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社区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创新
2020-07-08冯晨音
冯晨音
[摘要]社区建设作为高校书院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致力于打造大学生社会生活共同体,优渥的环境条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大学生思想提供诸多契机。但当前书院制社区仍然存在教育目标界定不清、环境氛围营造不够、管理抓手运用不明、工作队伍构建欠缺等困境。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书院制社区还应在教育、环境、管理、队伍四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书院制社区;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7-0132-04
高校生活社区不同于一般概念意义上的社区,特指学生住宿并实施管理的组织单位或组织形式。近年来,高校书院制改革风生水起,书院制社区是高校社区建设中的一项创新探索。书院制社区一般是以相对集中的几栋宿舍楼房为公寓单元,是集学生生活休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形式。因此,书院制社区有着其独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特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社区为载体,以学工教师为主导,以物业员工为辅助,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精神为核心,反映出学校特定风貌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在书院制社区中,社区建设者与教育者以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大学生日常生活为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最终实现目标,开展全体大学生参与、认同并践行的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全环境育人的理想目标。在书院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书院社区的构建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提供了现实条件与可能。
一、书院制社区现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契机与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向青年大学生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丰富大学生意识的内容,增强大学生经验指导自我生活的技能,提升他们适应社会以及融人社会的能力,从而实现将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的目的。因此,大学生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最终养成符合社会规范与主流价值导向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实现高校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见,改造经驗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在现今的众多实施书院制改革的高校中,书院社区便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空间,当前书院制社区的整体运转现状蕴含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生活社区模式
在大部分书院制高校中,社区俨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一站式的主要场所,社区内各项设施完善,一应俱全,可以全方面满足书院学生的日常所需,社区形成了功能性较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于不同的发展规划和教学目标,不同书院逐渐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涵养的社区生活模式。专业学院主管“学术事务”,书院社区负责“学生事务”,书院制社区与专业学院无缝衔接,拧成教学合力开展育人工作。书院制社区承托大学生的一系列日常生活事务,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将思想政治教育潜隐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实现现代高校的全环境育人。
(二)多主题文化活动
书院社区作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文化活动融人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过程,是书院制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多主题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作为社区内部互动的重要形式,广泛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群体,教育形式由传统的师生间的“单向输送”变为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大学生们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形成互动与交往,在交流中切身感受文化精神,形成共同认可的文化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主旋律精神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功能在书院社区中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波助力。
(三)专职人员深入
书院社区以大学生为生活主体,是除了第一课堂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术、思想、文化交流沟通的主要空间,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延伸的重要阵地。辅导员工作从专业学院办公区深入到了书院社区,渗透至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一些书院制高校直接将辅导员办公地点设置在了社区之中,使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们零距离接触。在社区这一大学生集体生活的空间中,辅导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就业指导,亦或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在书院制社区内部的各类功能性房间的依托下开展。通过借助大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环境熏陶,可以发挥社区环境的内隐性教育功能,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有助于辅导员对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满足多维度需求
从人本主义对个人需求的观点出发,每个人的发展进程与自我实现都离不开自身各类需求层次的满足程度。书院制社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大学生各类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必要前提。书院制社区中的生活不仅仅只满足大学生对于生理休息与身体睡眠这类生理与安全的需求,还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各类活动室、自习室、阅览室、讨论室、咖啡屋等交流活动的日常生活空间,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交、自我实现等需求的同时,切实提升了学生生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
二、书院制社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析
(一)教育目标的界定尚未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上海高校首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意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同时,向第二、第三课堂延伸拓展,实现育人润物无声。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大部分书院的专业学习尤其重视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投入,加大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此举旨在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健全人格,这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大方向上的耦合性。然而事实上,通识教育课程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同时,却忽略了要向大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成果的平台,以切实检验书院制育人的真实效果这一问题。
书院制社区处于课堂之外,又于校园之内,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社区成为大学生课堂延伸与课余实践的最佳空间,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书院制社区中的开展尚且处在渐进性与试验性的阶段,社区内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未形成体系性的建设。教育在实践层面的不成熟导致了书院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并未清晰地界定书院制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大多数书院制高校都已逐渐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区平台的激活,但仍然只是停留在引导书院制社区成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平台。对于结合高校自身文化特色与书院社区来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如何培养专业人才,许多书院制高校并未作出清晰的目标确定。
(二)环境氛围的营造尚待陶冶
在物质环境层面上,书院制社区以优美的生活场所和高雅的生活氛围为环境特色,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优质的环境条件,从而优化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满足大学生的審美需求,在陶冶审美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对书院制社区的归属感,实现美育进社区、美育进生活,更好地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现如今的书院制高校在社区环境的物质投入上确实比其他高校高出许多,装修装饰力求精致完美,可大多社区的物质环境都如出一辙,无法体现书院制社区独有的环境特色。
在人文环境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在受教育者对特定的教育环境具备认同感的基础之上。在大学生群体中,特别是大一新生,由于刚刚结束了数十年应试教育的学习生活,学生开始融人大学这一“半社会性质”的全新环境,会常常出现从未成年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衔接中适应不顺的状况,从而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区生活无法顺利地融人与接受,导致大学生对作为社区主体的角色认同感不高,出现社区主人翁意识不强烈等问题。这就要求书院制社区注重家庭式氛围的构建,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应大学生角色转变的过渡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实现角色转变与过渡。将思想政治教育向社区环境渗透,犹如融盐入汤,让大学生在融洽和谐的环境氛围中沉浸自己、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三)管理抓手的运用尚不充分
近两年来,“00后”大学生群体作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被赋予了新时代下的新目标。“00后”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当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下西方思想与意识形态从网络通道中极易入侵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大学生享受着新媒体与网络带来的各类资源共享的便利,在各类教育媒介中接受思想文化熏陶的同时,也不得不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自身价值观的冲击。各类暴力、迷信等不符合社会主旋律的信息在网络媒介中交互传播,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书院制社区作为见证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理应为大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与交流形式,让大学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由开放的教育氛围能够激发大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同时五花八门的价值理念交杂在一起,极易引发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也将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监管难度,引发难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中的开展效率的问题。
因此,书院制社区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仅要为大学生提供自由开明的空间,还应该通过各种管理与集中的方式为大学生思想交流标杆立意,引航指路,以抵抗诸多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袭。正所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应当是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内容,管理与集中是保障书院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一环,只有在书院制社区内部通过恰当合理的管理措施才能进行更妥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妥善的管理加持方能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正确树立,达到更优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工作队伍的构建尚欠夯实
在书院制社区内,高校专职辅导员工作要深入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住楼辅导员也成为各书院制高校纷纷尝试的一项制度实践。实践初期,辅导员因时因地为大学生开展谈心谈话、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确实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区生活中的渗透程度。随着制度落实与开展,出现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随着时代变迁和身心发展这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而出现的诸多新现象与新问题,这意味着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专职辅导员提出了更多更繁杂的任务与要求。在住楼辅导员制度的建成下,工作队伍要应对大学生身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数量与质量上都需要切实地实现提升。除了专职辅导员之外,大学教师、助理导生、学生干部等队伍在书院制社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社区的建设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在书院制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他们也同样应当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将社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参与到书院制社区的教育建设与实践之中。另一方面,在大部分的书院制高校中,社区工作队伍的搭建是在原有专业学院工作队伍的基础之上的简单嫁接与转移,在社区中开展的各项工作也都是从专业学院原有活动中生搬硬套,形式与内容上只做了地点空间上的改变,并未真正贴合书院制社区的生活氛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的现状导致了社区工作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引导作用被弱化,生活中的教育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形式层面,并未在实质上做到引导大学生在身边小事中领悟品德、端正思想。这样一来,工作队伍的生搬硬套极易导致具备良好教育条件的社区生活空间仅仅只是徒有其表罢了。
三、刍议书院制社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2018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注重环境浸润熏陶,加强师生心灵沟通,促进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实施书院制度改革历经数年之后,国家政府的主管部门在行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明确“书院制社区”的建设构想,正如《意见》中所说,拔尖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格养成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推力,而书院制社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全新载体,挖掘社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与切口,让社区成为大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阵地的目标亟待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