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与操作模式的探索

2020-07-07张宝强

关键词:个性化探索小学体育

张宝强

摘 要:体育是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的规律,经过体育锻炼达到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一种活动。而小学体育教育,则需要根据学生发育情况、体能素质的不同,实行个性化教学,以真正达到提升各类学生综合体能的目标。我们体育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努力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思路,通过统筹安排体育课、大课间活动、早操和校内竞赛,全面發展学生体质健康。本文对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与操作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

关键词:小学体育;个性化;大课间体育活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44-1

“阳光体育大课间”是我校体育组重点关注的特色活动,经历过三个阶段,这项活动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延伸发展到个性化教学。下面本文就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原则、活动内容及效果评估来探讨如何延伸体育个性化教学。

一、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原则

1.确定主题,统筹相关活动。以身体素质发展为目的,根据发展目标确定每月的主题,再围绕主题科学安排对提升该项身体素质有益的活动内容。

2.确定人员,落实相关活动。每月的主题以及每场活动必须由体育教师专人负责带队,全校学生需在该教师的统一安排下进行专项素质练习或相关活动。

3.结合测试,确定主题内容。活动的主题内容必须围绕“达标测试”展开,室外体育活动必须符合天气状况,以确保各项活动开展的可操作性。

4.注重效果,确保全员参与。效果评估采样,需采用全校统一测试的方法,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成绩,真实地对大课间活动效果给予反馈。班主任到场督促本班级活动,提升练习效果。

5.融入创新,实施“N+1”个性化教学。在确保基本体能训练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及兴趣实行个性化教学,按体能薄弱项和兴趣项分类学生,由体育组专人跟进,在N的基础上实现“+1”的提升。

二、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活动内容

力量、速度、柔韧和灵敏素质是小学生身体发展最佳敏感期内的内容,围绕相关内容,体育组进行了重组和优化,由此制定全年大课间主题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1.力量型主题内容(4月、11月)。力量型主题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上下肢的力量。基础内容有:立定跳远、各种单、双脚跳圈接力、双脚开合跳接力、对墙投带线的纸球、对地打反弹球等。为了增加趣味性,培养小学生的兴趣,体育组创新开发了快乐蹦蹦跳,跳房子等游戏形式去训练体能,以更快乐轻松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速度型主题内容(3月、9月)。速度型主题内容为全校统一50米跑,不同的年级设定不同练习量,旨在提高学生50米快速奔跑的成绩,提升全校学生50米快速奔跑的达标率。其中,个性化教学体现在每个年级的设定量上,例如,一年级的练习量为20米~50米,而六年级的练习量则为50米~60米,更科学地进行分类活动。

3.柔韧型主题内容(6月、10月)。柔韧型主题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坐位体前屈”的成绩。基础内容有:各种滚动、前滚翻、后滚翻、纵叉、横叉、立位体前屈、肩肘倒立、各种踢腿等。同时,学校创编了“柔韧素质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让学生脱离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并将柔韧型主题与协调性主题融合训练,事半功倍。

4.协调灵敏型主题内容(5月、12月)。协调灵敏型主题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提升协调动作能力、提高整体动作的反应速度。基础内容有:翻圈接力、后跳追圈、前跳追圈、躲闪类游戏等。为了提升趣味性,根据学生群很喜欢的“撒网捕鱼”类游戏模型,设计出了真人游戏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提高身体协调灵敏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建立团结互助的体育品德,将体育精神融入其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果评估

1.效果评估方式的创新探索。每个年度我们在分析我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时发现,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率和优秀率均较高,这是由于国家设定的测试方法比较宽松,有的项目容易出现尺度把握不平均,操作流程不规范的情况,反映出的学生成绩不够客观严谨,亦无法真实反馈大课间活动效果。因此我们创新探索新的评估方式,一方面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规格,另一方面也确保达标率的稳定,确保测试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大课间活动效果。因此有些大课间体育的项目内容,采取的是全校1~6年级学生同时、同场、统一记录的全统一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能清晰明了地对比出各班级、各年级的学生体能差异,对于下一年各班级、各年级的大课间体育计划的制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个体差异化锻炼提能的创新探索与成效。每个学生的体能与先天素质的差异,促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例如,在50米快速跑这个项目中,针对体能强、跑的快的优秀学生,就设立了“跑步小健将”的称号,旨在让这些学生突破极限,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而针对体能弱、跑的慢的落后学生,就设立了“跑步小勇士”的称号,用现有成绩与去年成绩进行对比,测算成绩提升的百分比,从而激励这些学生,不断的超越从前的自己。同时,针对这两类学生,学校主题训练时的练习量也是有所差异的。实践证明,个体差异化教学不仅提高了特长生50米跑的成绩,而且让更多50米跑达标无望的学生重新建立起达标的信心,并通过适合他们强度的练习,不断进步,实现达标,真正提高了全校该项成绩的达标率和平均速率。在学校创新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以来,全校50米快速跑达标率提升了5%,平均速度也缩短至10.52秒。

3.本校学生本年度体质健康状况评估。我校通过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真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通过调查表明我校学生本年度的体质健康状况良好。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7%、优秀率达到12%;全校均分比上一个年度提高1.26分,“超重与肥胖率”下降了4个百分点。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江苏 南京210000)

猜你喜欢

个性化探索小学体育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