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拓展让数学学习走向高效
2020-07-07朱丹萍
朱丹萍
【摘 要】本文从课堂教学拓展存在的误区入手,结合教学实践,从教材内容、课堂生成、生活应用、思想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有效拓展;数学学习;高效课堂
有效拓展,是高效课堂的主旋律。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准切入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进行适度的拓展。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的途径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立足教材,从教学的内容方面拓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涵,拓展知识的外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苏教版一数上册《得数是6、7的的加法》想想做做第4题(图1):
图1
学生通过算一算、比一比,发现了规律。
教师追问:如果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越来越小,和会怎样变呢?
生异口同声回答:越来越小。
师:让我们也来算一算、比一比。(出示图2)
图2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右边的加数不变,左边的加数发生变化,和是不是也跟着变大或变小呢?自己举例子验证一下。
师:按照这样的变化规律,你会计算4+4、4+5、4+6、4+7、4+8、4+9这些没有学过的算式吗?
教师借助两次追问让学生对加法计算的规律更加清晰,最后又引导学生运用规律来计算,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所以说,数学教学的拓展内容应立足教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超越教材,可以是不同阶段、不同梯度的,但一定不能脱离课标要求或学生实际。
二、立足课堂,从教学的生成方面拓展
在动态的数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教师要大胆、正确、巧妙地加以拓展利用,让那些富有价值的生成实现“再生长”,促进知识的建构,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深度。
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直观感知这几种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并能识别。但受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往往会把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这种长方体当成是正方体。当学生之間出现分歧时,笔者及时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较两种图形的不同点。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物体形状的认识和经验,因此很容易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且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此时,笔者再追问:这个图形6个面都相同吗?学生一下子就恍然大悟,这个图形6个面不都相同,所以不是正方体。
教师要能捕捉并抓准课堂上的生成时机,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因势利导,深度拓展,使学生在新鲜的、富有挑战的探索体验中发现正方体、长方体面的特征,从而总结归纳出判断的方法,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立足生活,从实际的应用方面拓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拓展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数学规律,同时又要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时,教师从生活出发,在课伊始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体育课上玩套圈游戏,同学们站成怎样的队形更公平?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站成圆形更公平。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出了圆的特征。此时教师再次回到套圈游戏。
师:你能用圆的特征解释一下为什么站成圆形套圈更公平。
生:小旗所在的位置是圆心,学生到圆心的距离就是半径,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所以站成圆形套圈更公平。
师: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墨子说过:“圆,一中同长也!”这是对圆的最通俗的描述,也正是圆规的设计原理。
教师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把数学拓展延伸到实际生活运用中,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认识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立足思维,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拓展
“数学教学要深入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领悟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既定的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我们要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适时进行有效拓展,让数学学习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敬文.“动态·跟进·生成”数学课堂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