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2020-07-09张颖

医疗装备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急性期脑组织螺旋

张颖

天津市静海区静海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 (天津 3016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为血管、血液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造成大脑的动脉狭窄、堵塞和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进而引发疾病[1]。超急性期脑梗死是指发病时间<6 h的脑梗死,起病较急,患者多无前驱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及智力障碍等,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同时加重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通常,临床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多采用溶栓治疗,若治疗及时,患者脑组织血流可再通,且可改善脑代谢,并促进脑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若治疗不及时,将无法在有效时间内恢复血流,无法保证脑神经细胞存活,甚至造成脑损伤加剧,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本研究旨在探讨CT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32~81岁,平均(67.84±2.25)岁;病变部位,基底节脑梗死36例,左侧额叶脑梗死15例,右侧小脑半球脑梗死8例,大脑半球广泛性梗死7例,枕叶梗死6例,脑干梗死8例;冠心病病史8例,颈椎病史7例,糖尿病15例,血脂异常26例,原发性高血压28例;长期吸烟史18例,长期饮酒史15例。 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3]中关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脑梗死;无既往缺血性或出血性脑梗死病史。排除标准:合并凝血机制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合并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的患者;颅内压升高或颅脑外伤的患者;伴肿瘤等其他脑部疾病的患者;存在精神、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行CT检查,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病灶直径<5 mm、5~15 mm、>15 mm三组,分析CT诊断不同病灶直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情况,并与MRI检查比较,分析CT检查的诊断价值。(1)CT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GE,Light speed VCT)行5 mm与2 mm薄层平描,设置层厚为10 mm,矩阵为512×512;患者取仰卧位,将听眦线作为基线,自颅顶行8~10层连续横断扫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扫描强度及时间。(2)MRI检查:采用磁共振扫描仪(飞利浦,3.0),经cORO位、sAGI位与TRNs位行T1WI、T2WI扫描,并视不同情况行增强扫描,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分析扫描结果,记录病灶直径、数量等信息。

1.3 临床评价

统计CT诊断不同病灶直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情况;比较CT与MRI的病灶检出情况;分析CT征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诊断不同病灶直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情况

CT对病灶直径<5 mm、5~15 mm、>15 mm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82.61%、96.77%、100.00%,均处于较高水平,见表1。

表1 CT诊断不同病灶直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情况

2.2 CT与MRI的病灶检出情况比较

MRI的病灶检出率为97.50%(78/80),略高于CT的93.75%(75/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8,P=0.246)。

2.3 CT征象

80例患者,9例首次CT扫描表现基本正常;20例呈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象,CT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密度高于相邻颞叶、额叶等密度;41例呈局部脑组织肿胀征象,CT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形、双侧脑池不对称、脑沟消失或变窄;62例呈脑实质密度降低征象,CT表现为脑质密度降低和基底节结构灰质核团边缘模糊。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增高。该病可引起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导致患者眩晕、头痛、神经功能缺失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4]。超急性期脑梗死指发病时间<6 h的脑梗死,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极为重要[5]。

目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方式包括脑血管造影、头颅MRI扫描、头颅CT等。其中,CT检查可有效获取清晰的脑实质图像(除颅内出血病灶外),具有无创性、便捷性、价格低廉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6]。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螺旋CT技术的不断进步,CT诊断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病变的诊断率明显提升。与普通CT比较,多层螺旋CT硬件设施更为先进,软件配备功能更为强大。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CT血管造影诊断技术可获取清晰的高质量头部、颈部血管图像,支持临床医师对靶血管异常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判别患者的病变程度,指导临床治疗[7]。

多层螺旋CT可通过先进的技术,提高分辨力,提升二维与三维图像的质量、效果;通过加快机架旋转速度,进一步改善时间分辨力,降低图像运动伪影发生率,保证有限时间内尽可能扫描更大的范围,总之,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脑动脉闭塞部位,明确脑动脉、颈内动脉位置,通过显示栓塞范围,辅助判断侧支循环情况;通过清晰显示患者病变位置的强化程度,判断缺血脑组织灌注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有研究报道,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对确定闭塞与狭窄及病变位置、测量狭窄程度与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对闭塞与重度狭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处于较高水平[8]。

但多层螺旋CT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其本质上属于血管塑形技术,所提供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相对有限,而人体颅内动脉存在较为广泛的侧支循环,在部分动脉段发生闭塞后,CT图像中仍会存在闭塞远端显影情况,导致动脉闭塞与重度狭窄的鉴别困难,因此,尽管多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闭塞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在诊断过程中,未合并肺动脉高压)。试验组男33例,女26例;平均年龄(2.84±0.71)岁;平均体重(14.76±2.63)kg;轻度(1级)17例,中度(2~3级)28例,重度(4级)1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龄(2.59±0.56)岁;平均体重(14.23±2.54)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窦性心律;出现不同程度口唇发绀、免疫力降低、营养不良、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符合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诊断标准;患儿家属对本研究了解。排除标准:合并代谢性、内分泌、肾疾病的患儿;存在肺动脉狭窄、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的患儿;存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的患儿。

1.2 方法

检查前安抚患儿情绪,尽量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对于躁动不安的患儿需给予10%水合氯醛(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2345,每毫升含樟脑0.15 g,水合氯醛0.1 g,丁香油0.007 ml)口服50 mg/kg;协助患儿取需细致观察含少量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闭塞处时的情况,且需放射科医师综合考虑闭塞远、近端动脉的充盈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CT对不同病灶直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均处于较高水平;CT对病灶的检出率与MRI比较无明显差异;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征象主要包括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局部脑组织肿胀、脑实质密度降低。此外,CT具有诊断快捷、迅速等特点,避免了MRI因诊断时间较长而延长治疗时间、错过溶栓时间窗,影响患者预后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较为准确,病变检出率较高,可有效应用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

猜你喜欢

急性期脑组织螺旋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旋风“螺旋丸”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奇妙的螺旋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