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情境,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平均数》教学实践及反思

2020-07-08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朱迪平均数统计图

《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学习领域。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代表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尤为重要,而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一般有三个方面:概念意义、算法意义和统计意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于平均数算法及平均数概念研究得较多,常常将平均数作为一项技能教学,但关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较少。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经历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过程,感受求平均数的实际需求,感知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3.了解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

1.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主人公朱迪一起走进奥运村。看看在这里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解决。

2.问题解决。

(1)出示情境一,提出问题。

师:在这里她和尼克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朱迪和尼克的投篮次数、成绩如下。

(2)独立思考。

师:你觉得朱迪和尼克谁投得更准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3)全班交流。

生:算出朱迪投篮总数28个和尼克投篮总数30个。因此,尼克比朱迪准。(板书:总数)

生:我认为尼克投了5次,朱迪投了4次,这样比不公平。

生:我觉得算出他们的“平均数”来进行比较。朱迪平均每次投了(5+8+7+8)÷4=7(个);尼克平均每次投了(4+5+8+9+4)÷5=6(个);7>6,所以朱迪更准一些。

师:谁还想说?

生:我同意他的说法,这样可以求出他平均每次投了几个,不受次数的影响。(板书:次数)

师:你同意他们的想法吗?

(4)体会平均数的优越性。

师:看来同学们更同意比较平均数而不是总数。因为它不受次数的影响,比的是平均的水平。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平均数有关。刚才,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数的?

生:总数÷次数=平均个数。

【设计意图: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导入,自然引出投篮比赛。“你觉得朱迪和尼克谁投得更准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在讨论后,学生感受到在总数与次数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需要产生一个新的量来衡量它们的水平。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想到计算平均数来比较。这时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计算的意义方面。】

二、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1.数形结合理解平均数。

(1)在实物图中理解平均数。

①用实物图表示。(感受总数、次数)

师:平均每次投了7个,如果我用一个篮球表示它投中的个数,那么第1次投中了5个,谁愿意上来移一移?第2次、第3次、第4次能想象吗?(出示所有实物图)

②独立思考。(感受平均数)

师:平均7个?怎么理解?谁能让其他同学看得更明白?

③全班交流。

生:我分别从第2次、第4次中的8个中移1个到第1次中,那么四次的投篮次数相等,都是7个。平均7个。

生:我是这么想的:我先看!发现第1次最少,第2次、第4次最多。于是我想能不能把第2、4次的篮球移到少的地方。发现刚好都是7个,平均7个。

生:这两位同学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位同学先观察多少,再移这样的方法更好!

师:是的!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这样的方法称为:移多补少。

④对比提升。

师:看来可以通过移多补少、计算的方法得到平均数。我们可以说7是5、8、7、8的平均数。

(2)在统计图中理解平均数。

师:用一个篮球可以很形象地表示他投中的次数。当然也可以用长方形的高度表示。

①第一步:出示统计图。

②第二步:先出示竖轴和刻度,再对应的出示数据,最后用红点标注平均数。

师:能想象刚才移的过程吗?

(3)小结。

师:这里两个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还能想象平均数的位置吗?说一说谁是谁的平均数。

2.感受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1)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

①提出问题。

师:在回去的路上她碰到了要去参加跳水比赛的夏齐羊。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

生:它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②解决问题。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如果把高的一部分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移给朱迪,那么两人就一样高了。(边说边演示)

生:还可以把他们俩的身高相加,再除以2。

③小结。

师:很好,这样的身高是她的身高吗?是的,这是一个统计量,不是具体的量。

(2)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

①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师:来看夏齐羊的第一跳。上图是五位评委给她的评分。根据条形统计图,你能估计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位置吗?三位同学是如下这样想的,你有什么想说的?

②全班交流。

生:我觉得第一幅和第二幅肯定不可能。怎么可能平均数比最大的要大,比最小的还要小。如果这样的话,移多补少谁移给它呢?根本不可能。

师:看来估平均数是有范围的。(板书: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

③验证。(出示数据分别是:6、10、2、8、4)

(3)平均数受每一个值的影响。

①思考。

师:如果你是评委,你会为夏齐羊打多少分呢?对平均分有什么影响?

②操作。

生:我想在10的基础之上降低2分。

师:刚才这位同学告诉老师,如果他是评委,他会将分数统一打低2分。你们猜平均数有什么影响?

③小结。

师: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每一个值对平均数都有影响。一个值增加,平均数会增加;一个值减少,平均值会减少。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实物图——条形统计图”的抽象过程,依次在实物图、统计图中理解平均数。数形结合,让平均数可见。当然在这个环节中,对于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平均数受每一个值的影响。这三个层次意义的理解以问题情境串联,富有趣味性。在求平均身高时,感受到平均数的虚拟性;在分析平均分数时,感受到平均数的范围,发展学生思辨的能力;在现场打分过程中,通过改变数据感受到每一个值对平均数都有影响。】

三、练习提升,内化平均数

1.已知平均数找数。

(1)现在告诉你五个数的平均数是6,其中三个数都是6,那么另两个是多少?

(2)如果五个数的平均数是6,你能说一说这五个数分别是多少吗?

2.平均数的应用。

(1)独立思考。

已知小河平均水深140厘米,身高160厘米的尼克下水游泳。你认为他有危险吗?

(2)全班交流。

生:我觉得他不会有危险,平均水深140厘米,他的身高有160厘米,比平均水深高。可以安全过河。

生:我觉得会有危险。如果小河水深高低不一样,它只是平均水深是140厘米,那160厘米的尼克在水深深处会有危险。

师:看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的整体水平,不是代表每一个数都是这个平均数。

3.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均数?它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共有三个练习。练习1已知平均数找数,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练习2讨论“有危险吗?”培养学生画图以及思辨的能力,原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的整体水平,不是代表每一个数都是这个平均数。练习3重在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四、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次疯狂奥运城之行,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首先,创设了一个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出示情境一,思考“你觉得朱迪和尼克谁投得更准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利用总数来比较,但是马上又会意识到次数也不一样。这时,急切需要创造一个能够考虑每一个值的数——平均数。一方面它的优点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平均数的产生自然。在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

之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于平均数意义的建构需从意义开始,教学设计学生通过计算、移多补少得出了平均数。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先后有实物图的移多补少、有示意图的移多补少,进一步抽象出统计图中的移多补少。形式的多样都是帮助学生理解移多补少的本质。

经历了平均数的产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紧接着设计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思考统计的意义,而这样的思考都是建立在一定有效活动之中的。在活动中,学生充分调动移多补少的经验先估再画找平均数的位置,进一步感知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平均数处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另外“形”的呈现给予学生对数的想象,一方面学生将“形”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将“数”形象化,使得整个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的理解。整个环节不是为了感受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而感受,而是在任务的有效驱动下实现数学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建构。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应用环节,教师不但考虑到学生应用于生活的能力,而且关注到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应用。两个练习各有突出,练习中学生充分根据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行判断。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内化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朱迪平均数统计图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疯狂动物城
不一样的平均数
嘿,闪电先生,能快点吗?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学会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