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气道管理干预在ICU呼吸机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7-09钟慧
钟慧
新钢集团有限公司新钢中心医院 (江西新余 338000)
机械通气干预是急危重症患者必需的通气手段,同时也是ICU最基础的技术之一,可改善急危重症患者的气体交换功能,增加氧合指数,进而缓解呼吸肌疲劳。然而,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患者的免疫机制、纤毛运动功能等产生影响,增加了病菌入侵的机会,从而引发相关并发症[1]。综合气道管理是一种机械通气辅助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通气时间,预防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气道管理干预在ICU呼吸机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6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实施常规气道管理干预的30例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实施综合气道管理干预的30例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5~75岁,平均(50.33±4.65)岁;原发病,急性心力衰竭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脑出血7例,其他6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4~75岁,平均(50.18±4.72)岁;原发病,急性心力衰竭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脑出血5例,其他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满足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标准,且机械通气时间>48 h;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精神状况良好,无认知或沟通功能障碍。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脑部疾病;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器质性病变;入选前即合并急慢性感染。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呼吸机(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SynoVent E5)进行机械通气干预,采用压力控制通气,频率12次/min,呼气时间1 s左右,压力支持15~20 cmH2O,如需撤机应将模式更换至压力支持通气,微调各项参数。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机械通气管理干预,包括协助患者翻身、体位引流干预、叩诊及吸痰干预等。
观察组实施综合气道管理干预。(1)无菌干预: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严格实行无菌操作,加强手部卫生干预,并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佩戴口罩,选择具有抗菌作用的洗手剂,预防医源性感染。(2)管道管理:在管道出现性能障碍或污染后及时更换,并及时倾倒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将其作为感染性废物处理,严禁随意倾倒,避免交叉感染。(3)口腔管理:加强口腔护理干预,每天至少进行4次口腔护理,使用过氧化氢进行清洁消毒,并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进而减少和延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4)气道湿化管理:首先为患者提供空气层流简洁病房,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时开窗通风,限制探视人员,定期进行病区消毒,确保治疗环境洁净舒适;同时,可采用加热湿化器、雾化加湿器、湿热交换器等仪器湿化气道,促进痰液吸出。(5)吸痰干预:选用粗细适中、软硬适中的吸痰管避免因吸痰管过细或过粗导致吸痰不畅或负压过大造成肺内负压,正确掌握吸痰时机,密切监测痰鸣音、气道压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吸痰指征,从而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维持气道通畅。(6)体位管理:将床头抬高30°~45°,降低胃内容物反流或误吸的风险。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相关指标,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氧气浓度)。(2)统计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激性溃疡、深静脉血栓及谵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机械通气相关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潮气量、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机械通气相关指标比较
注:1 mmHg=0.133 kPa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455,aP=0.020
3 讨论
ICU患者病情较危重,通常需给予机械通气进行干预,以达到改善肺通气功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的效果。然而,由于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人工气道导致声门无法关闭,致使气道分泌物增多,进而引发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需加强护理管理,尤其是气道管理,以降低感染风险,保证通气效果[3]。
综合气道管理是给予人工气道一系列全面、规范的气道管理措施,以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ICU救治与管理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潮气量、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综合气道管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ICU呼吸机治疗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指标,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合气道管理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可预防医源性感染,防止病情加重;同时,避免频繁更换呼吸管,确保呼吸管路安全有效,可降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交叉感染[4];加强口腔护理干预可提升口腔清洁度,降低病菌侵袭风险及压力性溃疡的发生风险,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此外,给予气道湿化干预可减少冷凝水的形成,防止污染物从气道入侵,促进痰液的有效吸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有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通过体位干预与吸痰干预能够避免误吸及反流,且有利于清除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消除致病菌的聚集,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呼吸生理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5-6]。
综上所述,综合气道管理干预在ICU呼吸机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机械通气相关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