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思想史对美术的影响

2020-07-07曾嘉灿

广告大观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想史美术史二十世纪

摘要:二十世纪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其中包括以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等为首的知识分子思想,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多重影响

关键词:二十世纪;思想史;美术史;陈独秀;胡适;梁漱溟

中国近现代是一个动荡的大变革时代。随着这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剧烈的震荡、变革,中国近代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内,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像雷奔电驰似的,越过了欧洲思想发生成熟的数百年行程…燃眉之急的中国近代紧张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迫使得思想家们不暇旁顾,而把注意力大都集中投放在当前急迫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实践活动中去。因此,社会政治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最突出的位置。

一、多元化的社会思想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思想史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是要破坏中国农业社会旧有思想,一方面是输入西洋工业资本社会的新思想,表现为传统与反传统的激烈冲突,形成了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吴敬恒等为首的知识分子,高举着“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陈独秀主张,作为东洋文化代表的孔子之道不能用来组织国家社会,而应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的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胡适“很热烈地颂扬西洋近代文明”,主张“往西走”,走以英美为楷模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

胡适,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杜威。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系统论述文学改良的8项条件。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易卜生主义》一文,强调发展个性,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引起重大反响。1922年5月,与蔡元培、王宠惠等16人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1932年5月与蒋延黻、丁文江等人创办现代中国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刊物《独立评论》,大为提倡个性解放,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界说,可以说是作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胡适留下的最有意义的文化遗产。胡适所向往的文明的、现代的新国家,在政治上就是英美式的民主宪政的国家,这种制度模式,在胡适看来,不但是理想制度,也是最简单与易于实施的制度。胡适认为,这种制度真正体现了自由、平等的精神,真正达到了社会整合与社会和谐的目的。

梁漱溟的社会思想,1916年发表《究元决疑论》,引人重视,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到北大讲授印度哲学。1921年出版著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系统提出其中西文化观,认为解决中国社会危机的方案在于复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文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31年在山东邹平倡办乡村建设期间,还先后出版《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等阐述乡村建设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对西洋、中国、印度等三种文化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认为所有人类的生活表现为三个不同的路向:向前面要求;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转身向后去要求。而西方、中国、印度文化则分别代表了这三种路向,即“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在梁漱溟看来,人类社会正常的路径应该是上述三种路向的依次推进。

陈、胡、梁之社会思想的认识,政治家的陈独秀因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对中国社会现实有较深入的观察,加上其渊博的学识,其社会思想在诸多方面也不乏独到的深刻见解。如在中西文化上,注重从社会变迁、时代要求的角度全面评价传统的思想与学说,是一种较为理性的认识态度。

二、二十世纪的美术

所有这些,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多重影响。1919年的“五四”运动所掀起的新文化热潮,和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的“文化大革命”,都是以“文化”為对象的社会运动。特别是艺术家深思的是:同在大众服务的旗号下,这两场社会实践的结果竟如此不同。“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有一点已十分清楚:前者出现在开放的语境中,为现代化的努力提供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后者发生在极度封闭的语境下,致使中华文明为个人崇拜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惨痛代价。1918年在南北出现的两个社团,一为官方,一为民间,具体追求也各有侧重:1918年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成立“画法研究会”并任会长,聘请留学英法的李毅士、吴法鼎、留日的郑锦、陈师曾、徐悲鸿、北京画家贺良朴、汤涤等为导师。这个20世纪最早兼容中西、提倡以“科学精神”研究美术的社团,重点在中国画,聘请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教授大村西崖等前来讲学,在中日两国间,形成了回应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文人画复兴”话语;1918年9月23日,江小鹣、丁悚等在上海图画美术院,更名为“上海图画美术学院”,192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定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成立“天马会”,参加的人员众多,主要是对中国西画创作的一次深刻检讨,由此推动中国画的革新。该团体前后在上海举办了九次展览,直接带动了20世纪20年代前期上海的“西画启蒙运动”和“国画复活运动”,催生了众多的艺术社团。1927年吴昌硕去世后的中国美术界,相继有国立艺术院的成立,有1932年的“决澜社”,1933年成立的“百川画会”,还有众多的新派尝试和林林总总的艺术刊物。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之际陈独秀所提倡“革王画的命”,本质上反正统,提倡“民学”精神,这一直为黄宾虹等艺术家所坚持,后者1948年强调的《国画之民学》,与“君学”对立,揭示艺术内在矛盾:即个性的解放,大都以挑战既有的陈规来实现。由此可见,伴随着新文化运动而来的美术运动,从传统媒体,不论是中国固有,还是海外舶来,都在不同的个人方案中寻找转机。

现代版画创作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一大亮点,经过鲁迅的提倡,一方面是《北平笺谱》的总结,荣宝斋、朵云轩等传统水印木刻的技术得到保存,另一方面这又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源头之一,直接受到日本创作版画、苏联木刻插图艺术,特别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代表着大众美术的兴起。

20世纪之前,中国艺术文献的重心,受文人士大夫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多集中于书法、卷轴画等视觉媒介,进而涉及篆刻、园艺等。清末知识界从日语引进“美术”的概念后,视觉媒介的种类就大大扩展。建筑和城市规划、雕塑、设计与工艺美术成为重要内容,进入20世纪后半叶,变化日新月异:一方面是近现代博物馆、美术馆开始有面向公众的专业化展示空间;另一方面,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各种新潮和前卫运动,提供了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

美术如思想史所显示的,人的自我觉醒,从轴心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始,到魏晋,到“五四”,每一次都回到人本身,每一次都扩大和深化对人的认识,伴随而来的迷惘、犹疑、自我潮讽、自我剖析,每一次都在美术创作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参考文献:

[1] 胡适:《易卜生主义》,见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

[2]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

[3] 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

[4] 王处辉著:《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

作者简介:曾嘉灿(1991.1-),男,汉族,广东省潮州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花鸟。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思想史美术史二十世纪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面貌简述
郭诗奇作品
浅谈李可染的绘画精神
新“法家三期说”的理论阐述
俄罗斯音乐家在黑龙江省的教学与实践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论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
中国特色民生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
画学学科设立与技法成熟关系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