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开展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
2020-07-07陈佩
陈佩
【摘 要】在开展班级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探索在一日活动中将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同龄普通儿童的有效融合,促进不同层面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途径
《规程》中“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想,使部分特殊幼儿得以有机会进入到正常幼儿园的普通班级中接受教育。幼儿园应当根据特殊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灵活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保证让特殊幼儿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参与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这就是融合教育。
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儿童行为问题比较常见的有多动症、攻击性、抑郁、孤独症等。这样的特殊儿童真正进入普通班级就读,还是会在一定层面上带来负面影响。
一、面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思考
铭铭是新小班的孩子,入园后,教师很快就发现他的特殊表现:缺乏情感反应,对某些事物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言语发育严重缺陷,不与人交流;经常做刻板、重复仪式性的动作或游戏,如转圈跑、看旋转物体等;经常不明原因地哭闹。
通过资料对比发现,铭铭表现出的是幼儿孤独症的特征,经过多次与家长沟通,教师了解到铭铭在十七个月大就被医院确诊为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因脑部功能异常而引发的发展障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疾病。
由于铭铭的特殊性,导致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普通幼儿对弱势同伴缺乏相应的同情和关爱,嘲笑、模仿铭铭的不良行为;家长的不理解、担忧和质疑以及教师不具备特殊学前教育经验和技能等。该怎样帮助铭铭融入班级幼儿中开展教育呢?
于是,笔者抱着接纳的态度,边探索,边实践将学前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进行融合教育。
二、营造关怀和接纳的班级氛围
《纲要》指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观察实录一】
游戏《小兔学本领》主要是练习双脚同时向前跳的动作,铭铭开始在周围转来转去,后来也尝试去跳圈,但两条腿无法同时跳起来,摔在了地上。
于是,老师说:“有一只兔弟弟学本领的时候摔跤了,能干的小兔子有什么好办法?”
幼儿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分析:小班下学期的幼儿能够轻松自然地完成双脚同时向前跳这个动作,铭铭的手脚协作能力比较落后,需要给予的是理解和帮助。
【启示】每一个幼儿都需要生活在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中,因此,教师不仅要做到以关怀和接纳的态度对待特殊幼儿,对待普通幼儿的行为也要给予正面的引导,鼓励和支持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主动交往和互动。
三、把握教育契机,开展融合教育
《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观察实录二】
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有孩子表示想请老师帮忙伴奏时,铭铭走过来说:“我来弹!”
分析:平时铭铭在幼儿园几乎不开口说话,他的表现让老师和同伴有些吃惊。
铭铭坐下来,看了一下曲谱,用右手在钢琴上试了调,左手就开始配上和弦弹了起来。第一次,旋律有些断断续续,节奏也不稳;第二次,他已经能将歌曲旋律完整地弹奏出来了,于是就由铭铭为表演合唱的幼儿进行伴奏,虽然事先并没有经过排练,但合作得还是挺默契的,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分析:一般来说孤独症孩子在音乐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而且当天的歌曲曲谱是简谱,铭铭其实在即兴弹奏的过程中,还要将简谱翻译成五线谱,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
【启示】庆祝活动后接下来的一阶段,在开展自主游戏的时间里,铭铭就会到“宝贝舞台”去表演钢琴独奏,这个变化可以说明只有适时地把握教育的切入点,找到特殊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才是有效的帮助。
四、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观察实录二】
教师在为大家讲故事,铭铭从椅子上摔倒在地上,大喊:“我好痛”,并在地上翻滚,大哭大叫。配班教师上来轻声安慰,但一点也没有用,班里的孩子情绪被影响,教学活动只能中断。
分析:进入大班,铭铭的特殊性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他的社会性处于“发展停滞”状态,甚至行为倒退类似三岁左右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经常会哭闹,对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干扰。
教师对铭铭说:“铭铭,老师知道你肯定有哭闹的理由,所以现在我们先不学本领,听你说说为什么要哭闹!”
这时,铭铭停止了哭闹,似乎已经把自己刚才的行为忘记了,一副无辜的样子。
老师:“虽然铭铭是大班的孩子,但他的行为确实很幼稚,所以我们不能受他的影响,应该去帮助他改正!”
【启示】在活动中,教师以良好的情绪正确对待特殊幼儿的逆反行为,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对自己及同伴的行为作出正确评价,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并以榜样的力量来增强德育教育的系统性。
四、耐心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观察实录三】
早上,铭铭妈妈送孩子到班级门口并嘱咐铭铭喝水、上厕所、替铭铭放书包、脱衣服……,这些做完后才离开,整个过程中铭铭并不做任何语言和身体的回应。
分析:从孩子小班到大班的三年里,铭铭妈妈每天早上送孩子都是这么做的。期间,教师与铭铭的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但因为家长总是不放心而无法实施。
【启示】铭铭妈妈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事事亲力亲为,因为担心孩子生病,也很少带孩子外出,平时总是让孩子在家里看书、画图、写字。虽然对孩子的特殊情况十分在意,但存在一种孩子大了就会好的侥幸心理,孩子入园后不愿与老师正面接触,班级中开展亲子活动时也总是不愿参加。
《纲要》指出:“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因此,从表面上看,问题是在的孩子身上,而根源卻在于家长。面对铭铭的这种特殊情况,教师应让家长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目前的状况;同时,与家长探讨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孩子特殊需求的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潜能等。通过多次沟通,改变了家长原有的教养方式,家长愿意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另外,应让普通幼儿家长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等方面的适当调整,能同时满足普通幼儿与特殊儿童的需求,相信融合教育对幼儿并不会造成消极影响,反而能促进幼儿同理心,尊重个别差异以及认同自我价值的培养,使他们在互相的融合中获得发展,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