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除了横向比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跨界解读,如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的关系。许多文学作品都被先后搬上大银幕,如《城南旧事》《雷雨》《赵氏孤儿》等,因为文学的特质,读者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延伸,所以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电影基于光影与图像的表达,是直观、生动的,无论是借助电影来完成对文字的想象,还是通过对比作品与电影去探讨两种艺术形式的特点,或者是分析电影对文学作品改编的影响等,都是很有意思的论题。

不论是带着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还是跨界解读,教师在整本书教学中所做的,只是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静待它生根,发芽,慢慢探出头来,让他们发现一个更加缤纷多彩的文学世界。

批评家乔纳森·卡勒说:“故事教我们认识世界,向我们展示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通过不同的聚焦方法,让我们从别的角度观察事情,并且了解他人的动机,而我们通常是很难看清这些的。小说提供充分了解他人的可能性,弥补了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对他人的无知。”整本书阅读的深层含义也能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在推进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重点不是学生读了多少本书,而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与技能,从而使他们有兴趣阅读更多更好的作品,有能力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丰盛的营养,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最终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读书人”。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图画整本书学生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