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概念模型及四个维度*
2020-07-09孙国民
孙国民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一、问题提出
学术界长期以来将企业家精神定位在创新界域,如奥地利学派学者熊彼特(2009)将创新理解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将其视为经济增长的根源;Dejardin(2000)认为创新型企业家精神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德鲁克(2009)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全面、可持续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在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应用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引出企业家型政府向所谓的服务型政府、整体型政府转变,因而企业家精神在引入政府发展的主体阶段后,似乎又因其局限性而受到学界的质疑。质疑之一是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不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质疑之二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在于创新,因此只讲创新的政府不是整体性政府。凡此种种质疑,实际上割裂了企业家精神是动态发展、不断扬弃的事实,忽视了企业家精神的文化性、历史性、时代性和制度性(包括社会制度和产权制度)等特点。因此,当前企业家精神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1)现行的企业家精神内涵未随着社会制度、文化渊源和私有产权这个分析企业家精神起源的稳固三角的历史变迁而有所革新,过分遵从了企业家精神的创新本质论;(2)现行的企业家精神过于强调企业家精神的平面一维性,忽视了企业家精神内涵的多元性和多维性,如诺斯(2002)就曾将合作视为企业家之第二精神,只是没有进一步发展和开创企业家精神的多维性;我国学者汪岩桥(2005)也认为,建立企业家精神理论需要满足全面性、有机性和包容性等科学要求,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个由众多要素组成的内涵广泛、意义丰富的有机系统。
本文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着力破解学术界存在的疑惑,探讨一个基于包容经济维和伦理维的企业家精神的扩展模型,同时为企业家型政府概念框架提供理论支撑和模型依据,也是企业家精神由经济学向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延伸。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收集
为便于更加准确地分析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构建更加包容的企业家精神之扩展模型,提升模型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有关企业家精神研究成果的筛选标准如下:(1)时间跨度上以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为限,具体时限以2000~2019年为界;(2)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认定的51种“权威”核心期刊(实际上为博士学位中文“小核心”),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输入关键词“企业家精神”或“企业家”进行搜索;(3)国内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的优秀代表群体,他们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权威,如周三多、刘志彪、丁栋虹、陈忠卫、张玉利、李新春、高波、汪岩桥等,他们在该领域的研究居于国内前列,此外,吸收并系统整合李志等关于企业家精神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法(1994~2002年)等基础研究成果;(4)充分运用企业家精神在个体特质、创新、过程视角、协同—合作、文化视角等六个维度以及个体、公司和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分类成果,选择有关企业家精神的编码;(5)在国外SCI、SSCI核心期刊中,特别选择了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SmallBusinessEconomics、TheAcademyofManagementPerspective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等权威期刊,同时还借助专业搜索程序进行文献订阅、查阅,并进行文献的长期追踪。
按照上述要求,在以权威核心为主体,辅之以该领域代表性学者在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所发论文,在剔除不合格论文后,本文共筛选出中文核心论文100(76/24)篇(期刊分布见图1,时间分布见图2)、外文论文16篇(见图1)。
图1 2000~2019年企业家精神相关“权威”核心和其他核心论文期刊分布
图2 2000~2019年企业家精神相关入选样本论文一览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Glaser和Strauss(1967)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理论。为提高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由具体人员专门承担开放式概念搜索和提取,确保了标准编码选择的一致性,具体编码筛选方法如下:(1)根据企业家精神现有基础研究成果,采用“CTRL+F”以及辅助的PYTHON软件进行关键词查找和数据采集,并逐一编码登记;(2)对文献章节内容的具体搜索,包括对实证文献模型构建指标的获取等;(3)选用部分内容摘要及其论文关键词进行查找,并逐一编码登记;(4)对外文文献进行内容、摘要等关键词的搜索,然后对其进行中文翻译转换后逐一编码登记。具体编码采用三级编码方式进行,一级编码即初级编码、开放性编码,也就是模型编码或原始编码;二级编码是在原始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意念转换,形成重点关联编码;三级编码是核心编码,一般核心编码属于编码的高度聚焦,是二级编码的再转换,一般以一个关键词为主,否则还要进行再次转换。企业家精神编码应用举例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家精神编码应用及核心编码聚焦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李巍和丁超(2016)、黄海艳和张红彬(2018)、李兰等(2019)相关文献整理而得。
三、企业家精神维度分析及模型框架
按照扎根理论循序渐进的逐步抽象、由经验到理论体系形成、由面到点的概念聚焦,本文形成了四个维度的核心概念聚焦。
(一)创新精神维度
创新是企业家的第一精神,在经典的西方经济理论中,创新被视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特别是熊彼特以其“创造性破坏”开辟了企业家精神之先河,他也因此成为近代把握企业家精神本质的第一人,此后新古典、新熊彼特、制度创新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等学派(毛凯军,2006;张凤海和侯铁珊,2008)都将创新纳入其理论框架体系,渐由外生变量引入为内生变量,并逐步提升到经济增长的战略地位。管理实践学派学者彼得·德鲁克在熊彼特式创新理论基础上,提出更加系统化、动态化和可持续的全面创新观,更加注重创新效率与效果的内在统一。从企业家主体视角看,个体企业家精神注重企业家本身的品质、素质和能力,如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开拓精神等;公司企业家精神(Miller,1983;Peredo & McLean,2006)则强调企业创办,组织变革,新组织的创造、形成和发展以及组织的战略调整、组织变革和新的业务领域创办等;社会企业家精神(陈忠卫和李晶,2005)则更加倾向于开拓创新以满足服务和社会需求,如科技创新以满足经济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医学上的创新发明以给人类带来生存健康,社会组织的设立和使命的履行以改善特殊人群的生存、发展状况等。总的来看,目前有关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技术以及市场、产品、制度等层面,形成了具有多维创新内涵的企业家精神。
(二)责任精神维度
关于责任,要分清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与企业家品质修养和综合素质直接相关的,即企业家作为个体应该承担何种责任。一方面,企业家要承担社会伦理对个人的要求,如爱岗、敬业、奉献、勤奋、务实、诚信、遵纪守法、回报社会等;另一方面,企业家要承担决策伦理责任,尽管限定在伦理范围内,但依然重要,如企业家做出多元化、并购等重大战略决策,要承担道义责任,如属程度严重的决策失误,还将承担行政乃至法律方面的处罚。另一类是因企业家与企业相伴相生,企业承担与企业家履行何种责任相一致。而弄清当代企业要承担哪些责任,就必须抛弃股东至上利益模式,要崇尚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并力图从利益攸关方去寻找激励相容的制度设计。企业利益攸关方包括利益相关者、利益贡献者,以及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方面。具体来说,企业作为社会的组织细胞,对社区、街道等要承担稳定和周边环境改善的责任,对内部员工要承担改善工作条件与福利、提升生活品质的责任,对外部客户要承担不断创造价值的责任,对业务改善、流程改善和优化、组织的学习和成长等要承担管理责任等,对社会要承担劳动就业、协同配合宏观调控等社会责任。
(三)效率精神维度
经济学领域的“效率”一词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即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生产最多的有用的物质产品;进一步从福利经济学视角看,也就是在给定的投入和技术条件下寻求最佳配置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作为企业家精神的效率,一方面体现个体普通特质,包括守时、竞争、争先、勤勉等;另一方面体现个体的决策特质,包括直觉、勇担风险、坚决果断、超前决策意识等内容。目前,学术界和实践中关于效率的阐述主要有:(1)执行力建设。执行力是指在可接受的限定时间内将想做的事情做成。企业家将执行力奉为企业文化的圭臬,用执行力一扫企业懒惰、颓废之风,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动企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2)协同与合作。诺斯视合作为企业家之第二精神,哈佛大学企业家研究中心的科尓(Cole,1959)主张合作和创新的动态平衡,郝希曼(Hirschman,1988)将合作的民主决策视为大企业和成功企业的重要决策方式。实际上,效率建立在合作这个大厦之上,没有协同与合作就没有效率可言。(3)决策优化。遵循无限博弈的行为选择,还是倡导个人主义的集权,抑或是倡导集体主义的民主决策等是探讨效率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决策要视具体情境、企业规模、生命周期、治理模式和企业家素质而定。此外,创新本身也蕴含着效率的含义,通过创新能提升效率。
(四)公平精神维度
公平是一种普世价值和精神追求,是制度、系统、市场活动所要遵循的重要道德品质和标准。企业家追求何种公平,企业家之公平精神就体现在何方。主要包括:(1)规则公平。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公平则是市场经济基石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没有公平规则的经济秩序,诚信变得不可持久且毫无意义。市场经济中各种技术的、政治的贸易壁垒等都是违背自由市场的双重标准,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规则。(2)手段公平。指普适性、非排他性竞争手段,如投资、并购、开展贸易等。当然,此方式与手段目前还主要建立在一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和前提下,如不能违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3)内部分配公平。主要指企业内部员工平等享有按劳分配的权利,拥有平等的劳动所得分配权,追求公平的工资收入。目前颇受争议的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公平分配问题,体现在技术、智能、产权等知识要素参与分配和传统的劳动创造价值论的矛盾,如制造环节获得的利益要小于营销和品牌领域,以及代表研发设计的脑力劳动和代表生产制造的体力劳动为什么形成很大的分配差异,这些都需要企业家进行综合考量和有效平衡。(4)资源分配公平。主要体现在外界获取资源的公平性上,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以及国际贸易中均遵循一价定律,否则会形成套利或构成反倾销。此外,企业家在获取资源方面还采用排他的契约方式来保障其利益,这也是体现契约精神的另一种公平。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初步型构了一个涵盖企业家之创新、责任、效率和公平精神在内的一个概念框架模型(见图3),这一框架模型的形成破除了企业家精神仅是多维创新精神构成的传统认知,顺应了企业家精神是伴随制度、文化和产权动态演化的发展结果,企业家精神从平面一维认知概念扩展到包容经济维和伦理维在内的四维认知的一个整体概念框架,为企业家精神作为整体概念进行正名,并使得企业家精神认知更加全面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更加符合客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要求,更加符合企业家精神应具备的现代气质。同时,由创新、责任、效率和公平为内涵而形成的企业组织文化、核心理念以及它们在企业发展中产生交互作用的企业家过程,将始终伴随基于四维视角的整体企业家精神的新概念框架。
图3 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四维扩展模型
四、案例分析
企业家精神之四维扩展模型在国内外优秀企业中得以充分体现。本文主要选取国内优秀代表企业华为集团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就《华为公司基本法》进行企业家精神视角的剖析,为现代企业家精神提供实证支撑。《华为公司基本法》于1998年审核通过予以公布实施,它为华为集团从“华为的冬天”发展成今天的世界级高科技企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华为公司基本法》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第一次面向未来的系统总结和全面思考,回答了华为二次创业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即华为为什么成功、成功的要素是什么以及取得更大成功还需要哪些要素。尽管随着市场结构、竞争环境的变化,《华为公司基本法》受到质疑而需进行修改,但仍不失为我国企业发展的优秀范本。
1.从创新维度看,由创新精神到构筑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基本法》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提出核心技术目标是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电子和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将成长的领域限定在“三个有利于”(1)“三个有利于”是指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核心技术水平、有利于发挥公司的资源综合优势、有利于带动公司整体的扩张。上。为此,华为重点强化机会、人才、技术和产品的四大牵引力量,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2)四种力量的循环牵引即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更多更大的机会。进而加快公司的成长。在机会把握上,力求抓住机遇,靠研究开发的高投入(确保销售额的10%)获得产品技术和性能价格比的领先优势;在技术发展上,奉行聚焦战略,将中短期经营方向集中在通信产品的技术与质量上,重点突破、系统领先,摆脱低层次市场竞争;在长期经营方向上,选择大市场产业,树立“大市场孵化大企业”理念,对员工创业进行鼓励扶持,支持员工把出色的创意转化为顾客需要的产品;在产品设计中,构建技术、质量、成本和服务综合竞争优势,并将日本产品的低成本、德国产品的稳定性、美国产品的先进性作为公司赶超的基准。
2.从责任维度看,结成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体。
《华为公司基本法》将企业责任意识与创新、敬业和团结合作精神一并作为企业文化的精髓,以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并主张在顾客、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对员工强调人力资本增值目标要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目标,并按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要求,设立每个时期合理的利润率和利润目标,而不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对消费者和客户,将以优异的产品、可靠的质量、优越的终生效能费用比和有效的服务,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要,向顾客提供产品的终生服务承诺,以顾客满意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准绳,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的自尊心。对战略合作者,重视广泛的对等合作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内部员工,则强调公司资源要向大家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3.从效率维度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运营效率。
《华为公司基本法》提出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包括减少部门层次和职位层次,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在实施矩阵结构中,为维护统一指挥和责权对等原则,减少组织上的不确定性和提高组织效率,提出要从建立有效的高层管理组织、实行充分授权与加强监督、加强计划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完善考核体系和培育团队精神五方面加强管理力度。在公司纵向等级结构中适当地引入横向和逆向的网络动作方式,以激活整个组织,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共享资源。既要确保正向直线职能系统制定和实施决策的政令畅通,又要对逆向和横向求助系统作出及时灵活的响应,支援基层人员为组织做出与众不同的贡献。在生产战略上,主张在超大规模销售的基础上建立敏捷生产体系,因地制宜地采用世界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坚持永无止境的改进。在供应链布局优化上,按规模经济原则、比较成本原则和贴近顾客原则,集中制造关键基础部件和分散组装最终产品,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合理规划生产布局。
4.从公平维度看,倡导推行多元化的要素分配制度。
分配公平是企业家精神体现的重要一环,公司内部的公平主要指价值分配的公平,也就是基于价值创造的公平。《华为公司基本法》视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为最大财富,将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作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认可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了公司的全部价值。在分配制度上,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可持续发展三大基本原则,依据员工能力、责任、贡献和工作态度进行按劳分配,既充分拉开差距,又保持分配曲线的连续性和不出现拐点;依据员工可持续性贡献、突出才能、品德和所承担的风险进行股权分配,股权分配倾向核心层和中坚层,同时保持其动态合理性。在价值分配的合理性上,坚持在公司内部引入外部市场压力和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公正客观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断改进,努力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部动力机制,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并推行员工持股制度,将公司和员工的利益与命运结成共同体。
五、相关总结及对策建议
企业家精神本身是一个由多个维度构成的、立体而丰满的整体性概念,它超越了单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平面一维概念框架。传统企业家精神只是停留在创新界域及其立体式内涵构筑上,可以视为企业家精神之第一精神,但企业家精神发展并未因此而止步,它实际上伴随着制度、文化和产权的发展而动态演进,企业家精神还蕴含着责任、效率和公平精神之特质,是企业家第一精神的延续和扩展,也体现了企业家精神由经济维向伦理维发展的包容性现代气质。企业家精神的扩展模型使企业家精神向社会领域的渗透和发展得以顺利推进,对今后政府将企业家精神作为整体型政府的概念框架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为构筑政府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分析框架。为此,本文建议:一是重构企业家精神内核。企业家精神的概念模型表明,企业家精神是包含创新精神以及蕴含着责任、效率和公平精神之特质的。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的第一精神,可以视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层,而责任、效率和公平精神可以视为企业家精神的延伸层,至此核心层和延伸层共同构成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同时,也给出了其他方面的启示,即作为企业家,追求和拥有创新精神还不够,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对企业员工以及企业外的社会外部环境的责任,如企业有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甚至是履行第一责任人义务;还要兼顾公司的效率与公平,特别是在资源配置的优化中着眼于效率,在分配机制上尽可能体现公平,从而给国家二次分配创造良好的微观分配基础;要在市场竞争中维护效率与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市场经济的持久健康稳定发展。二是全面保护和复兴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将成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企业家经济学的重要元素,特别是在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转型升级成为过去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而关于如何转型升级则众说纷纭。实际上,在经济逆周期条件下,全面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并借助企业家精神全方位、全领域的复兴推动全民创业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还对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是推动企业家精神向社会及政府领域延伸。从微观层面看,企业作为法人或者市场主体,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微观市场主体中奉行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责无旁贷的先天优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光靠企业中企业家精神的发挥还是不够的,还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企业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包括崇尚创新、责任、效率以及公平兼顾的文化,并以文化的凝聚力和注入血脉中的企业家精神的“四维”基因,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支持基于创新而致的“宽容试错、宽容失败”的氛围,激励全社会不断为创新而突破发展边界,增强创新发展动力。与此同时,还需要政府充分吸收企业家精神合理内核,一方面为构建基于创新、责任、效率、公平精神在内的整体型政府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家精神向体制机制改革领域延伸拓展,为构建高质量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营商环境,从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