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第一份综合测试卷分析后记
2020-07-08
下课铃响起,我说:“正好把填空题全部讲完。”
学生有点小议论:“太慢了。”
我说:“还可以,跟我上课前想的差不多。”
听了这话,学生满脸疑惑地看着我。
这是我在2019年1月10日分析期末第一份综合测试卷时的情况,当时是教五年级。最终分析完这份测试卷,我整整用了三节课的时间。
之所以这么慢,主要的原因是我会分析试卷上的每一道习题,而且会对一些题进行及时跟进,或是适当变式,请学生当场练习。
之所以这样做,还得从十多年前我与师父顾志能老师的一次交流说起。一次学期末,他看到同年段的教师都在进行第二份综合测试了(包括我),而他第一份还没分析好,于是就问我是怎么分析第一份综合试卷的。我说就是找一些学生错误多的习题分析一下,很快的。他说他不是这样做的,他是一道题一道题按顺序讲的,适当时还会对习题进行补充和变式,让学生现场做。后来我看到了他的“分析卷”,上面有很多红色标注,还有很多补充习题。
这次与顾老师的“非正式交流”以及他的“分析卷”,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每到期末,就会想起,并会学着这样做。时至今日,随着自己对教学理解的不断加深,就更加确信这样的做法是有益的。
一、对“第一份”的理解——重在基础
奋斗在课堂第一线的教师或多或少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在相对独立地学习某一知识时,往往是会做习题的,但等把一些知识综合到一起时,就不会做习题了。这种感觉,在期末的第一份综合测试卷上会体现得更加明显。于是教师经常感叹:怎么越复习越像没学习。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其实出现上述这种情况实属正常。
首先,期末第一份综合测试卷,是学生本学期首次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这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面临辨析,还要伴随无法避免的自然遗忘,就必然会出现“以前会的现在怎么不会了”这样的“怪异”现象。
其次,学生在期末面对的不仅仅是数学一门学科的复习,其他学科也在集中复习,此时的他们需要不断“切换模式”。这样的切换,自然会造成学生一定的混乱,进而造成各种各样的错误。
所以,这时就需要我们用心来对待“第一份”了。作为教师,要通过对这个“第一份”的全面分析(不论对错)帮助学生再次“学习”这些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唤醒记忆。
以我分析的这份五年级综合测试卷为例。(如下图)图中呈现的第1小题是单位换算,借此需回顾解题的方法(即知识点):第一是选择运算,第二是明确进率。第2小题是积商的变化规律,借此需回顾判断积和商小数位数的方法。
不难发现,这两道填空题涉及的两种方法都是本学期极为基本的方法,学生在单元学习时,已经做得很熟练了。如此,还需要这样“花力气”?如果仅从这些方法的基础性讲,此时确实不必再如此回顾,甚至不讲也不要紧。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是期末综合的“第一次”,考虑到学生无法避免的遗忘,考虑到学生此时不断切换带来的混乱,这样的“花力气”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二、对“做中学”的理解——习题跟进
分析试卷,核心任务是“讲”明白这些习题该怎么理解,用什么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一定的问和答,这样可以使学生也参与到对题目的分析过程中来。学生思考和回答的过程,就是思维卷入的过程,这样可以大大提升试卷分析的效果。但在期末第一份综合卷分析时,仅仅这样的问和答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样还是停留在“就题论题”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回忆起试卷上的这道习题怎么做,还要使学生回忆起解答这类习题的方法。
这样的想法体现在试卷分析的实际操作中,即指在分析过程中,学生需要“有题可做”,既有思维卷入,又有实践检验,实现“做中学”。
还是以上文图中的填空题为例。在第1小题的上方,我写了两道补充习题。很明显,时和分的单位换算是一个难点,需要习题跟进,因此,用“1.3时=()分”来实现对这个难点的巩固,我认为很有必要。后面“3千克50 克=()千克”的跟进习题,同样是根据此类习题的一个难点情况而专门设计的。对于这样的习题跟进,我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试卷上写下来后完成。我认为,这样的习题跟进有助于学生在试卷分析过程中加深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除了教师重新出题之外,也可以对题目中的某些要求、数据进行变式,进而实现习题跟进。如下图中,我将原来习题中的“最小”改为“最大”,就是对习题中要求的变化而形成的跟进。
以“做中学”的方式实现习题跟进,不仅是思维卷入、实践检验,也是在习题变式过程中,为学生后续可能碰到类似习题做好了必要的“复习”。
三、对“生动讲”的理解——深刻理解
我们回忆一下一个学期中的课会发现,大部分的课不是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中度过的,而是借助一些其他的手段、媒介,如PPT课件、教具学具、音视频等,电子白板的功能也绝不是简单用于书写。这些手段、媒介的使用,让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试卷分析,在必要时,我觉得也是需要这样的“生动”的。为什么是必要时?因为毕竟是期末复习,更重要的是实现唤醒和巩固,所以不需要“全面生动”,而是只要在几个关键处给予“生动”即可。
例如上图中的填空题,分析时如果在黑板上画——费时,如果仅靠嘴巴讲——费劲。所以,这道习题教师一般会利用实物展台进行分析。而且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只要放大呈现图即可,文字可以不呈现。在分析时,可以充分依靠学生(图中的线是学生加上去的)。利用实物展台,学生进行分析,我认为都是期末复习中试卷分析的一些“生动”形式。
当然,这样的“生动”大家一定会觉得很平常。确实,我相信现在这样做的教师一定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也是一般的“生动”形式。那么,如果我会为分析一道题而专门制作一个课件呢?
例如上图的选做题,从阅卷情况看,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理解。但我认为,此题是本学期“等底等高”的灵活运用,是一道有思维含量、有价值的题,值得好好分析,争取使更多学生理解。于是,为了分析好这道题,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简易课件。
分析这道选做题时,我打开了“几何画板”,在与学生一起再一次审题之后,请学生自己来分析这道题的思考方法。学生自己通过添加点、移动点,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想法,也使所有学生实现对本题的直观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再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总结即可。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不难发现,所谓的“生动讲”,不是讲得好听,而是通过丰富的手段,直观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深刻理解。
面对第一份期末综合测试卷,因为顾老师的启发,结合自己的理解,我尝试这样的做法。
期末了,试卷分析是一顿“大餐”。分析什么?如何分析?想明白这些问题,是提升分析实效、切实减轻学生期末学习负担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