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连片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的现状及现实策略
2020-07-09朱承敏任朝阳李荣峰周春丽
朱承敏,任朝阳,李荣峰,周春丽
(昭通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乡土体育是儿时故乡或长时间居住地域内的一切体育元素、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的总称[1],其作为学校体育资源,是指乡土体育中可被开发和利用为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一切物质或非物质的资源[2]。学校体育对乡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依照一定的价值准则,对乡土体育资源进行选择、分类、整理,并以一定的方式把它们纳入学校体育活动的过程[3]。自中小学体育新课标实施以来,云南省集中连片特困区(以下简称“特困区”)农村中小学相继不同程度地进行着对乡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收获了一定的开发成果和利用效果,乡土体育在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中的实用性和独特教育功能日益得到认可。本文基于对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分析现实策略,目的在于为特困区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地区、迪庆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村中小学的乡土体育资源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及实施
在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分别随机抽取了6所正在对乡土体育课程资源、课外体育活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农村中小学为研究样本,于2019年3—7月对这24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分别对每所学校的体育负责人和10名学生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问题的访谈,利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运用学校体育学相关理论和耦合理论对特困区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的现实策略进行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的基本现状
1.参与开发的人员
表1调查数据显示,参与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人力单薄,绝大多数学校是体育教师孤军奋战,而校长的参与人数比例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其对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较低。
2.开发利用的项目资源
据调查,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的乡土体育项目有踢毽子、拔河、地方武术、民族式摔跤、抖空竹、跳竹竿、放风筝、孔雀舞、哈尼棕扇舞、跳芦笙、东巴跳、射弩、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打陀螺、抢花炮、登山、打雪仗、春游、荡秋千、游泳等。这些项目中,既有民俗游戏类项目、民俗竞技类项目,还有非遗类项目以及其他乡土体育内容,其中云南各地普遍存在的乡土体育项目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开发利用内容,而地方土生土长的特色项目只在少数学校得到了开发利用。
表1 参与开发的人员(N=24)
3.乡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的方式
表2调查数据显示,特困区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都是通过对乡土体育项目进行适当改编将其引入学校体育的。
表2 进入学校体育的方式(N=24)
4.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源
表3结合表1调查数据显示,体育教师既是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乡土体育资源开发利用最主要的参与者,同时亦是最主要的开发利用对象,而有着较好乡土体育技能的学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
5.开发利用的自然地理资源
表4调查数据显示,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的乡土自然地理资源有山林、田野、草地、雪地、沙地、空气等,这得益于特困区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亦与活动内容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附程度有关,而出于安全原因,开发利用河湖资源的学校较少。
表3 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源(N=24)
表4 开发利用的自然地理资源(N=24)
6.学生对乡土体育的喜爱程度
表5调查数据表明,特困区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喜欢乡土体育,访谈中许多学生也表示参与乡土体育活动给其带来了很多快乐。
7.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景
表6调查数据显示,特困区农村中小学生最喜欢的乡土体育活动情景是传统节庆节日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课却是其最不喜欢的。
8.开发的经费保障
表7调查数据显示,有91.7%的学校体育负责人表示其学校的乡土体育资源开发无经费保障。
(二)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乡土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学生为本。据调查,特困区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对于乡土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选择主要是基于对学校体育基础条件保障下引入某种或某几种特色乡土体育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拟开发的乡土体育项目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的考虑。这种选择方式优先考虑的是学校体育基础条件保障水平和乡土体育内容的特色性,而把学生的需求放在了次要位置,况且学生是身体、文化、经历、情感等的综合体,其需求必然也是综合的。另外,在对乡土体育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特困区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开展的乡土体育活动体现的是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综合意志,而学生成为了他们执行意志的工具。
表5 学生对乡土体育的喜爱程度(N=240)
表6 学生最喜欢的乡土体育活动情景(N=240)
表7 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经费保障(N=24)
2.缺乏乡土力量参与开发
人力是学校开发乡土体育资源的基本条件。前述调查数据显示,特困区农村中小学的乡土体育资源开发基本上是体育教师在孤军奋战。乡土体育的物质资源、运动技术资源、精神资源、环境资源都在地方乡土,而体育教师都是来自各体育院校和各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现目前我国大学中的体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决定了其对乡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量很有限,且其来自各自的乡土,许多地方土生土长的体育项目在开发利用的内容选择阶段就因为体育教师缺乏项目技术技能而被学校淘汰了,因此单凭体育教师这一股力量,开发成果质量的上限是不会太高的。
3.缺乏对乡土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开发
体育课内容单一、枯燥乏味是特困区各农村中小学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而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课程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乡土体育较之现代竞技体育有着娱乐性方面的独特优势,且接地气,在乡土社会喜闻乐见,容易营造出自由、轻松、活泼、欢快的运动氛围,但在体育课上,好的课堂氛围主要取决于好的教学方法,而非教学内容,乡土体育课程应该匹配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但就目前来看,随着特困区各农村中小学相继将乡土体育引进体育课,体育课内容虽然不再单一,但依旧枯燥乏味。据调查,在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乡土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学校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开发,以至于学生喜欢乡土体育但不喜欢乡土体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4.缺乏对乡土体育活动载体的利用
乡土体育作为体育、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有着乡土性、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民间性、情感性等综合特征[4],在民间一直有着传统节庆节日、日常娱乐生活等丰富的活动载体。前述调查数据也表明这些载体是特困区农村中小学生最喜欢的乡土体育活动情景,而在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日益重视的大环境下,乡土体育中的部分内容有了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活动载体,这些活动载体是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应利用且可利用的乡土体育资源。据调查,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很少利用前述载体开展校内外体育活动,而乡土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恰恰需要这些载体。
5.快闪化、作秀化服务于学校体育形式化
据调查,特困区不少农村中小学或是制定了齐全的乡土体育课程建设材料和活动组织方案,或是其体育教学计划和课外体育活动方案里有着明确的乡土体育内容,但其中多数学校根本没有将其落实到日常体育活动中去,或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相关督查,领导一走,马上撤台,或是成为了学校校长面子意识下的“长脸”和“露脸”工具,在微信公众号上赚足眼球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作秀计划。在这里,学生成为了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贯彻执行相关政策文件和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而乡土体育带着特色光环“大闹一场”后便“悄然离去”,甚至没有再回来。
(三)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的现实策略
1.健全乡土体育资源开发体系
首先,特困区各县教育职能部门应牵头负责组建包括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课外体育活动资源开发在内的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组织领导机构,教体局相关领导应为第一领导人,机构的成员应包括各乡镇中小学校长和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其职责是总揽乡土体育资源开发工作的全局,指明工作方向,规定工作职责,制定工作制度,下发工作任务、协调工作关系,组织相关培训,提供工作便利和保障、实行工作监督等。其次,学校是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探究的中心,是乡土体育课程资源、课外体育活动资源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主阵地,开发成果最终要在学校中由教师实施,所以学校尤其是教师应成为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主体[5]。第三,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的需求、个性、兴趣爱好、体育经历等应为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且开发的成果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量身定做”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课程,所以应让学生参与乡土体育资源的开发。第四,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应与地方科研机构合作牵头建立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科研体系,致力于开展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科学理论研究,为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源泉,从而指导其实践。第五,壮大乡土体育资源开发队伍,应积极动员各乡镇文化站、群众性体育团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民族民间体育能人等民间体育力量和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因为乡土体育的根在乡土,“神”也在乡土。
2.完善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
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乡土体育资源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特困区农村中小学进行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各种力量或因素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原理[5],是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乡土体育资源开发得以完整实现的重要一环。
本研究认为,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动力由微观动力、中观动力和宏观动力构成。微观动力主要来自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内部的校长、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主动力。校长掌握着学校的最高决策权和管理权,且其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及其对于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态度至关重要;体育教师是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研究者、设计者、评价者及成果运用者,其学校体育资源开发观念意识、能力素质直接决定着开发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源动力,是“初心”。中观动力是次动力,主要来自特困区地方教育职能部门、从事学校领域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拥有乡土体育技能的民间体育能人、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等。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制定开发决策、组建组织领导机构等为乡土体育资源开发指明方向,提供组织管理保障、制度保障和配套服务等;从事学校领域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拥有乡土体育技能的民间体育能人、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宏观动力是助动力,主要来自乡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宏观环境,集中体现在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体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给予乡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和利好[5]。
前述主动力、次动力和助动力都无法通过独自作用使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乡土体育资源开发得以完整实现,而是需要三者相互作用形成合力,而三者结合的中介便是学校体育目的,乡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是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6],云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需要这种人才。因此,特困区应建立和完善实现学校体育目的这一源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力、次动力和助动力三股动力可持续产生并有效结合的,使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乡土体育资源开发得以完整实现的动力机制。
3.建立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耦合互动关系
某两个事物之间如果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称“耦合关系”[7]。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作为现阶段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其目标任务的完成需要农村中小学教育发挥作用。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行为,若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建立耦合互动关系,将会获得强大的外部支持。从内容上看,乡村体育文化由乡村一切体育元素、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组成,其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亦是乡土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对象。从作用上看,开发乡土体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乡土体育教育既可以发挥体育的一般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也可以使乡土体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得以弘扬和传承,还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乡土体育教学和组织能力,从而服务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可以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本研究认为,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乡土体育资源与云南乡村振兴之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之间是具备耦合互动条件的,应建立耦合互动关系[8-9]。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特困区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乡土体育资源开发是体育教师在孤军奋战;开发利用的乡土体育项目资源在内容上以云南境内普遍开展的乡土体育项目为主,只有少数学校开发利用了地方土生土长的特色体育项目,这些项目进入学校体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适当改编;体育教师是绝大多数学校开发利用的乡土体育人力资源;山林、田野、草地、雪地、沙地、空气等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学生喜欢乡土体育但不喜欢乡土体育课,传统节庆节日体育活动是其最喜欢的乡土体育活动情景;特困区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乡土体育资源开发没有经费保障。
(2)当前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对乡土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存在五大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缺乏乡土力量参与开发;缺乏对乡土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开发;缺乏对乡土体育活动载体的利用;快闪化、作秀化服务于学校体育形式化。
(3)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之乡土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完整实现须健全乡土体育资源开发体系,完善乡土体育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以及建立与云南乡村振兴之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耦合互动关系。
(二)建议
(1)特困区各市州应挑选一所学校作为乡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试验基地和示范学校,致力于乡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产品”生产,并率先实施乡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果,为其他学校提供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也可将成果推广至其他学校。
(2)捉住宏观环境利好。就当前而言,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开发乡土体育资源最大的助动力,因为其是针对现阶段农村教育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中的短板而言的,而毋庸置疑,在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之短更甚于农村教育整体发展之短,而开发教育资源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一环。
(3)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加大民族文化校园传承力度,加强民族文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特困区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可借此寻求地方文化职能部门的支持并与之开展合作,建立乡村优秀文化学校传承机构,将地方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列入传承内容,并将传承的“任务”分配到各个学校,定期举办对体育教师的传承素质和能力培训。
(4)将乡土体育资源中有着广泛适应性的内容引进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将学校体育开展的空间扩展到山林、草地、河湖等自然场所;邀请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族民间体育能人进学校授课;利用传统节日开展节庆节日体育活动。
(5)对乡土体育资源进行生活化的开发,课程内容选择、课堂形式、器材运用都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教学方法的实施应尽可能地营造体育课的乡村生活氛围;对乡土体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现代化的开发,将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理念相结合,既要保留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气息”,也要使其具有“现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