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
2020-07-09王雅洁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模式,而音乐教育是中小学阶段提升音乐素质的基础课。本文以民族音乐教育为切入点,重点阐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以及如何在中小学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从独特的素质教育视角探析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以此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序推进以及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127-02
【本文著录格式】王雅洁.探析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20,05(10):127-128.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教育
(一)素质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过多次相关会议与历任领导、教育专家的研究讨论,确立“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素质教育即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着重强调中小学义务阶段的素质养成。众所周知,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是“应试教育”,即使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模式被提出有很长的时间了,但由于基础教育不断片面地追求升學率和学生成绩,不注重学生各种素质的量化考察,使“素质教育”被异化为“应试教育”。因此,应试教育应该向素质教育逐步转移,从实质上而言这也是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回归过程。
(二)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关于“美育”素质的一个分支,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实施的重要教育方向。首先,素质教育包含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具有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作用,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其次,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完善和补充,素质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是由“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组成的,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可以进一步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最后,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这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就需要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音乐教师对教材未能重视
在我国目前所使用的音乐教材中,教材编写也积极响应着素质教育的号召,虽然民族音乐的内容设计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但实际的教育现状与教育方针相悖,由于部分音乐教师自身民族音乐的教学素养较为薄弱,例如不会演奏民族乐器、对民族音乐一知半解,甚至自己都不喜欢民族音乐等,对教材中民族音乐的板块不够重视,经常在讲课中一带而过,便不能正常地开展日常教学,在中小学中普及民族音乐。
(二)现代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出现的多元音乐文化也正在影响着学生们选择音乐作品审美的方向,不难看出,中小学学生对现代音乐中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远远大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然而,多元音乐文化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学生们对于流行音乐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对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克服一些困难。
(三)区域差异造成的两极分化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各地区经济发展及师资力量的差异,形成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是发达地区重视民族音乐教育,拥有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配备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教具、乐器或先进优质的教学资源;二是落后地区缺乏专业音乐教师,缺少音乐教具以及教学辅助设备,不具备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条件;三是不同地区学生具有的能力、接受的教育、艺术的氛围也存在差异。因此,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受到诸多区域影响的因素而造成了差异。
三、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
(一)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对于我国中小学学生而言,在该年龄阶段,尚未能建立起健全的心理机制与正确的意识形态,教师将民族音乐教育作为铺垫,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当作基石,源远流长地将民族音乐起到的“美育”功能流淌在学生们的心中。《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提升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是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价值。
(二)培养学生对我国本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拥有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与深刻清晰的音乐烙印,然而在各种流派音乐不断凸显的趋势下,民族音乐却正在慢慢地被人们淡忘,为此,我国本民族音乐文化亟待得到传承与发展。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树立起中华本土音乐是主体的地位,[2]应该重视起民族音乐以及民族音乐教育,通过对学生音乐教育各方面的培养,逐步使学生树立起传承与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与了解我国民族音乐
中小学学生在教师对民族音乐的相关讲解与其共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能不断地提升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领略民族音乐中的浩赜与魅力。为拓宽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丰富中小学的课堂内容,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印象具有深远的影响。在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下,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我国的民族音乐,也得到教师对民族音乐的更新及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
(四)激发中小学学生的艺术潜质并提高综合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民族音乐教育依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熟悉度及与生俱来的感性表现力,可以从中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质与艺术感知力;另一方面,在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3]因此,民族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丰富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同时从更加全面、系统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素质教育视域下实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开展实施音乐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也就是说,要将中小学全部的受教育对象,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素质教育要求音乐发挥“美育”的功能,注重学生音乐素质的熏陶,让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且积极开展音乐教育。
(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积极营造音乐氛围
在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的同时,要把“音乐审美”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使优美流动的音乐“润物细无声”地沁入学生们的心脾、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不断影响,逐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学校与音乐教师要依托现代各类宣传媒介为教学辅助手段,比如播放课间音乐、举办民族音乐交流会、组织校园内民族歌曲传唱等,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使高雅的民族音乐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以音乐作品为教材,教授优良民族音乐
艺术家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由此可知,大部分艺术都是以生活作为出发点的,而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为载体来呈现的,所以要把音乐作品当做音乐教学的教材,可以将带有各地区独有的民族特色音乐作为辅助教材,让学生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瑰丽。教师在侧重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民族音乐的选择,将内容是否积极向上、是否具有代表性、曲调是否优美动听等方面作为选材的标准,音乐教师要教授“阳光”的民族音乐,使学生们可以尽快地喜欢上民族音乐。
(四)以民族音乐为重点,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中国民族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曲音乐等诸多方面,它们具有十分鲜明的区域特征、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例如:内蒙地区是蒙古族民歌《鸿雁》,代表乐器是马头琴;新疆地区是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代表乐器是热瓦甫等。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充实的理论储备,还要具备演唱民族音乐、演奏民族乐器、展示民族舞蹈的能力,以此来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并更好地应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五、结语
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是一项繁杂而又可持续的过程,为全面落实好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的要求,需要借助音樂对人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认识功能等来辅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而民族音乐教育更是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这就更需要广大音乐教育研究者、音乐教师深入研究、辛勤工作,以民族音乐教育为侧重点去扩充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余,韩玉红.让民族精神在音乐教育中开出美的花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6):8-11.
[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21-23.
[3]陈润萍.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审美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0):63-64.
[4]“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作者简介:王雅洁(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