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习课“三思”

2020-07-08汪科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后课前三思

汪科波

[摘要]一提起“复习课”,大多数教师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不是采取“题海战术”就是灌输式讲评,抑或是把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再现和重复,而学生对这样的复习课并不感兴趣。教师需要设计新颖而高效的复习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复习课的价值。

[关键词]课前;课中;课后;理;展;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32-02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目标是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上好复习课需要做到“三思”。下面以“因数和倍数复习课”为例。

【课前思考】

复习课,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呢?——“理”

我想应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课前自己阅读教材、梳理知识。

“因数和倍数”是五年级下册教材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概念最多的一个单元。这一单元为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设计了课前预学单:

这样的预学单设计,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复习。通过第1题可以对“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对这个单元的多个概念进行温故而知新。第2题,通过“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能够用这些方法慢慢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用结构图进行知识梳理的能力。最后,摘录平时的易错题。学生可以通过错题反思出错的原因,进一步巩固概念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中思考】

复习课,如何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展”?——“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交流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表达,此时课堂展示就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平台。

师:同学们都交流好了,哪一组先来汇报?

生1:我们组是用列表的方法。

师:什么是因数和倍数?能用算式举例说明吗?

生1:12÷3=4,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师:看来因数和倍数研究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呈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生2:什么是质数和合数?

生3: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叫质数(素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叫合数。

师:我们是根据因数的个数判断质数和合数的,这其实是因数知识的应用,不是特征,那么因数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陷入迷茫,整个教室一片安静)

从学生课前的知识梳理来看,学生整理的素材是相当棒的,为什么在进行课堂交流展示时,却陷入了迷茫呢?我想这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1.挑选适当的作品,体现“展”的层次性

通过课中了解,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整理知识点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教师首先呈现表格式的,我觉得是比较好的。通过表格学生会自主地想到各个知识层面,为本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学习做好铺垫,有利于复习课的展开。有了表格的梳理,再结合树状图,发现共性,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沟通,建立内在的联系,这样层层递进,展现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2.设计大问题,体现“展”的逻辑性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汇报比较笼统,教师马上质疑:“因数和倍数你是怎么知道?”学生呆愣了一下,显然是没有理解教师提问的方向。可见,教师的引导语需要直击问题,突出针对性。如“什么是因数和倍数?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解释一下吗?”。学生理解了算式,那么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也就理解了。当学生质疑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却引出因数的应用以及因数的特征,使学生思维处于混乱状态。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先复习了因数的含义,然后跳过找因数的方法来复习质数和合数,感受因数的应用性,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也不符合数学知识逻辑。为此,当学生提问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时,教师要从因数的个数引导找因数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质数和合数是因数知识的应用,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从整个汇报过程来看,学生的脚步小而碎。其实,当生.比较笼统地汇报时,教师可以及时引领:“看着表格,你能够具体说一说什么是因数,以及它的特征和求法吗?”这样提问直截了当,学生容易理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关于因数的交流进行得淋漓尽致,倍数的教学也水到渠成,这就能“通”了。

【课后思考】

复习课,如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复习课的用意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也是复习课的重中之重。

[教学片段(一)]

师:看,他们小组用表格和树状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展示表格),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列表格和画树状图这两种方法对因数和倍数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整理?

师(小结):原来,我们整理数的概念时,都可以从含义、方法、特征和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整理。

[教学片段(二)]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复习的?

师:首先摘录知识点,然后用列表格、画树状图或其他方法整理这些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然后把平时的易错题重新做一遍,看看还有没有错;最后再选择一些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巩固提升。以后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摘录,梳理,联系)

1.“知”新——知识系统化,扩大知识外延

从以上两个片段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节复习课带给学生的温故而知“新”。在教学片段(一)中,通過列表格、画树状图(两种形式)的对比,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数的领域里,可以从知识的含义、方法、特征、应用这四个纬度进行复习。本课不仅仅对“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厘清了知识脉络,建立结构图,同时还将知识的整理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这是学生的一次知“新”。

2.“思”新一方法可视化,促进方法生长

再看教学片段(二),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复习的?”教师结合预学单,引领学生可以先摘录梳理知识点,然后沟通这些不同的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图,最后通过易错题和拓展题进行巩固联系。从知识复习的层面上升到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层面,这是这节复习课的又一次知“新”:从一节复习课走向了所有复习课。

我认为要使学生快乐复习,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有备而来,积极参与学习,在整理中不断完善知识网络、查漏补缺。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经验的提升,使学生从不会复习到会自主、有效地复习。

(责编:吴关玲)

猜你喜欢

课后课前三思
哲理漫画
“三思”让数学课堂高效
“三思法”直击平衡问题核心
浅谈小学数学思想及其在教学中的渗透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之课前三分钟演讲
行而有三思 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