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女大学生身体自尊
——基于自我形体认知偏差的调节效应
2020-07-09李美玲徐兰兰
李美玲,徐兰兰
(汕头大学法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一、问题的提出
已有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女大学生对身体形象的担忧有关。社交媒体如网络直播、微博、微信朋友圈、电视节目、杂志和广告倾向于描绘理想化的女性形象。琼斯(Jones)的研究表明,受众会将自己的外表与媒体形象进行比较,而这种社会比较过程会导致其对身体的不满和相关的行为激励因素,如追求苗条;女性在社会比较的性别差异中更容易受社会关注。[1]鉴于年轻人对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加之女性在社会期待中承受更多刻板印象的压力和关注,研究年轻女性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与身体形象关注之间的潜在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另外,阿德里亚娜(Adriana)发现人们倾向于编辑和提高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和气质,因此微信和微博个人资料上的图片和信息可能传达了社交伙伴的理想化形象。[2]乌茨和博克布姆(Utz and Beukeboom)认为,社交媒体的使用不同于传统媒体格式的消费,这个过程更具互动性,允许用户主动搜索内容并参与某些活动。[3]年轻人尤其喜欢使用社交媒体网站来建立社会关系,寻找他人信息,如查看朋友的资料、留言和评论等社交行为。这些类型的社交参与行为,增加了用户查看社交媒体朋友发布的经增强的个人图片的机会,进而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外表与他人进行比较。
微博热搜榜关于体像的高频率话题表明了社会舆论对于性别形体的关注。同样,作为国内主流社交媒体工具之一微信,其自拍、健身、旅游、子女、生活、美食等的内容也是增强实际效果之后的社交展示。在社交媒体上对以上对象的修饰假象逐渐提高了社会公众对自我外在的要求和认知。据乌茨和博克布姆所言,女大学生在社会比较之下承受的压力会对其身体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即易产生追求病态瘦的体格的行为动机。女大学生瘦身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即包括身体自尊的高期待和自我认知的偏差。[3]
那么,社交网站体像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程度究竟几何?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又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本文对女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和身体形象之间的关系展开调查,着重于外貌比较影响或调节这些关系的方式。在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及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假设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对女大学生群体身体自尊会产生影响,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在二者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从而构建出一个存在调节作用的中介模型,以试图揭示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中女大学生的行为机理。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和身体自尊
社交网站体像比较是指个体通过社交网站的自拍照片、视频与其他用户在体貌特征方面进行比较的过程。[4]受自我表达动机的影响,自拍照片的发布和对情绪的简短评论已成为女大学生社交网站的主要趋势,这逐渐使社交网站成为传播社交体像前沿信息的重要媒介。在使用社交网站时,对社交网站实然和应然的体像进行比较已成为必然的心理活动;网民经常会通过精修的自拍照片和视频,将在社交网站上呈现的体像理想化。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交网站的体像比较是向上的。也就是说,很容易将真实的自我状态与他人提供的理想自我信息进行比较,进而容易导致比较主体产生劣势和自卑的心理活动。
身体自尊即个体对自己身体外表的看法。西科德和朱拉德(Secord and Jourard)将其定义为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各方面的满意感等”。[5]目前关于身体自尊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身体自尊的表面特征,且以女大学生为主。女大学生受社会传统习惯、普遍价值观、媒体宣传等因素影响,更易被大众传媒所热崇的“理想美”标准所牵制,从而产生对自己身体不愉快的体验和评价。
弗朗茨和希尔德(Franzoi and Shields)除了证明身体自尊的多维度及其概念上的性别差异外,还开发了一种可靠和有效的身体自尊测量方法,更注重认知评价个体对自身身体纯粹的生理指标。[6]
福克斯和卡宾(Fox and Corbin)提出了著名的PSPP 模型,表明身体自尊可以分成四个次级领域。[7]在白雪苹看来,身体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价值感和各方面满意感的认知、情感和评价过程,她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身体自尊可围绕概念厘清、对象扩大、内容深化和方法拓展等方面展开;例如身体自尊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何变化及关联性、身体自尊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身体自尊如何随着外界或内在因素发生改变等。[8]
上述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体像比较是影响身体自尊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对社交网站体像比较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研究。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会给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评价以及心理上的社会适应带来重要影响。[9]社交网站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在方便自我呈现和获取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体像比较,在身体自尊方面的作用(尤其针对女性而言)受到了很多关注。目前广泛宣传的以瘦为美的理想女性形象,引起了女大学生基于对外表过高关注的体像比较。[10]
对于认为男女生理因素决定了两性气质和性别身份认同差异的观念,即“生物决定论”,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反驳和解释。张成华曾总结指出,性别形象是后天由社会所建构的。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对于女性的认知与期望,很大程度上显现于这个社会的历史文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也建构了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范型、道德和价值预设,使得女性逐渐形成固有的认知,了解大众对自身的好恶,倾向于变成社会所青睐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外在的社会文化制度对两性身体观念产生影响,并在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中反映出来。社会性别的性征主要是由文化所决定,即后天塑造而成的。[11]韦特海姆(Wertheim)等的研究发现,女性认同着社会以及媒体宣传和期待的理想体型,[12]且从社会文化来看,社会对女性以及女性对自己的体型身材的兴趣和关注程度都远远多于男性。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在外貌身材方面承受更大压力和关注度,女大学生对于胖瘦意义的褒贬倾向较男大学生而言更加尖锐和两极化,她们很容易对自身的身形体重产生不满。这也是导致女大学生容易出现身体自尊障碍、饮食不协调、焦虑、抑郁等问题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外貌身材对女大学生的行为动机有更大的影响。因此,究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是如何影响以及何时影响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感知,研究者开始逐渐关注这些议题。
社交网站体像的比较发生具有较高的自发性。当个体在社交网站使用过程中通过比较他人线上发布的照片、视频等体像信息,从而感到不符合社会和自身期待时,容易出现体像不满,降低个体的身体自尊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促使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关注自我体型及体貌的满意或不满意感,从而影响身体自尊的水平。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倾向越高,身体自尊的水平越低。
(二)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和身体自尊
身体自尊容易受到诸如社会比较之类的许多因素的影响。[13]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评估中与他人的比较必不可少,但是容易形成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如自身的外貌体型都不如别人等,从而导致对身体自尊产生负面影响。[14]
自我形体认知偏差是指自我体貌的认知与实际生理体型之间产生的差值。差值越大个体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就越大。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对自我形体的偏差认知广泛存在。在一项对女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对自身体形的不合理期望容易导致较低的身体自尊。[15]孙金蓉、苏红鹏的调查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有90%的以上的女大学生均有瘦身意识,对身材不满意是首要原因。[16]翁在研究女性减肥行为中发现,女性出现减肥行为的实际原因并不是客观上的BMI 值超重或肥胖,而是主观上对身体重量的认知偏差。[17]这些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对自我形体的认知偏差已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其身体自尊。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是指“各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形成的属于各自的集体特征和行为”。[18]凯施和布朗(Cash and Brown)等人指出,当今社会中男女两性都有重视外在吸引力的倾向,而女性重视程度明显比男性高,其焦虑意识相较于男性更强,对自身身体外表、体型等方面的评价也比男性要求更高;相对而言,男性对于自己身体外表评价和满意度都较高。[19]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影响两性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和判断,产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加之当前社会主流文化中对女性理想体型的印象导向和好恶评价,导致女性潜意识中对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会产生评估偏差,对自我形体存在偏差的判断和认知易引起自卑、烦恼等负面情绪,这些都极易引起女大学生的低自尊。因此,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对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存在负面影响。由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与身体自尊呈负相关,提出如下假设。
H2: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越大,则身体自尊水平越低。
(三)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和自我形体认知偏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击,社交网站成为主流体像趋势传播的主要媒介。社交网站的体像比较是指个人查看其他用户发布的自拍照片或视频时,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比较自己的身体特征。[20]由于虚拟网络的可操作性,该比较其实是用户在与自身或社会塑造的理想化的身体意象进行比较的过程,它容易导致女大学生对自身外表的忧虑和不满。[21]如今网络媒体所呈现的性别成见与差异,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成员对女大学生的期待和评价,也阻碍了女大学生对自我的自主认识和发现过程。
社交网站的体像信息往往具有理想化色彩,存在“积极偏差”,即个体倾向于展示完美的自我形象。[22]因此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在多数情况下是“上行”的社会比较,即把自己的实际情况与他人修饰过的体像信息相比较,这容易产生对个体体像满意的消极影响[23],从而产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具体而言,这种比较会促使女大学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自身身材、外貌的关注;但由于理想体像在过度的修饰和美化下通常具有不可获得性,理想的形体标准与内心标准的冲突,加之社会评价带来的环境压力,往往会使女大学生对自身身体产生消极看法,降低自我评价,促使自我形体偏差的产生。[24]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倾向越高,自我形体认知偏差越大。
(四)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的中介作用
被试者身体自尊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大小,而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倾向又是自我形体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本文引入自我形体的认知偏差作为中介变量,以探索影响身体自尊与社交网站的体像比较的内部机制。法道里和瓦塔尼安(Fardouly and Vartanian)认为,社交网站体像倾向容易引起女大学生对于自我形体认知的注意力。当女大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比自己优秀的他人时[25],对自身体形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或不合理的期望,可能会促使其产生消极的自我形体认知偏差,进而转化为对自身身体外表的不满意感,从而引起低身体自尊。因此,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存在一定的威胁效应,也可归结为是一种认知失调,若不及时调整,就会使个体对自我评价产生负面作用。换言之,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身体自尊之间的关系依赖于自我形体认知偏差,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倾向越高,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越大,身体自尊越低。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在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和身体自尊起中介作用。
H5: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在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和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据教育部的官方数据,截至2019 年9 月12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2,663 所,其中,各大省份中江苏省(167)、广东省(152)、山东省(145)位居全国高校数前三,各大城市中北京(92)、武汉(69)、广州(58)位居全国高校数前三。由于年龄阶段、时代背景、心理发展、面临的问题等诸多因素的相似性,大学生在某些方面也呈现出一致和共同的特点。且通过调查和统计,发现大学生在经济、政治、学习、就业、校园生活、爱情与性、态度和期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同质性特征。考虑到我国大学的分布和女大学生的同质性,故本文问卷以上述高校数目前三的省份和城市的高校女大学生为主进行发布;访谈对象均为对社交网站有过充分体验,并且对身体形象感知比较敏感的女大学生,她们拥有不同学科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城乡差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借助社交平台发布网络问卷300 份,共收回270 份,筛选后有效问卷254 份,问卷回收率90%,有效率84.7%。其中本科一至四年级和硕博研究生分别为51 人(20.47%)、44人(17.3%)、62 人(24.41%)、31 人(12.20%)、60 人(23.62%)、6 人(2.36%);学科分布为文史106 人(40.9%)、理工121(46.7%)、艺术、体育类27 人(10.4%);样本中女大学生数据显示户籍城乡比例接近1∶1,独生子女占比较大,接近2/3 的被访者会化妆且参与学校学生部门活动,家庭情况总体一般,月经基本规律;地域以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为主,同时也有北京、武汉等城市的数据来源。
(二)变量测量与研究工具
1.因变量与自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设为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用Y 表示,赋值1-5 分,数值越高自我满意度越好;自变量为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和形体认知,前者用X 表示,分为消极情绪X1、体貌关注X2 和身体状况X3 三个维度,赋值1-5 分;后者用Z 表示,是实际和理想的BMI 差值。
(1)身体自尊。身体自尊量表是弗朗茨和希尔德于1984 年编制的,该量表共35 个项目,从“完全不满意”到“完全满意”5 个等级赋分,按性别不同分为不同的3 个维度,其中女性包括性吸引力、体重关注和身体状况3 个维度。
(2)社交网站体像比较。采用法道里和瓦塔尼安修订的社交网站体像比较量表,该星表共3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 点评分,每项均分数即为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得分,得分与体像比较水平方向一致。
(3)自我形体认知。BMI 体象表测量的题目为图形量表,量表采用27 点计分,按由左到右的方格计为1-27 分,并直接转换为客观(BMI)14-40。最终的认知值=(个体所选的当前体型分值转换成的BMI 值)-(个体实际BMI 值)。
2.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包括教育背景A1、专业A2、家庭所在地A3、婚恋状况A4、化妆与否A5、学生干部A6、学习成绩A7、家庭经济情况A8、月经规律A9 和独生子女A10。
研究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和外部环境水平引入控制变量。首先,研究主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会对其认知和身体自尊产生影响;其次,从家庭层面来说,家庭收入和是否独生子女会影响大学生成长环境;最后,从外部环境层面主要是社会文化层面来讲,来自不同省份的大学生可能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而存在某些认知差异。
3.变量处理。多指标综合评级中有多种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常见的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等。本文结合数据特征采取客观赋权法中的变异系数法,以全面覆盖指标信息。
因变量身体自尊和自变量社交网站体像对比均有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因此采取变异系数法求出最终的变量值。
四、数据结果分析
(一)t 检验与信度、效度分析
1.t 检验结果表明问卷题项p 值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信度、效度分析。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Alpha 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系数值均在可接受的水平以上。效度分析采用因子分析降维分析主成分和旋转结果,结果与原问卷采取的维度相同,可解释百分比如表1 所示。
表1 总体数据信度检验表(N=254)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1.身体自尊情况。调查问卷中身体自尊量表(BES)的5 分打分量表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普遍较高,平均值大于2.5分。其中食欲和健康评分平均值较高且标准差较小,体毛评分最低,这也与我国女大学生普遍特征相符。身体自尊的二级指标评分中性别吸引力维度评分最高,为3.34 分;无法或难以改变的体重维度评分最低,为3.22 分。
2.社交网站体像比较。样本女大学生使用QQ 空间/ 微博/ 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站平均时间大约8 年,使用频率每天都使用占90%以上,使用时间平均大约4-7 小时;社交好友平均大约200-250 人。消极情绪明显(在消极情绪指标中平均值为3.3,即5 级量表中的同意和比较同意之间);日常体貌关注程度高(在体貌关注指标中平均值为3.16,即在5 级量表中的同意和比较同意之间);个人身体情况排位得分(1-5,数值越小地位越高)中相貌平均排位最高(均值2.64);身体协调性和力量最低(均值3.32)。
3.女大学生形体认知偏差。根据中国BMI 体重指数,样本实际BMI 平均值为20.65,即正常体重范围。然而理想BMI 平均值为18.4,即偏瘦范围。这说明样本女大学生普遍的理想体重都属于不健康范围的偏瘦状态。当然也存在认为自己过瘦的情况,但比例较小。在对体重的关注当中,65%将体重排在前三位,72%的人关注瘦身相关的科普和报道等。本文的女大学生认知偏差由实际BMI 和理想BMI 的差值作为衡量,差值越大偏差越大。
(三)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的中介效应和中介类型则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1)分析女大学生身体自尊与社交网络体像比较的关系;(2)分析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与社交网络体像比较的关系;(3)女大学生身体自尊与社交网络体像比较、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之间的关系。若前2 步的回归系数显著则说明中介效应存在,再通过第3 步判断中介效应的类型。若在第3 步中,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回归系数显著,而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起完全中介作用;若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和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的回归系数同时显著,并且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的回归系数显著减小,则说明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是部分中介作用,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 直接估计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对身体自尊的影响。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教育背景。
在控制上述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分析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女大学生身体自尊之间的关系。
表2 回归分析结果(N=254)
在表2 中,模型1 添加10 个控制变量,模型2 添加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社交网站体像比较,这两个模型的因变量都是身体自尊。由表2 可知,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身体自尊正相关(β=0.4605,p<0.000)。由此,假设1 得到支持。另外,表2 中,由模型1 和模型2 可知,加入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之后,模型的拟合程度更高(调整后的R2=0.4534),进一步说明社交网站体像比较能够促进身体自尊。
步骤2 估计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对身体自尊的影响,控制变量同上。模型3 检验自我形体认知偏差与身体自尊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形体关注和女大学生身体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0171,p<0.5),说明当女大学生认知偏差影响女大学生身体自尊行为。由此,假设2 得到支持。
步骤3 估计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的关系,控制变量同上。
步骤4 基于步骤1 与步骤3 检验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在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身体自尊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类型,估计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和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对身体自尊的共同影响效应,控制变量含义同上。
表2 中,模型4 利用检验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和女大学生形体关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0217,p<0.5),说明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会使女大学生形体认知产生更多偏差。由此,假设3 得到支持。以上分析表明,女大学生形体关注对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关系起中介作用,即假设4 得到支持。
表2 中,通过模型5 检验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女大学生形体关注对身体自尊的影响,其结果显示:社交网站体像比较的回归系数显著(β=0.4650,p<0.000),且大于模型2 中的回归系数;同时女大学生形体认知偏差的回归系数显著(β=0.0209,p<0.05)。综合模型2 至模型5 表明,女大学生形体关注在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假设5 得到支持。
如图1 所示,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身体自尊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05,假设1 成立;女大学生认知偏差影响女大学生身体自尊行为,相关系数为0.0171,假设2 成立;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会使其形体认知产生更多偏差,相关系数为0.0217,假设3 成立;结合前三个假设得出女大学生形体关注对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关系起中介作用,中介系数为0.4650,假设4 得到支持;同时,该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即女大学生形体关注在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调节系数为0.1166,假设5 得到支持。
图1 具有调节效应的中介模型检验图
(四)稳健性检验
前文中的自变量采用社交网站体像比较3个维度的平均值为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的数值。为验证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作用的可靠性和稳健性,本研究分别以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的3 个维度,即消极情绪X1、体貌关注X2 和身体状况X3 三个维度作为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的代理变量,利用自抽样法稳健性误差检验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形体认知偏差和身体自尊关系。
表3 稳健性检验(N=254)
由表3 可知,模型1 分析了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三个维度与身体自尊的关系,其结果与表2 中模型2 结果一致,均具有相关性。模型2 和3 分析了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三个维度与形体认知偏差,以及认知偏差与身体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中消极情绪和体貌关注与形体认知偏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认知偏差与身体自尊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模型5 分析了女大学生形体认知偏差在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身体自尊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形体认知偏差在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女大学生身体自尊之间的正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模型4 分析了女大学生认知偏差在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三个维度和身体自尊中的调节关系,结果表明:中介变量形体认知偏差具有调节效应。此部分的稳健性分析,说明本研究的模型具有稳定性,有关研究假设得到进一步支持。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不同背景的女大学生为样本,探讨了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和自我形体认知的影响,研究假设基本得到验证。前文Stata 回归结果表明:(1)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倾向越高,身体自尊水平越低;即社交网站的信息会使得女大学生对自我评价预期增高,而降低身体自尊水平。(2)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越大,则身体自尊水平越低。自我形体的认知偏差出于女大学生对自我形体的错误判断,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社交网站体像中以瘦为美已成为共识;另一方面,即使在生理水平上是一个健康的个体,社会压力下形成的心理预期也会使得女性会追求偏瘦体重而不是标准体重。(3)女大学生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倾向越高,自我形体认知偏差越大。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精修自拍已成为如今的潮流,自我比较和互相比较成为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个体的情绪、自我认知和未来预期都会发生变化。(4)在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与身体自尊的相关关系中,女大学生自我形体认知偏差起中介作用,并且具有调节效应。自我形体的认知基于自身现状也离不开社会对体像的普遍预期水平,大多数人对于社会普遍水平的了解以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为主要渠道。因此,个人对自我形体的认知正确与否,受社交网站体像比较的影响,并对其身体自尊造成影响。
“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外貌对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20 世纪的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所揭示的上述女性形象的自我塑造和社会诉求[26],今日依然强力存在。社交网站利用虚拟空间塑造出的女性理想体像,被叠加在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上——女性不仅需要贤良淑德,也需要身材姣好。处于自我塑造和自我认同关键阶段的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期待的影响,她们具有更强烈的愿望,即希望通过改变形体,搭配美丽的服饰以期求得更多的社会认可。
女性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不断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发展自身的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两性观念,是社会性别理论的内在要求。[27]本文认为女大学生追求美丽和良好的身体形象实属正常的社会诉求,然而如果社会舆论充斥着对女大学生外形的浅薄认知和评价,只会妨碍女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巴特基(Bartky)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变化和妇女对父权制的抵制使旧的治理形式变弱了,新的治理形式已经开始出现——即标准化的女性气质越来越集中在女性身体上。这种标准体现的是异性恋的性特征和合适的外在形态;而身体认知偏差,究其原因在于社会为女性界定的“文化规范”。[28]社交网站正是这一规范传播的主要媒介,社交网站的体像表现为符合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期待而欠缺真实。
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建议社交网站应对过度虚假的体像表现内容进行审核或者限流,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用户设置不同权限,进行分级管理。其次,政府应大力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缓解女性生存压力,承认女性的公共领域价值,引导社会对女性的正确认知。再次,社会舆论要做好接力棒工作,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下女性精英层出不穷,固守家庭是女性的第一要务的性别刻板印象已不合时宜。最后,企业应基于自身发展需求招纳贤才,对求聘者一视同仁,关注职业能力而非形体外貌,消除职场性别歧视。当然女性群体自身也须学会自我定位,创造展现个人文化信息的新形象,拒绝社会规训的标准体像。
本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样本代表性不足。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考虑更大的被试量和更为复杂的被试构成;(2)访谈的深度有限,访谈提纲设置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还需进一步考究,访谈内容还需进一步挖掘深度;(3)限于横断研究,本文考察了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短期影响,但在当前社交媒体信息资源的长期充斥下,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倾向的消极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退或是加重,还需进行长期效应的纵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