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左风华
——王珣个案研究

2020-07-09赵增辉山西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王导谢安王羲之

□赵增辉 山西师范大学

东晋时期,世族大家受清谈之风的文化潮流的影响,逐渐脱离政治,转而将志趣寄托于文化艺术上。世族大家中的高门士族可谓引领了当时书法界的潮流,名流书法家皆出于此。书法世家这样的家学式形态滥觞于东汉时期,经过数年发展,在东晋时期达到高潮,书法名家辈出,其中著名的书法门户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琅琊王氏对书法的贡献最为突出,尤其王右军及其子王大令,可谓东晋书法变革的执牛耳者。王珣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是王羲之的侄子。

《晋书》中有对王珣的明确记载。王珣(349—400),字元琳,自幼喜读书,才学雅致,善属文。王珣弱冠时与陈郡谢玄担任桓温的掾属,为桓温所敬重。桓温有言:“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后转任主簿。王珣参与北伐,于太和六年(371 年)平定叛乱,因功被封东亭侯,其后转大司马参军、琅琊王友。宁康元年(373 年),桓温死后,王珣调任为中军将军桓冲的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王珣与其弟王珉皆为另一世族大家谢家的女婿,王珣娶了谢万的女儿为妻,王珉则与谢安的女儿结发。虽与谢家结成姻亲,却相互猜嫌致隙,最终太傅谢安使王珣绝婚,又离王珉妻。当时谢安当国主政,在其意愿下,王珣被任命为豫章太守,王珣不欲外出远地,便不去上任。后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王珣未接受任命,又调任秘书监。太元十年(385 年),谢安去世,王珣调任侍中,深受晋孝武帝司马曜倚仗。后转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任期间深得当地士庶之心。太元十五年(390 年),王珣被征召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事务。太元十六年(391 年),王珣转任尚书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复领太子詹事。当时皇帝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人皆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并被引为心腹。

太元二十一年(396 年),孝武帝崩,哀册谥议,皆为王珣所草。隆安年间,王珣官迁尚书令,任职四年后,王珣以疾解职,同年珣卒,时年五十二。死后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桓玄辅政后,改赠司徒。

由此,纵观王珣一生,都是在调任过程中,虽小有波折,但仕途也算平坦。王珣死后,桓玄与会稽王道子书中说:“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从中不难看出,王珣的风采学识与其时士族文化正相符,其人也为士庶所悦。

王氏一族在东晋是赫赫有名的,王珣的祖父王导、父王洽,皆为东晋名士。王导,字茂弘,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洽,字敬和,书法家,是王羲之堂弟,在王导诸子中名声最大,深为时人所赞许。王珣祖父、父亲皆为书法家,其叔父王羲之在书法上的造诣更甚。

王珣身为名门之后,其祖父王导不仅是东晋政权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东晋琅琊王氏书法的重要创始人。同为王氏族人的王羲之,其书法深受王导的影响。王珣的书法深得其祖父王导与其父王洽真传,与此同时,王羲之与其从弟王洽于书法上也是多有交游。王珣的书法深受家族影响,其书风也与王羲之、王献之相近,可以说是王羲之一脉的继承。

王珣通经史,善属文,流传于后世的有文集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作十卷)。《全晋文》收录有《奏追崇郑太后》《书》《与范宁书论释慧持》《重与范宁书》《林法师墓下诗序》《琴赞》《虎丘山铭》《孝武帝哀策文》《祭徐聘士文》。于书法,王珣传世书法作品有《伯远帖》。

《伯远帖》是已知东晋王氏一门所传世的唯一书法墨迹真本(见图1),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伯远帖》,纸本,行书五行,共四十七字,纵25.1cm,横17.2cm,是王珣的一封信札。此帖被乾隆定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经过多年流转,此帖已经由最开始的信札变为一幅书画长卷。这幅长卷包括题头、乾隆御书引首“江左风华”四字,卷前另有乾隆书题记三则,卷后依次有明董其昌题跋,乾隆绘枯枝文石图及题记等。

《伯远帖》整体书风传承王羲之一脉,书风潇洒流畅,书写自然,轻重对比明显,字与字衔接流畅自然,字法大开大合,俯仰之间,尽得变化。此帖潇洒古澹,尽显东晋风流,流露出王珣志在优游的心性。

王珣《伯远帖》真迹的传世,为后世研究东晋王氏家族的书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范本,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王导谢安王羲之
“东山”是指哪座山
王羲之送字
发脾气也分境界
《王羲之 兰亭序》
身教
《王羲之 丧乱贴》
谢安下棋定军心
书圣王羲之
空洞无物
谢安也小肚鸡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