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以云南省7所高校为例

2020-07-09陈星宇张春勇王晓燕

关键词:师资云南省教学资源

陈星宇,张春勇,王晓燕

(1.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专题教学成为一种尝试,在部分高校试行,但由于专题教学对师资有较高要求,使专题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受到严重挑战,是继续前行还是终止改革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道选择题。对此,本课题组选取了云南省7所高校作为调研对象,对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进行深入调查,找到专题教学实施中遇到的瓶颈,并提出解决难题的途径,使专题教学更好发挥优势,提高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针对7所云南省高校,以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和“思政课”教师进行数据采集,了解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现状。本次对学生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648份,有效问卷631份,有效率为90.1%。针对教师共发放120份问卷,收回117份,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为95.8%。最后通过SPSS17.0系统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结合访谈调研,形成该调研报告。

一、当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现状

通过对云南省7所高校的调查,发现目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主要由一个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和内容“通讲”某门课程,实行专题教学的学校较少,甚至有曾经试行过专题教学的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又回到“通讲”的老路上,专题教学在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并不盛行,专题教学方式瓶颈凸显。

(一)当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调查

针对目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调查,主要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两种方式,二者的调查结果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在这7所云南省高校中,有6所高校实行由一个教师“通讲”一门课程,其中有1所高校曾经实行过专题教学,但后来因为师资力量薄弱又回到“通讲”的模式上来;1所高校由多个教师通过专题模式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1所高校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但线下的内容,则由一位教师完成一门课的讲授任务;还有1所高校将课程每一章节划定为一个专题,通过翻转课堂模式由一位教师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说明课堂教学部分,由一位教师“通讲”一门课程是当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教学模式。

(二)大学生对当前本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

大学生作为受教者,能最直接、真实的评价教学模式。对此,课题组根据当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设置了相应的学生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当前本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满意度较低,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超过了60%,达到64.9%。为了进一步验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有效性,针对此问题还对部分同学进行访谈,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大体一致。对于“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来说,虽然课堂讲授中部分老师采用了“雨课堂”“翻转课堂”“学习通”等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但由于高校“思政课”内容广泛,让一个教师“通讲”一门课程,部分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缘故,对具体内容的讲授侧重点不一致,不熟悉的领域要么不讲或少讲,要么照本宣科,讲得“干巴巴”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对目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满意度的调查中,云南农业大学的专题教学模式被大部分学生接受,对其满意度较高,所以,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应该成为一种趋势,在实施中不断改革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本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效果满意度和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基本一致,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直接联系,所以,一方面说明该问卷的真实有效性较高,另一方面再次说明当前“通讲”的教学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改革教学模式,是满足“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本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价

“思政课”教师作为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对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了如指掌,在备课、教学中能够深入的感受其中的效果。对此,在云南省7所高校进行调研时,通过开座谈会,了解了“思政课”教师对当前自己实施的教学模式的看法。调查结果表明:有45%以上的教师对目前实行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还算满意,但超过一半的人不满意目前“通讲”的教学模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教师“隐形”教学工作量增加。由于目前高校“思政课”涉及的内容较广,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从时间跨度看,超过100年的历史;从内容看,宏观上涉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微观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较多内容。在备课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准备知识,对自己非专业背景内的知识讲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大增加了隐形教学工作量。第二,教师将“思政课”讲成“精彩一课”的难度增加。目前在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能在一门课中将部分章节讲成“精彩一课”,但要做到每一节“思政课”都是“精彩一课”较为困难,即使是教学名师也很难达到,最终的结果将是学生“思政课”“抬头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第三,教师忙于备课,出科研成果的机会减少,职称评定受阻。由于高校“思政课”内容广泛,教师不得不在自己专业背景以外学习其它的内容,这样备课工作量加大,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写作,从而在以科研为主的职称评定中处于弱势。因此,目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一人负责一门“思政课”教学,“通讲”所有内容的教学模式满意度不高。与此相比,云南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师对目前本校实施的专题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该校的专题教学根据教师的专业、学科背景将一门“思政课”分为几个专题,然后共同完成一个班级的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备课工作量,又能结合教师的学科背景,讲出“精彩一课”,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实现学生爱听,教师“易讲”的双赢局面。

总之,根据调查发现,目前云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一位教师主讲一门课程全部内容,即“通讲”模式,将一门课程分成若干专题,由多名教师共同主讲的专题教学模式还处于个别高校的尝试中。专题教学能否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推广,还需要来自受教者和施教者的真实评价和感受,发现当前专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让专题教学在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挥作用,得到广泛开展和实施。

二、对“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认知评价

学生和教师是“思政课”的受教者和施教者,对“专题教学”的认识和评价较为真实有效,对此,课题组分别对实施不同教学模式的云南省高校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研,形成了真实有效的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认知评价,找到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云南省高校广泛实施开展“思政课”专题教学奠定基础。

(一)学生对“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认识和评价

由于目前云南省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不一,要了解学生对“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认识评价,首先得调查学生对“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认知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37.3%的同学虽然听说过“思政课”专题教学,但对其并不了解,甚至还有35.5%的同学就没听说过这种教学模式,这说明学生对“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认知度不高。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认识,对知道“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学生进一步设置了“你是如何知晓‘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思政课”专题教学认识较深的同学所占比率不高,主要是本校“思政课”已经使用专题教学的学生,超过70%的同学都是听说或互联网上较浅显的了解。这一方面说明“思政课”专题教学在云南省高校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说明互联网时代,为“思政课”专题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云南省大学生对“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评价直接关系着专题教学在云南高校中的推广、实施、改进。针对大学生对“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评价问题,调查组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调查形式得到了结论。主观题主要是请同学对“思政课”专题教学进行利弊阐述评价,综合起来同学认为“思政课”专题教学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广泛、公平享受学校师资;第二,对教师的新奇感带来对课程的兴趣提高;第三,教师因只讲某个专题,备课充分、内容丰富。当然专题教学也有弊端:第一,因一个老师只负责一个专题,和同学接触交流的时间有限,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第二,各个教师之间的专题联系不紧,课程系统性遭破坏,带来学生上课好听,下课全忘,不能系统把握课程内容;第三,因为是多个教师上一门课,很难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客观考核,造成教学中的过程考核缺失。

综合主客观问题,“思政课”专题教学在云南高校学生中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有其存在的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改进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思政课”教师对专题教学的认识和评价

“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的直接执行者,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专题教学有的已经尝试过,有的在探索中对其有所了解。本课题组主要通过座谈的方式对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教学的认识和评价调查,并对专题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给予客观评价。综合起来,专题教学的优势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减少了备课工作量;第二,能结合自身学科背景,深入研究,将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形成课堂精彩,课后研究深入的双赢局面。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专题教学也存在不足:第一,因为每次教学面对的学生不一样,对学生的了解甚少,阻碍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第二,由于一个班由多位老师共同完成教学,因此排课较为困难,即使排好了课表也要每次上课前拿着课表校对,才能准确无误的按时、按位上课,稍有疏忽将带来教学事故;第三,对学生的管理困难。但在综合分析利弊关系以后,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专题教学模式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在师资允许情况下可以推广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实践中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存在的瓶颈问题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省首家坚持实施“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学校,对于专题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外,在实践中还发现一个“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瓶颈问题,即教学资源的缺乏。由于专题授课对师资有较高要求,但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像北京大学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授课不现实,但本校师资又缺乏,从而导致专题教学在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受到严重挑战。云南农业大学通过对教师分组,在组内开展专题教学,实施三年来,取得了积极成效,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在整合广泛教学内容,有效发挥教师教学专长,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但同时也暴露出“思政课”专题教学在管理上的混乱、师资力量的薄弱和由于教学资源短缺导致的专题内容偏离教材等问题,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量较大的今天,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更加突出。在对其它云南省高校进行调研时发现,在实施了一段专题教学后选择继续回归到原有“通讲”教学模式的高校,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师资力量不足;一直延续过去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没有进行专题教学尝试的高校,很大程度上也是考虑到自身的师资力量薄弱,因此,解决师资薄弱和完善教学资源成为当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验证师资薄弱和教学资源短缺成为当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瓶颈的问题,调研中还对这7所高校“思政课”的师资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每一所高校都有兼职教师,甚至有的学校的兼职教师占“思政课”教师总数的46.2%。“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比例远远超过教育部要求的1∶350的比例,各高校为了达到这一标准,在短期内只能大量使用兼职教师,使师生比降低。在座谈中还了解到,由于目前云南省各高校在进人指标上对学历要求较为严格,二本以上院校需要博士,专科学校也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但全国每年符合“思政课”教学专业的博士较少,愿意到落后偏远的云南的博士更少之又少,所以引进人才较为困难。有的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超过5年没有进人,更加剧了云南省高校“思政课”师资短缺。另外,当前大学扩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急剧增多,教师引进困难,也是造成兼职,师生比较高的原因。因此,师资薄弱已经成为当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实施的瓶颈。

表1 云南省7所高校“思政课”师资调查表

总之,“思政课”专题教学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好评,在云南省高校中推广实施,能被学生和教师接受,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但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教学资源短缺也成为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实践应用推广的瓶颈。因此,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成为解决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师资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的关键。

四、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推广实施“思政课”专题教学

共享成为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主题,高校“思政课”面对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也应积极倡导共享理念,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能解决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师资薄弱,教育资源短缺的局面。协同创新,协同合作是不可抗拒的潮流[2]。因此,建议在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有效推广实施“思政课”专题教学。

(一)建立校内交流平台,加强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

1.实现集体备课、说课制度固定化、常态化

目前本科院校开设的“思政课”包括“形势政策”在内是五门课程,专科院校则是三门,在本次调查中,每一所高校每一门课程成立单独的一个教研室,一个教师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而这些“思政课”在内容上会有重合的地方,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二章阐述了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是应该的,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合太多,所以在专题设置和备课过程中要加强两门课程的联系,既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让不同的教师实现共享资源,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对讲授内容做调整安排,不仅让教学资源得到共享,还能节约师资力量。因此,作为承担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期开始之前的专题设置、教师备课上,全院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做详细汇报,并将全院教师课件达到共享;在上课期间,每周每个教研室选取一名教师汇报上课内容,将学院的集体备课、说课制度实现固定化、常态化。

2.学校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公开课

学校定期举行“思政课”公开课,不仅体现了学校管理部门对“思政课”的重视,也能让“思政课”教师一方面有紧迫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在公开课上可以听到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专业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专题设置和内容设置更贴近实际。

3.建立学院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教师的成长有一个漫长过程,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也不例外,所以学院要建立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一方面,学科带头人及其骨干教师将自己研究的前沿课题和年轻教师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将教学的经验技能传授给青年教师。如果有条件的学院,可以实行“老带新”的教学工作,青年教师跟随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教室听课学习,然后再回到自己的课堂进行讲授,这是一种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方法。这是在现有条件下让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得到局部共享的重要方式。

(二)建立校内交流平台,加强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师资及教学资源的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3]。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对象一致、目标契合、性质相似,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异法同道的效果。二者以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为基本抓手,以知行互动、时空互动为基本组织形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2]。具体说来,学校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沟通交流提供固定的研究、实践和学习平台,辅导员定期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活动,讨论热点、难点问题。一方面,鼓励“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为辅导员定期进行理论培训,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分享典型学生案例,就相互关心的议题合作开展科研活动。“思政课”的专题设置在理论上和教材同步,在实践上可以将辅导员工作案例穿插其中,不仅做到师资的共享,还能使教学资源共享、丰富,在现有基础上解决“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师资短缺的问题。

(三)建立区域高校之间的交流平台,加强云南省各高校之间的联系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的高校由于师资不足,所以采用外聘教师的方式来完成本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但这种私自外聘的方式一般处于“地下行为”。鉴于目前云南省高校“思政课”师资不足的情况,教育部门可以牵头建立区域高校交流平台,加强云南省各高校之间的联系。

1.建立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优秀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全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资源已经相当丰富[4]。负责建设的教师不仅资源丰富,还有很多实践经验,而且不同高校的建设着重点不一样,所以可以建立省级精品课程优秀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让云南省部分“思政课”教师到其它云南省高校承担一门课程的一个专题教学,实现云南省区域“思政课”师资共享。河南省曾经对6所高校的150名“思政课”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5%的教师在备课中参考其它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36%的教师观看过国家和省级“思政课”精品课程教学视频[5]。因此,建立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优秀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具有可行性。

2.建立云南省省级各级别讲课大赛获奖教师定期交流

云南省每年都会组织两次以上的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各学校、甚至学院也在组织“思政课”教师讲课比赛,每次都涌现出一批获奖的优秀教师。云南省各高校之间可以让这些优秀教师到各高校进行某门“思政课”的一个专题讲授,传播教学理念,传授教学技能,实现云南省高校“思政课”师资的共享。

(四)搭建高校“思政课”远程教育交流平台,共享名校优质教育资源

1.“幕课”的利用与推广实施

“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为拓展高校“思政课”建设空间带来了机遇[6]。“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最早由加拿大人提出并尝试使用,最后获得教育界的广泛应用;国内由清华大学发起的学堂在线等得到推广,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了高校教学改革。因此,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利用与推广实施慕课,共享名校,特别是实施“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高校资源,弥补“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2.知名专家将专题内容撰写成书籍,供云南省各高校参考使用

北京大学2006年就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分为12个专题,分别聘请相关知名专家、学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对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进行了探索。2015年起,武汉大学在四门“思政课”中全面推行专题式教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做法,在专题式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教学成果。2019年3月30日,为积极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研讨会在武汉纺织大学召开,各高校的院长和学者参加此会,对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我们应该在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中积极推广实施专题教学,通过请有经验的专家和学者将专题内容撰写成书籍,供高校参考使用,弥补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的局面,实现云南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资源的共享,最终提升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猜你喜欢

师资云南省教学资源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