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村干部职业倦怠及调适干预
——基于广东省云浮市273名村干部的调查

2020-07-09李志军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业倦怠村干部

李志军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罗定 527200)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20世纪70年代由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用以描述和界定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并概括为情感耗竭和主动性丧失[1]。随后,Maslach等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压力对从业人员造成的心理上的倦怠症状,并从情绪耗竭、人格分裂和成就感低下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2],成为学界研究职业倦怠的范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Maslach等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并不断修正量表[3]。1997年Leite&Maslach提出了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理论,认为工作负荷、控制感、沟通、报酬、公平、价值观等6个方面因素的失配程度与职业倦怠感有正相关关系[4]。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际作用的凸显,职业倦怠逐渐被引入各工作领域。资料检索显示,职业倦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医护、教师、科技工作者、公务员、企业员工及管理者、社会工作者、旅游从业人员等行业或岗位,村干部岗位则鲜有涉及。村干部是国家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和村级事务的管理者,岗位工作内容复杂,开展难度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农村工作的重点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村干部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村干部的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对村干部职业倦怠进行研究。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9年4—7月广东省云浮市举办的村干部工作能力培训班的参加培训学员,共发放调查问卷298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利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了更加全面了解村干部的职业倦怠情况,调查组利用培训的课余时间对36名村干部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采取半结构化的方式,尽可能多地收集调查对象职业倦怠的社会行为、意见及态度相关信息,最后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梳理出新时代村干部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

二、新时代村干部职业倦怠的现状

按照经典研究范式从情绪、人格、成就感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和开展深度访谈,对村干部职业倦怠进行梳理概括。

(一)情绪维度

情绪维度的调查共设计了4题,调查结果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42.1%的村干部工作时感觉到疲惫,47.4%的村干部不想上班,38.1%的村干部工作时心情压抑,44.5%的村干部感觉工作压力大,反映出村干部的情绪耗竭现象比较严重,呈现中度情感耗竭状态。访谈调查中近一半村干部认为,农村工作事项过于繁杂,大多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基层政府又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压力大,经常力不从心。不少村干部刚上班就盼下班,期盼周末、假期不用上班,有的甚至有了辞职的想法。情绪耗竭直接影响了村干部的身心状态,降低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人格维度

关于人格维度共设计了6题,调查结果见表2。调查显示,77.3%的村干部认为自己的工作不是应付差事,89.9%的村干部关心工作效果,70.2%的村干部对工作感兴趣,66.5%的村干部认为与刚入职相比自己对工作投入的精力没有减少。不难看出,村干部在主观上比较努力,工作态度认真。访谈中大部分村干部认为自己工作的地点在村庄,服务对象是熟人,彼此非常了解,工作还是要认真干,否则一方面觉得对不起大家,另一方面也会降低自己在村庄的威信。同时调查也显示,55.8%的村干部认为工作重复琐碎,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和挑战,43.4%的村干部认为工作多干不如少干,多干多错,少干少错,反映出村干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村工作的复杂、繁琐及不断重复,加之体制制度的约束,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工作产生了倦怠情绪。活多事繁责任大是对村干部工作最直接的描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治安等各个方面村干部都要负责,而且大部分事项需要不断重复,做好了大家觉得没什么,出了问题就会受到基层政府、村民及其他村干部的指责和埋怨,感觉里外不是人。从问卷统计来看,村干部呈轻度人格分裂状态,结合访谈情况,认为村干部的人格分裂进一步加重的趋势非常明显,若不加以调适干预,其工作积极性会进一步降低,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表1 村干部情绪维度量表基本分布 单位:%

表2 村干部人格维度量表基本分布 单位:%

(三)成就感维度

关于成就感维度共设计了8题,调查结果见表3。调查显示,70.1%的村干部能够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45.5%的村干部认为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47.7%的村干部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有个人成就感,63.9%的村干部能够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44.8%的村干部认为政府、村民及其他主体对村干部的工作给予认可和肯定,68.8%的村干部愿意学习工作上的新知识,说明村干部在工作中基本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很好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工作中乐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访谈也印证了这一结论,36名村干部中有27名是村庄精英(经济能人、退役军人、高学历者),相对于普通村民,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更多的资源和优势,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做好村干部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有几位村干部直言自己在村庄是有头有脸的人,既有经济基础又有人脉资源,担任村干部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遗憾的是关于职业发展的统计中,有67.5%的村干部缺乏职业规划,63.4%的村干部对职业发展没有信心,说明村干部虽有工作目标,但对未来事业发展很迷茫,既没有周详的规划,也没有稳定的预期,工作中很难将村庄的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可能会造成村庄发展的不连续和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农村形势的一系列变化,村干部的责任更加重大,令人欣喜的是村干部的责任心增强了,工作态度更加认真。访谈中大部分村干部认为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很多涉农政策,虽然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但是相关制度健全了,基层政府对农村工作也是真抓实干,不少工作开展起来比过去容易了。从治理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清除农村恶霸,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再到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村干部都积极支持,全身心投入。农村干部的满意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统计数据显示村干部的成就感比较高,访谈调查中进一步对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生活状态(包括住房、家庭、收入、人际交往)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受访的36名村干部超过25人对三项都选择了满意和比较满意,说明大部分村干部对当前的工作和生活满意。综合情绪、人格、成就感三维的调查,从整体上看村干部表现为轻度职业倦怠。除成就感维度的调查效果好于其他两个维度,情绪维度效果最差,人格分裂状态恶化趋势明显。职业倦怠已影响到村干部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长久下去将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终影响党和国家的农村事业。村干部职业倦怠已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应给与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表3 村干部成就感维度量表基本分布 单位:%

三、新时代村干部职业倦怠的反思

村干部职业倦怠是一种职场心理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村干部的思想和行为,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反思其成因,提出有效的调适干预措施。关于职业倦怠的原因我国的主流观点多归结为从业者个人的道德层面,认为职业倦怠是从业者个人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通过云浮市273名村干部的调查认为,村干部职业倦怠的成因不仅是个人道德问题,还涉及个人其他方面的素质,更与组织制度设计、社会环境等因素相关,村干部职业倦怠的本质是村干部个人与组织、社会的匹配性降低。

(一)个人素质难以适应村干部工作

1.村干部政治素质不足

村干部虽然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政治素质是村干部的根本素质,在整个素质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党和国家要求村干部具备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村干部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农政治观点及路线方针政策。由于选拔村干部时对政治素质的忽略,入职后的政治学习要么不正规,要么走过场,导致不少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并不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水平不尽如人意,难以吃透上情。云浮市的调查显示村干部的政治素质普遍不足,对很多政策理解不到位,还有一些村干部政治观念不强,为民服务意识淡薄,甚至形成了利己主义的错误观念。

2.村干部文化素质不够

文化素质是村干部履行职责的关键,其直接关系着村干部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学历提升、短期培训、大学生村官政策等措施,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整体上得到了提升。云浮市273名被调查的村干部高中以上学历占71.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32.4%,无疑对开展农村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如此,面对新时代农村的快速发展,村干部的文化素质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访谈调查中近一半村干部反映学历确实提升了,但无论从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都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3.村干部法律素质较低

法律素质是村干部履行职责的法治保障,村干部的法律素质关系到依法治村的成效。通过多年的普法,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得到了较好的提升,村干部的法律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新时代我国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具体到农村就是要实现依法治村,这必然对村干部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浮市273名村干部有超过60%的人对涉农法律不熟悉,有的只是听说过名称而已,具体的内容基本不了解。相关研究已证明,基于法律知识比较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信仰不高、法律能力不足的现状,村干部的法律素质与农村社会的发展不相匹配,对农村社会的适应性较差[5]。

4.村干部身心素质不够高

身心素质是村干部有效领导的基础和条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等重要,二者共同构成了村干部开展工作的根基。进入新时代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对健康理念了解不多,大部分村干部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访谈调查中有26名村干部认为由于工作繁忙基本不锻炼身体,生活中又不注意,身体出现了各种不适,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来支撑工作,有的还出现了压力增大、情绪不稳等连锁反应。同时有21名村干部心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处于非健康状态,常见的如自我认识不到位、期望过高、自控能力低、外控性格等,这些都会引发职业倦怠。

5.村干部能力素质不够强

能力素质是村干部履行职责的核心,是村干部顺利开展工作的实质性条件,其他素质最终都要通过能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村干部处在最基层,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执行落实、沟通交际、利益整合等综合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村干部工作不断面临新挑战,基于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身心素质不够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不够强,村干部对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掌握较为有限,难以应用自如,其中利益综合能力、沟通交际能力、执行落实能力,一直处于较低状况,制约着工作的开展。访谈调查中有20名村干部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强,开展工作比较吃力,工作很难做好。

(二)组织制度设计造成村干部职位吸引力不强

1.职业发展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按照现有制度村干部指村两委干部,包括村支书、副支书、村委会主任、副主任、两委委员等,其中部分两委委员兼任村会计、民兵连长、治安主任、妇女主任等。现实中大部分权力和资源集中于主要村干部,其他村干部并没有实质性权力,在村庄事务中话语权较少。调查发现,非主要村干部的职业倦怠比例远高于主要村干部,调查中不少非主要村干部诉苦,认为自己的能力并不低,也有为村民服务的热情和信心,不过主要村干部选举掺杂了很多非正常因素,很难当选。近年来云浮市部分区、县(市)选录优秀的村干部进入基层政府工作,拓展了村干部职业发展,然而最终能被选录的毕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村干部不敢奢求。晋升无望,职业发展没有空间,村干部出现了事业失落感和迷茫感,工作热情逐渐消退。

2.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考核是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让村干部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反之,村干部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云浮市各区、县(市)对村干部的考核规定不一,整体上看比较笼统,一般由乡镇政府组织,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尽管有量化的规定,操作中仍以定性考核为主,量化则流于形式,实际意义不大。常见的做法是一个村庄的工作做得好,全体村干部都考核为优秀;工作做得一般,考核为称职;工作做得不好,考核为不称职。至于每个村干部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除少数特别优秀和极少数特别差劲的大家有看法,其他的村干部工作很难区别。考核中乡镇政府的主观意愿重,村民参与度不高,村干部也不太在意,觉得对自己影响不大。村干部考核结果的应用存在着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大部分情况下采取公开表扬、提供培训、组织参观等方式,物质方面的奖励较少,当某一村庄工作被评为优秀后,该村的全体村干部被平均奖励,没有体现差距,平时付出较少的村干部搭便车,对付出较多的村干部显失公平。此外,对考核不合格的村干部惩罚措施较少。考核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很难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其意志随着时间慢慢被磨灭,陷入职业倦怠状态。

3.工作支持制度不够健全

村干部工作任务繁重。近年来随着撤组并村的不断推进,云浮市村干部的数量相应减少,管理事务却有增无减,工作量更大,工作中常出现各种困难。根据相关法律,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乡镇政府经常以此为由不介入村级事务,有困难让村干部自行解决。调查中村干部的意见比较大,认为许多乡镇政府是选择性支持,对于上级下达的政务,乡镇政府积极支持村干部,对于村务乡镇政府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村干部工作内容枯燥,很多工作不断重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若能创新工作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激发村干部工作的活力。然而乡镇政府习惯于既有的工作方式,担心村干部改变工作方式会带来不稳定,特别是完成政务的工作方式,乡镇政府希望村干部按部就班,不要搞“花样”,用村干部的话来说,乡镇政府严格管控村级干部的工作方式,自己有想法也无法实施,创新激情被压制。村干部内部支持同样不到位,云浮市的调查显示,村干部行政化倾向明显,在不少村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与其他村干部变成了命令与执行的关系,内部沟通不畅通。村干部内部表面和谐,背地互相拆台,关系并不融洽,工作中相互支持明显不足。

(三)社会环境复杂引发村干部工作压力过大

1.社会期望超出村干部承受范围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村干部的期望越来越高。村民期望村干部德才兼备,对内对外都是全能代理人;期望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现农村全面发展,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当村庄利益与政府利益出现矛盾时,期望村干部代表村民选择村庄利益,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实惠。调查显示82.1%的村干部认为村民的期望种类多、要求高、难实现,这无疑对村干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有期望,说明村民有梦想。不过对村干部的期望要有一个合理的度,期望过高,超过村干部的承受范围,就会增加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引发职业倦怠。

2.人情压力造成村干部职业困扰

村干部不同于公务员可以交流回避、升迁流动,基本上是一辈子都在当地农村生活,彼此间低头不见抬头见,离职后又回归普通村民身份与大家共同生活,人情世故非常重要。人情对农村社会影响最为严重,调查中村干部反映,工作中容易受到源自党政机关、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人情压力。人情压力挑战着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村干部一方面大力倡导依法治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从人情压力,违背职业宗旨和原则为相关人员谋取特殊利益,村干部陷入公共人与公民人的角色悖论。权衡利弊后,村干部更多会选择人情。人情压力迫使村干部利用职权行不正之风,违背初衷舍弃公共人的角色选择公民人的角色。不仅如此,人情内部还会出现冲突,当一件事同时涉及多种人情时,村干部需要在公民人中进一步选择某一种人情。访谈调查中一名村干部反映精准扶贫中确定贫困户,乡镇政府打招呼需要照顾某些人,亲朋好友希望得到特殊关照,左邻右舍也提出留个名额的请求,而名额有限不能全部照顾,自己需要再次选择。不断扩大的人情对象和人群范围给村干部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人情压力,极易造成职业困扰。

四、新时代村干部职业倦怠的调适干预

个人素质、组织制度、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共同促成了村干部的职业倦怠。进入新时代农村要有新气象,村干部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必须多管齐下,从个人、组织和社会多维度对职业倦怠给予系统调适干预。

(一)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1.提升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村干部的其他素质都应服从于政治素质。村干部应积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动提升政治素质,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确保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把握好党和国家涉农政策,吃透政策精神,不断深化对政策的消化理解。

2.提升文化素质

知识化是现代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村干部应掌握与岗位工作相匹配的文化知识。村干部的文化知识包括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基本知识是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掌握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是人们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基础,也是日常交流沟通的必备知识。村干部应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基本知识,力求做到知识的广博性,知道得越多越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专业知识是村干部开展岗位工作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其包括政策学、领导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专业知识可通过自学、专题培训、相关专业的学历提升等途径来掌握。文化素质的提升要求村干部掌握“T”型的知识结构,横向上要有广博的知识面,纵向上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

3.提升法律素质

村干部是党和国家涉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依法治村的实践者,必须拥有较好的法律素质。提升村干部法律素质应从学习法律知识入手,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掌握法律应用能力,具体可以表现为先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然后借助一村一法律顾问、送法下乡等活动强化法律意识和树立法律信仰,最后应用法律解决农村社会的实际问题,依法进行乡村治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村干部法律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将其视为系统工程,在法律知识学习、法律意识培养、法律信仰确立、法律能力实践中不断地获取成效,切实提升村干部的法律素质,用法治思想武装村干部的头脑,让村干部成为依法治村的先锋。

4.提升身心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体魄是村干部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因此,一是应注意提升村干部的身体素质。首先应树立健康的理念,同时根据身体特点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次应勤加锻炼增强体质,然后还应注意劳逸结合。二是应注意提升村干部的心理素质。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应正确认识自我。村干部要学会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岗位工作等,理性看待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合理的理想目标,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应对眼前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学会自我调节。工作中碰到烦恼、情绪低落、痛苦等境况时,村干部要学会自我调节,善于自我放松。村干部要培养业余爱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人生经历,保持积极健康的阳光心态。

5.提升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潜藏在村干部身上的一种能动力,是村干部素质提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村干部其他素质提升的最终体现。提升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好各种能力提升机会。政府部门应经常为村干部举办多样化的能力提升活动,村干部要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能力提升活动,利用好各种学习机会。通过课堂学习和互动,获取沟通交际等能力;借助课堂案例、情景模拟等形式,正确全面地认识其他能力,并初步掌握之。二是积极实践。一项具体工作从开始谋划到结束涉及信息获取、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沟通交际、执行落实、利益整合等能力,村干部要结合实际将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应用于其中,大胆实践,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不应停留在书本上、头脑中。三是善于总结。无论学习还是实践锻炼都应认真总结,村干部要养成总结的好习惯,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通过多次实践、持续改进,从而将能力素质提升到更高层次。

(二)优化制度设计,支持村干部自我发展

1.创建村干部职业生涯管理制度

村干部职业生涯管理直接影响着村干部个人的发展和村庄的未来发展走向。从组织支持角度来看,政府部门应结合村干部的岗位特征从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为村干部制定职业生涯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村干部的工作特点和心理上存在的较大差别。通过职业生涯管理,主动进行干预,让村干部及时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创建村干部职业生涯管理制度还需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严把村干部入职关。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把入口关,严格审查村干部候选人资格,确保高素质的村民进入候选人。同时要加大对选举中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相关候选人、社会组织、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要及时制止,在现有法律基础上给予重处重罚,确保有能力的候选人当选村干部。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进入农村基层政府工作的渠道,将农村工作经历作为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招录的重要依据,逐步提高村干部的招录比例。二是解决好村干部的退出问题。村干部追求自我发展,组织应尽量满足其需求,但制度设计应考虑村干部卸任后的发展问题。若已到退休年龄的应稳定其心理,合理发放退休金,消除后顾之忧。同时根据自愿原则安排村干部参与村级其他管理事务和活动继续发挥余热;若尚未到退休年龄的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帮助村干部在其他领域取得就业。人事行政部门在为企业、社会组织等招聘人员时,应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村干部的录用,满足村干部自我发展的需求。

2.优化考核制度,激发村干部工作热情

优化村干部考核制度应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以定量考核为主。王征兵教授曾根据村干部所做的12项工作,结合村干部的素质,设定了19项考核指标,并根据对村民和村干部的调查确定了每项指标的权重,提出由村民代表给村干部打分,然后根据权重计算总分,村民和上级主管部门可准确客观地考核和评价村干部[6]。进入新时代村干部的工作有了较大变化,可以参照王征兵教授的研究成果重新设计考核体系,可根据村干部的岗位职责,从德、能、勤、绩、廉五个维度指定具体的指标,构成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且具体指标能够量化的应尽量给予量化。乡镇政府应科学合理地做好村干部考核工作,发动村民全面参与其中。村干部自评、乡镇政府和村民评价设定合理的权重,考核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应提前设定好,确保最终的考核结果能够客观反映村干部的工作,让基层政府、村民清楚村干部的工作情况,也让村干部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考核结束后还应科学地应用考核结果,基层政府要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对村干部进行奖惩,对于考核优秀的村干部,除给予荣誉及学习机会外,还应加大物质奖励的力度。同时,对考核不合格的村干部要进行惩罚,让其在思想上、行动上更加重视岗位工作,同时对其他村干部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3.健全村干部工作的组织支持制度

组织支持理论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组织对员工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受到更多支持的员工对组织可能会形成更多的情感承诺,其工作会超过职责规定的要求,并且会为了帮助组织处理出现的问题而做出灵活的反应[7]。面对工作压力,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对员工工作的支持程度。组织对村干部工作的支持直接影响着村干部的付出和工作成效,健全村干部工作的组织支持制度势在必行。健全村干部工作组织支持制度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明晰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间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乡镇政府不直接介入村级事务,只对村级组织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具体事务由村干部决策和组织实施;若村干部工作中碰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乡镇政府应基于村干部的请求积极提供帮助,也可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主动提供帮助,不能再以不干涉村务为借口,不予理会或拒绝帮助。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间虽然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是工作中乡镇政府应全力支持村干部的工作,要出台相关规定惩罚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村干部工作支持不积极、不到位甚至拒绝的行为,让村干部感受到国家对农村管理者的支持和重视。二要鼓励和支持村干部工作中的创新行为。对待村干部工作中的创新,乡镇政府可把握好两点,其一是村干部通过改进工作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管理成本;其二是村干部的创新行为应与我国政治方向保持一致,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乡镇政府应积极支持村干部工作中的创新行为,通过不断创新,形成村干部改进工作的良好氛围。三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之间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要及时、准确,通过沟通实现预期目的。双方要指定事项联络人方便随时沟通,简单事项做到当天沟通办理,复杂或重大事项做到三天内沟通办理。双方本着服务农村和农民的原则主动沟通,确保问题尽快解决,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村级干部内部之间的沟通应采取平面沟通模式,主要村干部和其他村干部应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彼此平等沟通,真诚对待,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

(三)客观评价村干部,创造轻松的社会环境

1.客观评价村干部

客观评价村干部,正确认识村干部的工作,对村干部的要求要合理、期望要理性。村干部不是公职人员,准入门槛不高,综合素质与公务员有较大差距,不能用公务员或国家干部的要求衡量村干部。此外,农村条件有限,工作完成的量和质不可能尽善尽美,公众对此要有客观全面的认识,不能一味地认为村干部是领取岗位补贴的工作人员,是村民的父母官,村民的要求村干部都应给予满足。客观评价村干部,理性提出期望要求,可以减轻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实际上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支持村干部的工作。

2.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

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村干部顺利开展工作的环境保障。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工作,村干部心情愉悦,心理压力小,工作效率高。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首先,应倡导村级公共事务去人情化,村干部办理村级公共事务时必须讲规矩、讲原则,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具体事务,但不能违背基本规矩和原则。其次,应积极支持村干部的工作,面对公共事务时要淡化人情,以公平的态度参与其中,不要基于人情因素为自己谋取特定利益,增加村干部的压力。最后,应加大对村干部的监督力度,构建权力监督和非权力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积极利用现代网络媒体进行监督,对村干部给予全面监督,促使村干部处理村级公共事务不想人情化、不能人情化、不敢人情化。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使村级公共事务去人情化,本质上是用现代法治社会替代传统的人情社会,需要各级各界的长期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乡镇政府职业倦怠村干部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新政府会计准则下乡镇政府固定资产管理的创新探讨
乡镇政府缘何容易“敷衍了事”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
创新供给方式,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提上日程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