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07-09闫颖莉
闫颖莉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天津 30170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该病是因脑血流中断导致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损伤神经[1]。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渐升高,现阶段溶栓药物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常用方法,但接受溶栓治疗后患者脑组织容易再次发生灌注损伤,因此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时应注重保护脑组织,改善局部血流情况[2]。依达拉奉是脑细胞保护剂,可阻断羟基、清除氧自由基对脑组织造成损伤。本研究旨在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6岁,平均(58.96±7.64)岁。试验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3~75岁,平均(59.16±6.8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或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发病距离救治时间在24 h内;(3)接受溶栓治疗;(4)首次发病。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的患者;(2)有严重心、肾、肝疾病的患者;(3)哺乳或妊娠期女性的患者;(4)精神异常,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内科常规治疗: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200 g/d,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降低剂量为100 g/d;有效控制血压,注意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3]。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056)静脉滴注治疗,将30 ml依达拉奉溶入10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2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1)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两组神经缺损程度:基本痊愈,NIHSS评分降低90%以上,残疾评价为0级;显效,NIHSS评分降低45%~90%,残疾程度为1~3级;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NIHSS评分降低不足18%[4];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治疗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6 ml,采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5]。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0.2 857,aP=0.0 013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试验组出现转氨酶升高1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缺氧、缺血所致的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6],该病会导致相关脑组织坏死,发病48 h内导致神经功能损伤进行性加重[7],若治疗不及时将导致神经发生不可逆障碍,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急性脑梗死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发病后在短时间内恶化,最终导致患者死亡[8]。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应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尽早治疗,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改善预后[9-10]。
依达拉奉注射液是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血脑屏障,静脉给药后清除脑自由基,进而减少水肿,保护脑组织不受损伤,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11-12]。本研究中,试验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